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還原的產物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氨是全球產量第二大的化學品。它是合成農藥、染料、爆炸物的重要原料。肼也是生產火箭燃料、發泡劑、農藥和藥品的必需品。為了替代高能耗和高成本的Habor-Bosch工業氮還原方法,常溫常壓電化學還原氮 (eNRR) 收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慶教授團隊和新加坡科學與技術研究局高性能計算研究中心的張永偉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利用可氧化還原的polyoxometalate (POM) 電解液與摻雜鐵的二氧化鈦(Fe-TiO2)催化劑(RM-eNRR)來實現氮還原。通過連續的電化學化學反應循環,高濃度的氮還原產物可以在反應釜中生成。不同于傳統的電化學氮還原,原本在電極上的反應被轉移到了催化劑反應釜中。因此RM-eNRR給與了催化劑,原料氣和電流密度更大的可調控性和自由性。在有限的催化劑負載量下,氨的生成速率達到了25.1 μg h-1。溶液的氨濃度達到了6.7 ppm。在高催化劑負載量下,RM-eNRR累計生成了高達61 ppm濃度的氨溶液。
圖1. RM-eNRR通過連續閉合的電化學-化學反應循環,實現氮還原的原理示意圖。
如圖1所示,RM-eNRR使用了非常穩定可逆的Li6P2W18O62?28H2O (POM) 作為電子與質子的載體和TiO2作為氮還原的催化劑。工作時,POM電解液循環流動于電堆和反應釜之間,由此來為反應釜中的催化劑和吸附在催化劑上的氮還原中間產物提供電子和質子,從而生成肼和氨。
圖2. (a) 通過低負載無摻雜的TiO2催化劑生成的肼濃度。(b) 通過低負載摻雜鐵的TiO2催化劑生成的氨濃度濃度以及氨產量與POM的濃度和還原程度的關系。(c)通過高負載摻雜鐵的TiO2催化劑循環累計生成的氨濃度。
如圖2所示,在純的TiO2催化劑的幫助下,肼會作為最終產物。通過單次POM的電還原,該系統會生成8.2 ppm濃度的肼。當催化劑摻雜了鐵時,氨就會代替肼而生成。最終得到的氨的容量與POM的濃度和還原程度成正比。最后,通過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發現(圖3),鐵的摻雜可以改善氧空位的穩定性和改變氮氣以及中間產物*NH2NH2在催化劑表面的吸附,由此來調控反應的最終產物。另一方面,POM不僅僅只是電子和質子的載體,他在*NH2NH2到NH4+的最終反應步驟中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圖3. RM-eNRR反應機理的密度泛函理論計算。
綜上所述,該工作通過試驗和理論計算驗證了RM-eNRR的反應機理。通過POM與Fe-TiO2的協同作用實現了不同于傳統電化學方式的氮還原。它克服了一些傳統eNRR的局限性,為氮還原方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
這項研究由新加坡總理辦公室,國立研究基金會(獎項編號 NRF-NRFI2018-06)提供資助。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杰教授團隊通過構筑納米島結構催化劑,攻克了甲烷干重整反應中催化劑極易燒結失活的難題。相關研究成果3月10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材料》。超細金屬納米顆粒因其超高的原......
圖同步生長策略制備嵌入型酸性電解水催化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9019、22205038、22393911、22273011)等資助下,復旦大學張波、徐一飛、段賽、徐昕合作在電解水制......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研究組(DNL1905組)孫劍研究員與內蒙古大學劉健教授等合作,發表了調控二氧化碳(CO2)加氫產物選擇性的催化劑設計綜述性文章,系統總......
氫能被認為是未來全球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柱。高效、穩定、低成本的氫能生產已成為能源科技發展的關鍵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周武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馬丁團隊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h......
因為燃燒后僅生成水,氫氣曾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理想能源。然而,目前全球約96%的氫氣生產仍依賴化石燃料。每生產1噸這種“灰氫”,就伴隨著十余噸二氧化碳排放。氫氣的“清潔能源”標簽及其原本承載的碳中和......
氫能被認為是未來全球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柱,高效、穩定、低成本的氫能生產已成為能源科技發展的關鍵挑戰。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團隊合作,在《自然》雜志發表研究成果論文,報道了一種......
圖(a)DNTs-Cu的畸變納米孿晶結構;(b)DNTs-Cu的析氫催化性能;(c)DNTs-Cu的催化穩定性;(d)DNTs-Cu與其他已報道Cu基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對比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輝與張欣課題組合作,依托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電子順磁共振測量技術,研發出新型碳包覆鐵酸鎳納米催化劑(NFN@C),并發現NFN@C在抗腫瘤治療方面......
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和伯明翰大學的合作團隊研發出一種可持續催化劑。這種催化劑在使用過程中活性會增強,能將二氧化碳(CO2)轉化為高價值產品。這一成果為設計下一代電催化劑提供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在10日......
1月21日,記者從廈門大學了解到,該校能源學院卜令正副教授、鄭志鋒教授團隊在直接甲酸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燃料電池作為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