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進入第10天,考察隊20日準備從宜昌折返武漢。10天來,科考隊在長江干流武漢至宜昌630公里長的江段共發現長江江豚10頭次,其中,多年難覓江豚蹤影的宜昌江段重現江豚,令科考隊大為驚喜。
為全面了解長江江豚最新的生存現狀,11月11日,農業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啟動“2012全流域長江江豚科考”,對宜昌至上海的長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長江江豚主要分布區進行考察,全面評估江豚的種群數量、分布特征、威脅因素,確定長江江豚熱點分布區的變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保護措施。
19日下午,長江淡水豚考察隊抵達宜昌,并在宜昌胭脂壩江段發現兩頭江豚。統計顯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宜昌以上的黃陵廟和枝城等江段,以及葛洲壩上游江段,均有江豚以及白暨豚的發現記錄,而在本世紀初大都沒有了江豚的身影。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500萬年,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等因素影響,近20年來種群量快速衰減。
宜昌市漁政處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宜昌江段發現的江豚集中在胭脂壩河套,目測僅3頭,經過初步分析調查為兩大一小,推測小江豚可能由大江豚繁殖而來。宜昌漁政部門計劃把胭脂壩水域作為江豚棲息保護區域,建立江豚觀測站,嚴禁大型船只進入保護區,同時停止漁業捕撈,為江豚提供充足的食物。
因為目前考察只進行了單程,尚不能完全評估武漢至宜昌江段江豚的狀況。但是,從觀察到的情況分析,該江段江豚數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考察隊初步分析,造成此段航程江豚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運,大型碼頭、大型橋梁、大面積護岸護坡等涉水工程建設引起水文環境變化,從而導致魚類資源衰退。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框架、研究基礎、主要目標等。項目組成......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發展,數據安全、算法安全、網絡安全以及軍事化、武器化等多維度風險也隨之浮現。中山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廣東省創新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小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正......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