一、腫瘤的家族聚集現象
1.癌家族 癌家族(cancer family)是指一個家系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高(約20%),發病年齡較早,通常按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以及某些腫瘤(如腺癌)發病率很高等。Lynch將上述特點歸納為“癌家族綜合征”。曾經報告過一個癌家族(G家族,圖9-1),經地70多年(1895年開始)間的五次調查,有些支系已傳至第七代,在842名后裔中共發現95名癌患者,其中患結腸腺癌(48人)和子宮內膜腺癌(18人)者占多數。這95人中有13人腫瘤為多發性,19人癌發生于40歲之前;95名患者中72人有雙親之一患癌,男性與女性各47和48人,接近1:1,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2.家族性癌 家族性癌(familial carcinoma)是指一個家族內多個成員患同一類型的腫瘤,例如,12%-25%的結腸癌患者有腸癌家族史。許多常見腫瘤(如乳腺癌、腸癌、胃癌等)通常是散發的,但一部分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史。此外,患者的一級親屬中發病率通常高于一般人群3-4倍。這類癌的遺傳方式雖然還不很清楚,但表明一些腫瘤家族聚集現象,或家族成員對這些腫瘤的易感性增高。
再者,在對77對患白血病的雙生子調查中發現,同卵雙生者發病一致率非常高;在另一調查中,20對同卵雙生子均患同一部位的同樣腫瘤。這些都說明遺傳因素在腫瘤發病中的作用。
二、腫瘤發病率的種族差異
某些腫瘤的發病率在不同種族中有顯著差異。如在新加破的中國人、馬來人和印度人鼻咽癌發病率的比例為13.3:3:0.4.移居到美國的華人鼻咽癌的發病率也比美國白人高34倍。其它一些腫瘤類似情況。如黑人很少患Ewing骨瘤、睪丸癌、皮膚癌;日本婦女患乳腺癌比白人少,但松果體瘤卻比其它民族多10余倍。種族差異主要是遺傳差異,這也證明腫瘤發病中遺傳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三、遺傳性腫瘤
一些腫瘤是按孟德爾方式遺傳的,亦即由單個基因的異常決定的。它們通常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并有不同程度的惡變傾向,故也稱為遺傳性癌前改變。現舉例如下。
1.家族性結腸息肉 家族性結腸息肉(familial polyposis coli,FPC)又稱為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癥,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100000。表現為青少年時結腸和直腸已有多發性息肉,其中一些早晚將惡變。90%未經治療的患者將死于結腸癌。FPC的基因現定位于5q21.
2.Ⅰ型神經纖維瘤Ⅰ型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NF1)患者沿軀干的外周神經有多發的神經纖維瘤,皮膚上則可見多個淺棕色的“牛奶咖啡斑”,腋窩有廣泛的雀斑,在少數患者腫瘤還有惡變傾向。現知與NF1發生密切有關的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稱為NF1基因,它定位于17q11.2,并已分離克隆。
此外,基底細胞痣綜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惡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等屬于遺傳性腫瘤。
還有一些腫瘤既有遺傳的,也有散發的。前者臨床上按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屬遺傳型,常為雙側性或多發性,發病早于散發型病例。這些腫瘤大多來源于神經或胚胎組織,雖然比較罕見,但在腫瘤病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故擇要介紹如下。
1.視網膜母細胞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為眼球視網膜的惡性腫瘤,多見于幼兒,大部分患者(70%)2歲前就診,發病率為1:15000-28000。腫瘤的惡性程度很高,可隨血循環轉移,也能直接侵入顱內(圖9-2)。
視網膜母細胞瘤可分為遺傳型和散發型。大約40%的病例屬遺傳型,即由于父母患病或攜帶有突變基因,或父母的生殖細胞發生突變,在患兒出生時全身細胞已有一次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Rb1)的突變。另約60%則是患者本人Rb1基因兩次體細胞突變的結果,屬非遺傳型。遺傳型患者常為雙側或多發腫瘤,平均發病年齡也較散發型者為早(15個月:30個月)。雙側性患者中還有少數患者可見一條13號染色體異常,主要是其長臂1區4帶的缺失。13號長臂的這一區帶正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所在之處。
2.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也是一種常見于兒童的惡性胚胎瘤,起源于神經嵴,活嬰中的發病率為1:10000。神經母細胞瘤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有的神經母細胞瘤還合并有來源于神經嵴的其他腫瘤,如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節神經瘤、嗜鉻細胞瘤等。
3.Wilms瘤 Wilms瘤即腎母細胞瘤(nephr oblastoma),是一種嬰幼兒腎的惡性胚胎性腫瘤,約占全部腎腫瘤6%,活嬰中的發病率約為1:10000,3/4的腫瘤均在4歲以前發病。也可分為遺傳型(38%)和非遺傳型(62%),前者雙側性腫瘤較多,發病年齡較早,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明顯的家族聚集現象。患者可伴有無虹膜癥、半側肥大、假兩性畸形以及智力低下等。
一些易患Wilms瘤的無虹膜癥患者有11號染色體短臂1區(11p13)缺失,而在Wilms瘤細胞中也曾發現11p13的缺失。現在認為11p13和11p15上有2個與腫瘤有關的基因,它們的異常都可能與Wilms瘤的發生有關。
四、染色體不穩定綜合征
有一些隱性遺傳病患者除易患腫瘤外,同時還有全身染色體容易斷裂或對紫外線特別敏感的特點,這表明腫瘤與染色體不穩定之間有某種聯系,這一類疾病稱為染色體不穩定綜合征,現擇要介紹幾種。
1.Fanconi貧血 Fanconi貧血(Fanconi’s anemia)是一種兒童期的骨髓疾病,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故又稱為先天性血細胞減少癥(congential pancytopenia)。患者有貧血、易疲乏、易出血和感染等癥狀,并常伴有先天畸形,尤其是大拇指或橈骨發育不良(或缺如),以及皮膚色素沉著等。患者的染色體自發斷裂率明顯增高,單體斷裂、裂隙等染色單體畸變很多,雙著絲粒體、斷片、核內復制也很常見(圖9-3)。約10%患者轉變為白血病(主要是粒單型),且死于白血病者比正常人群高約20倍。
2.Bloom綜合征 Bloom綜合征(Bloom’s syndrome)多見于東歐猶太人的后裔。患者身材矮小,對日光敏感,故面部常有微血管擴張性紅斑。患者外周血培養細胞有各種類型的染色體畸變和單體畸變,包括許多對稱的四射體,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率也比正常人高10倍。本病患者易患腫瘤或白血病。
3.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 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ataxia telangiectasia,AT)為一種多見于兒童期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1歲左右即可發病,表現為小腦性共濟失調;6歲后眼和面、頸部出現瘤樣小血管擴張。由于常有免疫缺陷,患者常死于感染性疾病。AT患者也有較多的染色體斷裂。染色體畸變是非隨機的,但常見有14/14易位或其它涉及14號染色體的改變。此外,B、D及G組的染色體重排也比較常見。患者的細胞對X線也特別敏感,其DNA修復能力明顯下降。AT患者易患各種腫瘤,在45歲之前其患腫瘤的人數比正常人群增加3倍,主要是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網織細胞肉瘤等。人群中大約有1%AT的雜合子,他們占45歲以前死于腫瘤患者的5%。
4.著色性干皮病 著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患者皮膚對紫外線特別敏感,易出現多個的皮疹和色素沉著(圖9-4)。患者染色體自發斷裂率雖然沒有增高。但在紫外線照射后明顯上升,細胞也很容易死亡,存活下來的細胞由于DNA修復酶的缺陷而不能正常修復,常導致血管瘤、基底細胞癌等腫瘤發生。
五、腫瘤的遺傳易感性
以上列舉的許多事實都說明腫瘤發病中遺傳因素的存在,因此腫瘤可以認為是基因染色體異常引起的疾病,其中一些遺傳性腫瘤按照經典的孟德爾方式傳遞,但在更多情況下遺傳的只是腫瘤的易感性,即易感基因,在個體易感染狀態下如再發生體細胞突變,突變細胞就容易轉化為腫瘤細胞。
個體的腫瘤遺傳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體組合決定的。雖然對這些“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s)”及其如何發揮作用了解得還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例表明它們可能通過生化的、免疫的和細胞分裂的機制促進腫瘤發生。
1.酶活性異常酶活性的改變可以影響致癌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和滅活,例如芳烴羥化酶(aryl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它能在體內活化許多致癌的多環芳烴,包括從吸煙獲得的各種芳烴,從而促進癌的發生。這種酶的可誘導性在人群中呈多態性,并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參閱第八章);另一方面酶的缺乏也可以導致對腫瘤的易感狀態,例如著色性干皮病患者易患皮膚癌,這是由于DNA修復酶的缺陷導致細胞惡性變。
2.遺傳性免疫缺陷 機休正常的免疫監視(immuune surveillance)系統不僅能抵御外來抗原的侵入,同時也能識別成為“異已”的突變細胞并加以排斥,免疫缺陷能使突變細胞得以逃脫這種監視而發展成為腫瘤。許多免疫缺陷患者都有易患腫瘤的傾向,例如無丙球蛋白血癥(Bruton型)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統腫瘤等。
3.染色體病 先天愚型患者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5-18倍。這兩種疾病可能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即細胞分裂機制的紊亂。此外,Klinefelter綜合征患者易患男性乳腺癌;一些兩性畸形患者中(主要是表型女性而有XY核型者),由發育不全的性腺(睪丸的殘留組織)也易發生精原細胞瘤和性母細胞瘤。
現今已知至少有200余種單基因決定的性狀或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易患腫瘤的傾向,這類疾病可稱為遺傳性癌前疾病。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673181、82173525、31900487、82003471、82273642)等資助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邱琇教授團隊在宮內環境與遺傳因素對子......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基于雙生子的遺傳學研究顯示精神分......
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是發生在老年期的一種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逐漸喪失。AD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全世界AD患者數量......
腸道微生物菌群是貫穿人類整個生命周期中最豐富的微生物組成部分。近年來的許多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體許多功能的正常運轉密切相關,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訓練免疫系統,還能通過腦腸軸影響大腦情緒。通常......
瑞典和英國科學家團隊使用來自瑞典雙胞胎登記處的35,035對雙胞胎的信息,研究了狗的所有權的遺傳特征。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選擇養狗與否很大程度上受到個體基因構成的影響。狗與人類有至少15000年的密切關......
4月10日-13日,第21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SCC)于廣州召開。會議分設營養和心血管健康分論壇。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鴻青在接受論壇專訪時表示,生活飲食方式和遺傳因素導致我國......
先前,我們曾介紹了一家人同時患胃癌和直腸癌的故事。不過這兩則故事中的主人公因遺傳而患病的可能性不高,生活習慣更有可能是他們同時患病的原因。那么遺傳因素對癌癥究竟有無影響?答案是肯定的,仍然有很多種類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科學家研究發現,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這項研究對幾十萬男性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在人類基因組中靠近SIM1基因的一個特定位點,發現了與勃起功能障礙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的基因......
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機構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通過對17萬日本人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和1.5萬日本人重現性驗證,以及對32萬歐美人進行跨民族分析,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上193個與體重調節相關的基......
加拉帕戈斯鸕鶿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島最西端的費爾南迪納島是一片處于原始狀態的區域。它還經常被使其水域沸騰的熔巖流淹沒。不過,這并未阻止一種奇怪的鳥類在費爾南迪納島安家:全世界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鸕鶿。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