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03 00:23 原文鏈接: 天文學家發現300多顆潛在系外行星

    image.pn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數據,發現了366顆新的系外行星,其中包括18個行星系統,與這里展示的開普勒-444類似,這是之前使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圖片來源:美國航天局 Peter Devine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366顆新的系外行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該校一位博士后開發的算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發現是一個由一顆恒星和至少兩顆氣態巨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每一顆行星的大小均與土星大致相當,而且距離彼此非常近。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天文學雜志》。

      “系外行星”被用來描述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天文學家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不到5000顆,所以確認數百顆新的系外行星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研究如此多的新天體有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及其軌道是如何演化的,它可以提供關于太陽系有多么不同尋常的新見解。

      “發現數百顆新的系外行星本身就是一項重大成就,這項工作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它將如何闡明系外行星種群的整體特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教授、該研究共同作者Erik Petigura說。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Jon Zink是該校的一名博士后。他和Petigura以及一個名為攀登K2項目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利用美國航天局(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K2任務的數據確定了這些系外行星。

      這一發現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Zink開發了一種新的行星探測算法。

      識別新行星的一個挑戰是,恒星亮度的降低可能是因為儀器或模擬行星特征的另一種天體物理源。區分這些現象需要額外的調查,這在傳統上非常耗時,只能通過視覺檢查來完成。Zink的算法能夠區分出哪些信號表明有行星,哪些只是噪聲。

      “Jon設計的目錄和行星檢測算法是了解行星數量的一個重大突破。”Petigura說,“毫無疑問,這將加深人們對行星形成和進化的物理過程的理解。”

      開普勒最初的任務在2013年出人意料地結束了,當時由于機械故障,該望遠鏡無法準確指向它觀測了多年的天空。

      天文學家將其重新用于一項名為K2的新任務,其目標是識別遙遠恒星附近的系外行星。K2的數據幫助科學家了解恒星在星系中的位置如何影響其周圍能夠形成的行星類型。不幸的是,最初用來識別潛在行星的開普勒任務所使用的軟件無法處理K2任務的復雜性,包括確定行星的大小及其相對于恒星的位置的能力。

      Zink和合作者在之前的工作中為K2引入了第一個完全自動化的管道,通過軟件在處理過的數據中識別可能的行星。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新的軟件分析了來自K2的全部數據集——約500萬億字節的數據,包括8億多張恒星圖像。他們創建了一個“目錄”,很快就會納入NASA的主系外行星檔案。研究人員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霍夫曼2聚類來處理數據。

      除了研究人員發現的366顆新行星外,該目錄還列出了381顆之前已經發現的行星。Zink說,這些發現是幫助天文學家了解哪類恒星最有可能有行星圍繞其運行的重要一步,這表明了成功形成行星所需的基本要素。

      “我們需要觀察大范圍的恒星,而不僅僅是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才能理解這一點。”他說。

      此次發現有兩顆氣態巨行星的行星系統也很重要,因為在太陽系中,很難找到像土星這樣離其主恒星如此近的氣態巨行星。研究人員還不能解釋為什么它會在那里發生,但Zink說,這使得這一發現特別有用,因為它有助科學家對行星和行星系統如何發展的參數形成更準確的理解。

      “每個新世界的發現都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得以一窺在行星形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理現象。”Zink說。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3847/1538-3881/ac2309


    相關文章

    “月掩金星”24日上演,如何觀測?

    當金星遇上月亮,會出現怎樣的天文景象?3月24現身天宇的“月掩金星”,成為不少天文愛好者關注的對象。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鄭捷表示,從全球范圍來說,月掩金星每年都會出現一到兩次。就國內而......

    “星火”相傳,守望星空不輟

    “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其中的“穹臺”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區觀象山邊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近百年來,這座不大的觀象臺背后,有數位中國天文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在這里,孫立南父女“......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原行星盤上塵埃尺寸的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分子云與恒星形成團組對塵埃尺寸在原行星盤徑向的分布進行細致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TheRadialProfileofDustGrainSizeintheProtoplanet......

    世界首個覆蓋五大洲的自動天文臺網絡建成

    近日,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安達盧西亞天體物理研究所完成了伽馬暴與瞬變源觀測系統(BOOTES)的全球部署。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性的自動望遠鏡網絡,其站點分布于西班牙、新西蘭、中國、墨西哥、南非和智......

    我國研究人員成功構造銀河系內雙白矮星星族

    從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大樣本恒星演化研究團組李振威博士與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質交換穩定性判據,并結合雙星星族演化模型,成功構造了銀河系內雙白矮星星族。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上......

    銀河推春冬季“雙拼”“最小滿月”現元宵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月1日消息,隨著北半球白晝繼續延長,氣溫開始回升,二月星空更加晶瑩剔透,銀河迎來觀賞季。新春尾聲,五萬年一遇的彗星達到最大亮度,2023年度“最小滿月”將在元宵報到。據專家介......

    《自然》論文:天文學家發現恒星碰撞時的信號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天文學家通過對在兩個短伽瑪射線暴中探測到的振蕩信號進行研究,認為可能是在兩個中子星(大質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合并形成大質量中子星的過程中產生,而探......

    看向更遙遠的深空韋布望遠鏡正深刻改變天文學

    作為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身價”100億美元的韋布空間望遠鏡于去年12月25日發射升空,旨在“探索宇宙的起源”。即使迄今觀測時間不足半年,它仍然做出了幾項破紀錄的重要發現,美國太空網在21日的報道......

    黑洞瓦解恒星引發天文奇觀或助理解黑洞特性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和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最新分別發表論文稱,研究人員報道了一次罕見潮汐瓦解事件(TDE,指當一顆恒星被一顆特大質量黑洞撕裂時釋放能量的......

    璀璨星光里,多了一顆“南郵星”

    在80周年校慶之際,南京郵電大學收到一份來自宇宙的特殊禮物。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為表彰南京郵電大學在電子信息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編號420612的小行星正式被命名為“南郵星”。11月20日,南京郵......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