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昭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今后發展的重要方向、重點領域和重大任務。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工業化階段,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具活力經濟體之一。然而,我國工業化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2010年工業化指數不到60,距離完成工業化還有40%的路程;工業化質量差、效率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步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432美元,成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一般應更注重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生態的協調。
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對漠視自然、糟踐自然、濫用自然和盲目干預自然,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本著為當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負責的宗旨,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節約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修復和建設生態系統,為國家和民族的永續生存和發展保留和創造堅實的自然物質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五位一體、相輔相成。生態文明建設須貫穿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好我們共有的美好家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和非安全因素增加的基本態勢,決定了我國在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保護。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日益強烈的公民環境意識,決定了我國在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治理。
生態保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所在。生態保育既包括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也包括生態服務的提高和完善。嚴重退化、巨額赤字的嚴峻生態現實,決定了我國在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建設。
三、生態文明建設須以科學規劃作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科學而嚴肅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性、戰略性、持續性進程,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須嚴格執行國土空間和資源環境生態規劃。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及配套政策,優化區域功能配置和定位,區域差異化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格實施水資源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須研究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性、長期性、戰略性、系統性的特點和要求出發,研究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以規劃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須科學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優勢和劣勢、前景和風險,科學確認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和目標、路徑和模式,科學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措施。
四、生態文明建設須以制度創新為保障
制度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十七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和目標相比,現行資源、環境、生態及國土(管理)制度有諸多問題和缺陷。為此,迫切需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以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序、健康、有效地推進。
以資源節約為核心目標推進自然資源制度創新。加快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以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污染代價、生產安全成本。加快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建立邊界清晰、權能健全、流轉順暢的資源產權制度。加快資源稅費制度創新,以資源保護和節約為宗旨,優化資源稅費結構設計,調整水資源費、礦產資源補償費、耕地征占補償費的標準。改革資源管理體制,推進形成資源一體化管理體制,強化各級地方政府的資源管理權責。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目標推進環保制度創新。改進環境評價制度,系統開展建設項目、專項規劃、發展戰略等層次的環評;提高環評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嚴格環境評價的公示和聽證,充分發揮社會對環境評價的監督作用。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嚴格排污者問責、付費。改進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擴大環境信息、特別是公共環境信息的發布范圍,完善環境信息發布機制;完善環境信息依法申請公開制度,積極應對公眾環境意識提高態勢;建立健全環境輿論預警機制和環境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以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為核心目標推進生態制度創新。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加快制訂和實施生態補償條例,健全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生態建設,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態投入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修復治理制度,在重點生態修復區域,真正落實封禁制度;積極實施生態修復保證金制度,落實生態修復治理的責任;建立健全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的財政投入長效機制。
以規范優化國土空間為核心目標推進國土規制創新。加快全國國土規劃綱要編制進程,認真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強國土功能區的規制;建立健全國土開發的規范和標準,嚴格禁止方向有誤、強度不當的國土開發活動;建立健全國土保護的標準和規范,鼓勵和支持國土保護的各類有益行為;建立健全國土整治的標準和規范,鼓勵支持和科學指導國土整治的各項有益行動。
五、生態文明建設須扎實、有序地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面對的問題和挑戰、需求和壓力、不確定性和風險等都是多方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決不能好高騖遠、輕舉盲動,也不能縮手縮腳、遲滯不前,須堅定信心,科學、規范、扎實、有序地推進。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全面客觀介紹資源、環境、生態國情以及資源環境生態破壞嚴重后果,加強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提高公眾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度、認同感、參與度。創新公眾參與方式和渠道,使廣大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高度重視和發揮非政府組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體化管理服務體制。加強國土、環保、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間的協調,協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修改、完善和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加快資源、環境、生態法律法規的修改進程,重點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重點是明確耕地保護的責權利)、水法(重點是明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據)等相關法律的修改和完善。積極推進自然資源綜合立法進程。
圍繞重點領域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認真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耕地保護實際效果;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總量紅線”、“效率紅線”和“納污紅線”;認真落實最嚴格環境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環境評價力度和排污懲罰力度;探索實施國土資源規制,以科學、規范的手段管理好、保護好、利用好國土資源。進一步加快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堅強領導下,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文明祥和、繁榮昌盛、美麗富強的現代化強國!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9日介紹,我國將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工作,確定50個考核水體,分區分類開展水生態監測評價,2025年將開展第一次考核。在生態環境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友賓介紹,......
中新經緯7月1日電據“中國水利”微信號1日消息,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進一步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為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傳播,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我國擬將8月15日確定為全國生態日。關于設立全國生態日的決定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與我們傳統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相比,VOCs治理有它的特點,當前的工作基礎依然薄弱,已經成為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時任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張大偉在2022年11月提出如上觀......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均水資源量是我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做好水治理文章是永恒主題。然而,從“治水”到“智水”的進程中,諸多技術瓶頸令人棘手。何以破題?唯有科技。錨定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當地時間3月22日,聯合國水事會議開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辭中表示,“水資源正處于重重問題中”。古特雷斯表示,人類正在通過過度消費、不可持續利用及全球變暖,加速消耗水資源這一“人類命脈”。古特......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文明辦、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工作補短板強弱項的......
記者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獲悉,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
2022年,科技界發生了很多令人激動的故事:中外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質、美國公布韋布空間望遠鏡宇宙圖像等。2023年,精彩仍將繼續!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
根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經有關專家、單位提名和專家評審,并通過廣泛公示,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準56個項目獲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0項,二等獎45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