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長期從事納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納米材料安全性問題,創建了我國首個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是國際公認的納米毒理學和納米藥物領域的開拓者。
這位曾經的核物理學家深切地感受到科學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他一直從事納米藥物運輸技術的研究,“納米材料進入體內時,究竟會發生什么?或者說它的安全性怎么樣?”要弄懂這個問題,需要材料學、毒理學、化學、生物、醫學等專業的協作。趙宇亮回憶學科的初創階段:“我那時候天天到北大醫學院聽課,聽毒理學。北大一位教授是我國毒理學教科書的作者。那個時候他已經退休了,我請他教我們做實驗、給我們講課、帶學生,這樣才把這個領域做起來。”
學科的定義是清晰的,但我們面對的世界卻是個復雜體系,解決這個復雜體系中的問題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卻又有很多需要厘清和探索的問題。日前,2021年度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40余所高校院所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共濟一堂,探討學科交叉的組織與未來發展。
其中,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究竟怎樣才能讓不同學科真正融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疊加?
學科交叉融合是學術發展的內生需求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20年成立了交叉科學部,加大了對學科交叉的支持力度。這一舉措在中國科技界引發了強烈反響。基金委副主任陸建華院士提到,交叉科學部已經完成了今年上半年集中受理的項目資助。他說:“總體情況令人滿意,從今年交叉科學部項目申請來看,國內確實有一些科學家已經在從事交叉科學研究,他們具備相當的能力,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用多學科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問題,有一些研究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同時我們也看到,真正交叉的比例還不是太理想,有一些項目只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拼湊,沒有實質性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交叉,而是為了申請項目而交叉,這種情況確實還不在少數。”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應該是學術發展的內生需求,而不是為了交叉而交叉。交叉學科的定義仍有爭論,但科研實踐已經走在了前面——這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應是機械的學科疊加。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院士說:“我始終強調問題導向,學科交叉研究首先要帶著問題。不同學科背景的人發揚長處,首先要能夠提出好的問題,然后大家集中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評價也不應以有沒有交叉來評價,還是要以科學問題解決得好不好來評判。”他提醒,“不一定交叉就是好的”。
應培養良好的創新和交叉研究生態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驅動,這樣才能讓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擺脫“打散工”的焦慮,沉下心來安靜做科研。在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的團隊中,有學生命科學的、有學醫學的、有學計算機的,他自己也是多面手——程和平本科是學生物力學的,又在生物醫學系讀了第二學位,畢業后在無線電系任兩年助教。這讓他在研究中既能提出問題,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能將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目驅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起的國家重大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給了程和平很大的支持。程和平說:“我們實現了高度跨學科、跨學院的交叉,在大項目的驅動下,我們這些人很自然的走到一起。”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配合,以確保有充足的、高質量的人才供應。近年來,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上,我國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北京大學為例,校長郝平介紹,北京大學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成立了一批跨學科研究中心,2006年又在整合相關跨學科平臺的基礎上成立了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15年來,研究院已經發展為擁有11個研究中心的交叉學科教學科研重陣”。如今,發展交叉學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識。郝平說:“2020年7月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同年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了交叉科學部。同年12月,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宣告成立,秘書處常設在北京大學。這些標志性事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交叉研究的高度重視,以及教育界、科技界在建設交叉學科上的主動作為,必將有力推動我國交叉學科的長遠發展。”
韓啟德提醒,做學科交叉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創新和交叉的研究生態。他說:“交叉研究機構像生命一樣,是具有持續動態、非均衡的生命系統,有內在復雜的自組織性。在管理上要去行政化、扁平化,文化至上,建設自由探索、包容、容錯、合作的文化。”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澎湃新聞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7月9日,北航成立分析測試中心,立足于服務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目標,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與科教協同,助力高水平科研創新和高質量人才培養。北航黨委書記趙長祿、校長王云鵬共同......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
4月27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三屆土建水交高層次科技人才學術交流會上,《風工程進展(英文)》(AdvancesinWindEngineering ,下稱AWE)正式創刊。這是一本由中南大學主辦,該......
近日,一場涉及神經科學和癌癥研究領域的造假風波席卷學術界。此次風波核心是美國科學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雜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發表的論文,Laurie......
近日,一場涉及神經科學和癌癥研究領域的造假風波席卷學術界。此次風波核心是美國科學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雜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發表的論文,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