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DNA雙鏈斷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細胞中最嚴重的DNA損傷類型之一,單個裸露的DSB即可誘發細胞凋亡。DSB主要通過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non-homologous end-joining)和同源重組(H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兩種方式進行修復。HR修復發生在S和G2期,受損的DNA以姐妹染色單體上的同源序列為模板進行修復,因此,HR修復是精確的修復方式,一旦發生缺陷將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引起包括腫瘤在內的多種疾病發生。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編碼的蛋白促進DSB選擇精確的HR修復方式,對于維持基因組穩定性十分重要。攜帶BRCA1種系突變的個體一生累計乳腺癌發病風險達80%,卵巢癌發病風險達40%~60%。近年來,在攜帶BRCA1或BRCA2突變的卵巢癌和乳腺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的PARP抑制劑(PARPi)便是利用“合成致死”效應靶向殺滅腫瘤細胞,其原理是PARPi導致細胞積累大量DNA單鏈斷裂,單鏈斷裂損傷在S期進一步轉變為雙鏈斷裂,由于HR修復缺陷,這些雙鏈斷裂的DNA通過NHEJ快速連接修復,產生了大量錯誤的修復產物,達到殺死HR修復缺陷的腫瘤細胞并對正常細胞低毒害的效果。PARPi盡管可以針對性殺死HR修復缺陷的細胞,是一種頗具前景的低毒靶向藥物,但它面臨著適用性和耐藥性這兩個臨床問題。深入研究細胞對DSB修復途徑的選擇機制有助于揭示相關癌癥的致病機理,并將加速新型抗腫瘤藥物的研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政課題組此前研究揭示了組蛋白H4K20me2的識別調控對DSB修復途徑選擇的重要作用。

      細胞對DSB修復途徑的選擇受到細胞周期的嚴格調控,NHEJ和HR修復途徑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并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為了確保遺傳信息的準確傳遞,細胞傾向于選擇更精確的HR途徑對DNA復制期產生的DNA損傷進行修復,腫瘤抑制蛋白BRCA1與BARD1在HR途徑的選擇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研究表明,BARD1蛋白可以識別組蛋白H4第20位賴氨酸(H4K20me0)以及H2A第15位賴氨酸上的泛素(H2AK15Ub)形成的雙重標記,并將BRCA1-BARD1二聚體定位到DSB附近的染色質,同時招募下游修復因子進行DSB修復。

      6月7日,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周政課題組與浙江大學教授黃俊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insight into BRCA1-BARD1 complex recruitment to damaged chromatin。該研究利用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及細胞生物學等實驗手段,揭示了BARD1對泛素化核小體的特異識別模式,闡明了BRCA1-BARD1復合物識別損傷染色質并促進同源重組修復的分子機制。

      研究解析了BARD1與含有H4K20me0與H2AK15Ub雙標記核小體的復合物電鏡結構。結構表明,BARD1的ARD結構域與BRCT結構域橫跨核小體的盤面,并與核小體的酸性區域、組蛋白H4以及泛素等存在廣泛的相互作用。研究發現,BARD1通過識別泛素K63-E64位點,而非普遍存在的I44與I36位點與泛素結合,從而揭示了一種新的泛素識別模式。研究利用MST、EMSA和ITC等技術對上述作用界面進行了體外實驗驗證,揭示了BARD1識別H4K20me0和H2AK15Ub的結構基礎。科研人員同時利用RNA干擾、免疫熒光與細胞存活等實驗方法進行了體內功能驗證,實驗證明破壞BARD1-核小體相互作用會嚴重影響BRCA1-BARD1復合物在DSB位點的招募,致使HR修復效率下降,從而導致細胞對PARPi非常敏感。進一步研究發現,BARD1-核小體作用結合界面上存在多個癌癥相關突變,提示BARD1突變可能會破壞細胞對DSB修復途徑的選擇,從而導致癌癥的發生。

      該研究揭示了BARD1特異識別泛素化核小體及其在促進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探明了BRCA1-BARD1復合物介導的DSB損傷修復通路調控機制。該研究對于理解BARD1突變引起的DSB修復途徑的異常選擇,以及相關癌癥的致病機理和抗腫瘤藥物研發具有借鑒意義。

      周政、黃俊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周政課題組博士戴霖昌和戴亞鑫、黃俊課題組博士韓金花、周政課題組博士黃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政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龍歌參與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資助。

      

      BRCA1-BARD1復合物特異識別泛素化核小體并促進同源重組修復


    相關文章

    科學修復揭開曠世名畫的秘密

    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展覽正在展出。展覽的唯一主角,是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晚期藝術杰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以一幅真跡作品為中心而展開的......

    新研究分析肝臟損傷和修復過程中不同類型衰老細胞的特定作用

    細胞衰老與人體的胚胎發育、損傷再生、癌癥和衰老等生理病理過程緊密關聯。不過,同樣是“年邁”的細胞,卻有好有壞,有些在體內作亂,有些則默默守護健康。但如何精準識別衰老細胞中的“好細胞”與“壞細胞”卻是個......

    這項研究或有助于開辟治療癌癥新道路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如何識別DNA損傷并啟動其修復的基本機制。他們使用尖端的成像技術來可視化DNA修復蛋白是如何在單個D......

    研究發現鹽分和體液流失或刺激腎臟再生

    腎臟含有MD細胞。圖片來源:生理學和神經科學學院美國南加州大學團隊最新研究顯示,鹽分和體液的流失可以刺激小鼠腎臟的再生和修復。這種腎臟修復和再生方式有望催生新的腎病療法。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臨床研......

    深耕肝臟損傷及修復研究,惠利健教授再度發表重磅學術論文

    4月16日,微知卓創始人兼核心技術發明人惠利健團隊與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合作,在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兩篇題為“Aspatiotemporalatlaso......

    多能干細胞保持高保真DNA復制和修復的新機制

    多能干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可在體外分化為各類組織和細胞,頗具應用前景:可作為再生醫學中的重要種子細胞,可在藥物研究中篩選臨床治療藥物,還可在體外模擬發育的過程。由于發育地位特殊,多能干細胞基因組具高......

    RedoxBiology:DNA修復代謝產物可以治療骨骼肌損傷

    骨骼肌重塑是維持肌肉內環境平衡和運動能力的關鍵。在小鼠和人類中,肌肉重塑反應在體育鍛煉后迅速開始,從而產生ROS,而線粒體是骨骼肌收縮期間ROS的主要來源之一。體育運動導致的ROS氧化蛋白質、脂肪和核......

    揭示糖漿在微生物修復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電子傳遞機制

    地下水中的鉻(Cr(VI))污染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復技術廣泛應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復工程。糖漿作為制糖業的副產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為了主流生物修復碳源之一。但糖漿成分......

    鹿角再生機制與骨組織再生修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鹿角快速生長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32225009、31970392、82122043、32030016、32122083、U20A20403)等資助下,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

    RedoxBiology:糖尿病內皮細胞的糖酵解依賴DNA修復缺陷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糖尿病患者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一個關鍵事件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ECs)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