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近200個國家的代表今天在卡塔爾首都多哈啟動了新一輪聯合國氣候大會,審議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承諾。
就在聯合國第18次氣候變化大會開幕之際,有大量研究報告警告說,如果減排工作沒有成功,諸如超級風暴“桑迪”之類的極端天氣事件或許會成為家常便飯。
南非國際關系與合作部長邁特?恩科阿納-馬沙巴內在此次為期兩周會議的開幕式上說:“氣候變化是我們時代所面臨的最嚴峻的長期環境挑戰,我們現在必須采取行動。”
多哈會議的首要議程是啟動《京都議定書》的后續承諾期。《京都議定書》是全世界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減排協議。
各國代表還必須擬定一份工作計劃,以便在未來36個月內達成一份新的全球氣候協議,而新協議必須在2020年生效。
遭遇“氣候財政懸崖”
近200個國家將于明天齊聚油氣盛產國卡塔爾,探討應對全球變暖的途徑。
但是,一個主要挑戰將是為貧窮國家籌集氣候援助資金。當前,各國預算都因全球經濟衰退而捉襟見肘。
富裕國家曾在2009年作出援助承諾,目前已兌現近300億美元的補助和貸款,但是那些承諾將于今年到期。
與此同時,一支旨在每年向貧窮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還沒有開始運作。
樂施會氣候變化顧問蒂姆?戈爾說,發展中國家―――包括受到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威脅的島國―――正面臨“氣候財政懸崖”。
他還說:“因此,我們在接下來的兩周需要為那些國家做的事情是,讓富裕國家堅定承諾源源不斷向那些國家提供資金,以幫助它們應對氣候變化。”
迄今為止,制定氣候籌資體系是已歷時20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少數幾個實質成果之一。歷次大會都沒能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目標。科學家稱,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球變暖,冰帽、冰川和永凍土融化,天氣模式變遷,以及海平面上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監測儀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總站質檢中心”),在總站北京昌平興壽檢測基地組織開展了首批“環境空氣溫室氣體(CO2、CH4和N2O)連續自動監測系統”和“光散射法環......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
9月25日,《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4)》在京發布。該報告由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組織撰寫,已于9月22日至23日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未來峰會期間向與會各國代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