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個病人反應,輸液后感覺胸悶氣短,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由于病人在家輸液,換液過程尤其家屬監護完成,經仔細詢問,當第一瓶液體輸完后,其家屬并沒有在病人身邊守候,換瓶的時候,墨菲滴管里的液體已經滴完,家屬沒有處理就將第二瓶液體匆忙換上,導致小量空氣隨液體壓入身體,出現了空氣栓塞的癥狀。以前,在臨床工作中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一般我會建議患者立即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以使患者在吸氣時增加胸內壓力,減少空氣進入靜脈。
空氣栓塞預防是關鍵。造成病人輸液時形成空氣栓塞的原因有: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導管連接不緊有漏縫、加壓輸液時無人在旁看護,就使得進入靜脈的空氣首先被帶到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此時,如果空氣量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并分散到肺小動脈內,最后到毛細血管。這種情況損害較小。如果空氣量大,則空氣在右心室內將阻塞肺動脈入口,使血液不能進入肺內進行氣體交換,引起嚴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出現空氣栓塞時,病人的主要癥狀是感覺胸部異常不適、有瀕死感,隨即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紫紺,心電圖可表現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改變。
一旦出現空氣栓塞,主要的防止辦法是:首先要立即使患者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以使患者在吸氣時增加胸內壓力,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臥位還可使肺動脈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氣泡則向上飄移右心室尖部,避免了氣泡由于心臟跳動使空氣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從肺動脈入口進入肺動脈內。再就是吸入氧氣,緩解患者呼吸困難。
另外,在給患者輸液時必須排盡空氣,如需加壓輸液,一定要嚴密觀察,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液體走空。換瓶后,必須檢查一下滴壺以下是否有空氣,并多觀察一會兒續液下滴狀況,待滴液順暢后方可離開,以免空氣栓塞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