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1-08 09:27 原文鏈接: 宋振騏——在一線奔波的“煤炭”院士

    “我要為光榮的煤炭事業奮斗終生。”作為中國煤炭領域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0多歲的山東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的創始人宋振騏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懷揣著在祖國建設事業中大顯身手的壯志豪情,如今,宋振騏依然在全國各地奔波,奮斗在自己一生喜愛的“礦山”“煤井”的科研、生產、教學一線。

    雖已是耄耋之年,宋振騏的工作日程表仍然滿滿的:2020年6月以來,出席了GB/J-SDL科學實驗室綜合項目專家咨詢會;參加了中國礦業知識產權聯盟工作匯報視頻會議;到棗莊礦業集團、臨沂礦業集團、寧夏煤業集團現場指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宋振騏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方面的研究,使我國的采礦科技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他先后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向一線要解決難題的方案

    大學畢業后,因為成績優異,宋振騏留校任教。他沒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書匠,而是帶學生下礦井勞動實踐,在一線發現解決制約生產的一個個瓶頸問題。

    一次,宋振騏參與搶救被頂板埋住的工人時,萌發了向礦山壓力抗衡的念頭。

    此后數十年,他深入峰峰、平頂山、淮南、開灤等礦區現場實踐,不斷探索著礦壓之謎。宋振騏聽說開灤范各莊礦為搞“三下”采煤,曾從地面往下打了十個鉆孔,每個孔十多個測點,測出了大量數據,他如獲至寶。有一年夏天,他帶領16名學生到范各莊礦實踐。利用這些珍貴的資料,帶著學生日夜苦干兩個多月,分析了十幾萬個數據,摸到了巖層運動的規律。隨后,他寫了“范各莊礦上覆巖層運動的基本規律”論文,奠定了他的礦壓理論基礎。

    宋振騏說,生產一線就是他最大的實驗室,這是開展研究的寶地。

    兗州第一對南屯煤礦發生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時,宋振騏不顧頂板來壓時刻驚雷般的聲響和塌垮危險,搶奪并整理分析了30多萬個頂板活動數據,終于摸清了開采頂板運動的規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巖層范圍和控制的辦法;南桐礦務局魚田堡礦5年垮塌工作面總長達3000多米,嚴重威脅生產,宋振騏深入現場實測研究,改變了支護方式和支護手段,排除了長期不斷的頂板事故和沉重的經濟負擔……

    通過長期煤礦生產的實踐和大量礦山事故案例的分析,宋振騏提出了以研究巖層運動為中心的實用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在指導我國煤礦生產和重大事故災害控制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成就,宋振騏的礦壓理論被認定為先進的科學理論體系。近40年來,被國內外廣泛推廣應用。他先后應邀到美國、德國、日本、波蘭、瑞典等國家參加國際會議和進行講學活動。

    被譽為值得中國自豪的專家

    震動全國的松樹鎮礦瓦斯爆炸事件已經過去近40年,此事至今讓宋振騏記憶猶新。宋振騏說他應邀去事故現場進行礦壓觀測,在成功對頂板來壓進行預測預報的基礎上,實現了由傳統刀柱采煤方法向長壁工作面連續推進采煤方法的過渡。成功控制了堅硬的頂板,消除了瓦斯積聚爆炸等事故隱患……

    就這樣,哪里有險情,哪里有難題,他就到哪里去戰斗。每年,宋振騏有二百多天都在煤礦現場。在四川南桐、山東柴里、徐州義安等礦上連續打了幾個漂亮仗,不僅解決了那里的危難問題,而且取得了豐碩的經濟成效。為此,國內外知名學者稱贊宋振騏是“值得中國自豪的專家”。

    歷史的鏡頭回到30多年前,在開灤召開的全國機械化采煤會議上,時任煤炭部副部長的葉青把協助北京門頭溝礦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務交給了宋振騏。

    這個礦的采煤方法不僅丟煤多、掘進率高、坑木消耗大,而且很不安全,更無法實現機械化開采。有朋友勸他:“老宋,這可是個30多年沒有啃下來的硬骨頭,小心弄不好砸了牌子。”他卻想,門頭溝礦在首都郊區,落后的采煤方式帶來的損失表現在經濟上,還會表現在國家科技實力上。他表示,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來。

    宋振騏帶隊進礦。有人提出疑慮:“英國人、蘇聯人都沒解決的難題,他們能行?”宋振騏向礦上的同志廣泛宣傳礦壓理論及改革采煤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經過兩個月的苦干,他們幫助門頭溝礦設計和采用的長壁工作面頂板控制方案取得了成功,結束了傳統刀柱式開采沖擊地壓頻發的歷史。一位礦工感慨地說:“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外國人辦不到的,我們能夠辦到。”

    盡力傳授煤炭開采知識

    科學的道路永無止境,創新創造的實踐永不停息,即使是退休以后,宋振騏仍在創立院士工作站,組建創業園區,積極建言獻策,獎掖后學,扶持新人。作為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帶頭人,宋振騏帶領博士生,為本科生、碩士生開辦講座,傳授煤炭開采技能知識。

    宋振騏拿出自己的積蓄,設立“院士獎學金”,每年資助貧困優秀大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為祖國建設多出一份力。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近年來,宋振騏又在海底采煤相關研究取得突破。在中國第一座海底煤礦——北皂煤礦誕生后,他多次給予技術支持和建議。宋振騏認為,海下采煤標志著我國煤炭資源開發進入了一個向海域進軍的新階段,對提高我國在國際煤炭技術市場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相關文章

    葛墨林院士:忘我科研,樂在其中

    葛墨林在為本科生上課。南開大學供圖人物小傳葛墨林,1938年出生于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致力于研究“楊—米爾斯規范場”及其無窮維代數結構、“楊—巴克斯特系統”及其物......

    陳清泉院士:電池壽命4年跟電廠壽命30年不匹配

    陳清泉院士:新能源電池壽命問題亟待解決,推動電動汽車與電網雙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創始主席陳清泉,作為電動汽車及智慧能源領域的專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專注于電動汽車的研究,致力于推動......

    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司徒塔特逝世

    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消息,諾貝爾獎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原兼職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JamesFraserStoddart),于2024年12月31日逝世,享年82歲......

    紀念侯祥麟、閔恩澤院士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為深切緬懷我國石油化工科學家侯祥麟、閔恩澤院士,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12月27日,“讓創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侯祥麟、閔恩澤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及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座談會”成功舉辦,近百位能源化工行業......

    曹臻院士:“事情開始有趣起來”

    回顧2024年,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簡稱“拉索”)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臻算了算,這一年,他在國內外作了20多場報告。每一次作報告前,他都會把“拉索”的最新研究進展加進演示文稿里。“我們2024......

    有長期穩定的支持,才有后面的精彩故事

    初冬時節,珞珈山青磚黛瓦,疊翠流金。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東北角的實驗室,龐大的“薄膜生長缺陷跨時空尺度原位/實時監測與調控實驗裝置”(以下簡稱薄膜生長實驗裝置)正在高速運行。該裝置由“進樣腔”“高真空環形......

    何季麟:懷揣靶材報國夢的“稀有”院士

    捐贈儀式后,何季麟院士給師生帶來“材料人同上一堂愛國主義課”。學校供圖■我取得的獎勵來源于科技,也想把它反哺到科技領域。這些資金很微薄,希望盡微薄之力,獎勵優秀學子,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材料科學事業,......

    如何應對AI帶來的認知安全挑戰?黃殿中院士提出四點對策

    12月5日,2024第三屆北外灘網絡安全論壇在上海“世界會客廳”舉行。多位院士專家與會,共同探討網絡安全技術的最新進展、分享標桿案例與應用經驗,探索多層次、多維度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網絡......

    杜祥琬:三次轉換研究方向的“跨界院士”

    1993年,杜祥琬在核試驗場。1990年,杜祥琬(左)和王淦昌的合影。1993年,杜祥琬(前排左一)在庫爾勒國家試驗場。受訪者供圖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6號院,如今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

    新編《清貧的牡丹》首演,致敬王振義院士百歲壽辰

    11月30日,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院士百歲壽辰當天,新編原創大師劇《清貧的牡丹》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懿德樓三樓大禮堂首演。首演現場上海市副市長解冬,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王平,上海市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