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其中的“穹臺”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區觀象山邊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
近百年來,這座不大的觀象臺背后,有數位中國天文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在這里,孫立南父女“接力”擔任天文臺臺長,守望蒼穹,書寫了一段“追星”佳話。
“天文夢”的種子生根發芽
“我與天文,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在天文臺的辦公室里,孫立南對《中國科學報》笑談。從出生起,她的命運之輪仿佛就與天文臺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孫立南的父親——上一代的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臺長孫壽甡,19歲開始在觀象臺工作,便再未離開過這里。孫壽甡一生殫精竭力于我國天文事業,“天二代”孫立南就降生在觀象山中的子午儀室。對她來說,實至名歸,天文臺就是自己的家。
青島觀象臺常年從事太陽白光與色球觀測,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他們對哈雷彗星進行了觀測與研究,研究成果摘取了198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著名的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現在地球上空是1986年。它之所以如此出名,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的公轉周期——76年——和人類的壽命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對于大多數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看到哈雷彗星。
天文學家哈雷對彗星的成功預言創造了歷史,在人類探索浩渺宇宙秘密的進程上書寫下燦爛的一筆,這也是孫立南第一次正式觀測的開始。
198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回歸,青島觀象臺只有孫立南父親一個人在堅持工作。由于缺少觀測助手,年幼的孫立南被父親拉去幫忙。
近四十年前的景象,如今依然歷歷在目——“父親坐在高高的觀測梯上,母親在一旁做著記錄,我和妹妹盯著秒表讀數。”
只要天晴,就要觀測。每每到了后半夜,氣溫驟降,手凍得僵硬,再加上困意來襲,十分艱苦。孫壽甡卻依舊廢寢忘食的工作。經常,“為了父親的健康,母親會登上觀測梯,一口一口地喂父親吃飯”,這便是年幼的孫立南腦海中定格的畫面。
家臺里的樓梯旁,掛著爺爺——著名書法家孫一青的作品《這里通往宇宙》。書桌上,書本攤開的一頁是父親著作的扉頁《宇宙在我心中》。這是一家子的“星火相傳”……
時光如梭,回過頭來,孫立南內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種下了天文的種子。進入青島觀象臺工作,“女承父業”,天文于她,是事業,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孫立南在引導孩子們辨識與觀看 廖洋攝 ?
數十載如一 探索蒼穹奧秘
人類對太空的沉思,折射出一種普遍的浪漫和懷想,而“追星之路”,則是一條枯燥與挑戰并存的路。
“青島觀象臺其實從1925年高平子先生創立太陽黑子觀測以來,直到現在,一直堅持觀測太陽白光。到目前來說,我們在全國是堅持時間最長的一家太陽黑子觀測機構。”孫立南自豪地說。
與天文打交道的幾十年里,孫立南的雙眼仰望星空,探索天體縱橫交錯間的宇宙奧秘,雙腳始終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
長期承擔太陽白光和色球觀測國際聯合發布任務、中國科學院天文底片數字化等課題任務,順利完成萬余張太陽黑子的掃描工作,在國內各級刊物及報刊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
作為一名專業的天文工作者,孫立南專業的技能、出色的業務水平和組織能力,帶領同事們在天文普及教育、宣傳和科普創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開創了青島市天文科普工作的全新局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叩問蒼穹,探索星河。日復一日的觀測,在孫立南眼中,不是枯燥,而是希望的堆積與知識的積累。
孫立南指導學生們描畫太陽黑子 廖洋 攝 ?
?
讓璀璨星空照亮更多的人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浩瀚星空的追慕和探索。隨著天文知識的日益普及,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天文愛好者的行列中來,成為仰望星空的人。
“我從事天文觀測工作已經22年了,這期間,除了常規的天文觀測和特殊天象觀測之外,我們還會走出去,到校園、街道、鄉村開展天文科普。”孫立南說道。
孫立南時常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創建青島天文愛好者協會,接待公眾參觀講解天文知識,各種形式的野外觀測活動和青少年天文比賽,“路邊天文”、“國際觀月夜”、“保護暗夜、抵制光污染”活動。她給天文臺制定的休息日是每周一,周末是他們正常進行公益性科普接待的日子,每年,這樣的活動至少會有100多場。
點燃人們心中的天文之火,需要一粒名為知識的火種。通過與各區教育部門及科協合作,舉辦科普講座,培訓天文教師,孫立南組織“天文下鄉”活動,將天文科普知識送到偏遠山區,向農村兒童普及天文知識。
在孫立南的帶動下,青島觀象臺的科普活動聞名遐邇。參加過活動的家長表示,孩子們在收獲了知識的同時,還收獲了對于知識探求的興趣和快樂,甚至連家長們都感受到了巨大的收獲。
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與否,天文知識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孫立南還經常拿著望遠鏡設備到馬路邊、廣場上,讓公眾通過看望遠鏡觀察天體,近距離感受宇宙天體的魅力。
正如孫立南所說,“天文學是一個基礎學科,它可以讓人的視野更開闊”。除了青島,孫立南還組織“天文研學游”活動,走進各地的天文臺站和場館。
在貴州,通過FAST射電望遠鏡,近距離感受星空的震撼壯美和國家重器的雄偉壯觀;在諸如“超級月亮”“藍血月”“流浪地球”“黑洞”等公眾關注的天文熱點期間,以廣播、網站、微信、報紙等形式向公眾宣傳引導正確的科普知識。
光輝激蕩,百年為之回響;星火相傳,守望星空不輟。
在夢想騰飛的時刻,在學子決勝的日子,2023 年6月6日至9日,為持續建設我國稀土分析測試及應用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推廣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支持我國稀土產業的不斷發展。第十九屆全國......
5月24日,青島臨沂雙方簽署了《青島市科學技術局臨沂市科學技術局科技工作推進方案》,標志著兩地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青島臨沂簽約現場 廖洋攝這是按照國家科技部、山東省科技廳關于開展2023年度......
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個輻射帶,圍繞著一顆名為LSRJ1835+3259的褐矮星。該輻射帶的強度是木星的1000萬倍,代表了探索潛在的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的關鍵一步。這一發現是通過一個由39......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的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導電環磨屑試驗裝置自2022年10月31日與航天基礎試驗機柜一起隨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后,至今已開展了為期5個多月的導電環磨屑在軌觀測試驗,成功實現......
日前,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正式發布,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橡中心”)“橡膠輪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項目榮膺該獎項。據悉,“中國工業大獎”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工業領域最......
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迭代,網絡平臺知識傳播迅速走進大眾視野,構建起內容多元、渠道豐富的知識圖景,而老年群體也隨之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力量。在“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獲獎名單中,以13位平均年齡......
——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順利召開2023年3月25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化學學科支持的《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市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以“質譜技術使環......
當金星遇上月亮,會出現怎樣的天文景象?3月24現身天宇的“月掩金星”,成為不少天文愛好者關注的對象。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鄭捷表示,從全球范圍來說,月掩金星每年都會出現一到兩次。就國內而......
“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其中的“穹臺”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區觀象山邊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近百年來,這座不大的觀象臺背后,有數位中國天文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在這里,孫立南父女“......
“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一,其中的“穹臺”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區觀象山邊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近百年來,這座不大的觀象臺背后,有數位中國天文氣象開拓者的名字熠熠閃光。在這里,孫立南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