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1-08 14:12 原文鏈接: 可燃冰試采成功:奏響深海“冰與火之歌”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將“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列為2017年我國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成果之一,并飽含深情地說:“我為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偉力喝彩!”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鼓點鏗鏘。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中國震撼”卷起科技進步的“中國浪潮”,定義世界新的未來。有著“冰與火完美結合”之稱的可燃冰被成功開采,令中國得以搶占能源發展的戰略先機。

      時間回到2017年7月9日,我國s神狐海域“藍鯨1號”鉆井平臺的火焰緩緩熄滅,自5月10日試氣點火以來,此次海域可燃冰試采已持續進行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黨中央、國務院為此專門發來賀電祝賀。

      面對無可借鑒經驗、無相關標準、無成功示范的世界級難題,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組織下,承擔此次試采任務的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洋工程公司”)迎難而上,實現了海域可燃冰勘查試采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創造了“神狐奇跡”。試采成功的背后,離不開該公司專門組建的一支近800人、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攻關團隊。

      1 “沒有責任擔當,試采項目就成不了”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燃燒值高、污染小,清潔環保。它廣泛分布于全球大洋領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資源量被認為是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是未來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據了解,當前,各國競相投入巨資開展可燃冰試采,競爭異常激烈。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理想。海域可燃冰的開采甚至沒有成功先例,日本幾次試采均因出砂問題被迫中止。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向中國科技工作者發出了向深海進軍的號令。

      作為可燃冰勘查研究的牽頭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基于海洋工程公司多年淺海作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良好的合作關系,決定把神狐海域可燃冰試采項目任務交由該公司承擔。

      這一世界級資源勘探開發難題帶來的壓力也非同一般:鉆井、固井、測試,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與常規油氣開采全然不同的挑戰。

      為了破解可燃冰的“密碼”,中國石油集團專門成立試采工程項目協調領導小組,由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汪東進擔任組長,抽調各路專家,集中技術資源全力攻關。

      “當時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每一項技術都要自己去摸索。”海洋工程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前線總指揮彭飛說。

      時間緊、任務重。接到試采項目后,海洋工程公司立即開展全球范圍的調研,整合國內外人力、設備和技術資源。趕在項目實施前,他們進行了500余次技術交流、2400余組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拿出了7份技術調研報告、21項研究成果報告,所有施工方案都通過“虛擬現實”做過演練。

      隨著項目推進,團隊無時無刻不在“與時間賽跑”。

      2016年6月,海洋工程公司決定采用中集集團來福士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當時全球最先進的“藍鯨1號”作為項目實施深水鉆井平臺。此時離2017年3月28日的預定試采鉆井日期只有不到9個月,制造工期都很緊張,哪有時間培訓員工操控?彭飛果斷決定,將200人的操船團隊直接派到來福士公司所在的山東煙臺,邊制造邊學習。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海洋工程公司對員工實行“高崗低用”,原來是隊長、司鉆就干副司鉆、井架工等,原來干機械師的干助理機械師,最終以95%的一次性通過率通過綜合考評。

      3月6日,“藍鯨1號”從煙臺駛向南海工區,7天后順利抵達神狐海域。“Perfect(完美)!”平臺外籍管理層為中方操船團隊給出了最高評價。

      “沒有責任擔當,試采項目就成不了。”海洋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前線副指揮馬寶金感慨。從領導到員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融入每一個人的血液。

      2 “攻堅克難,黨員就要沖在前”

      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存于泥質粉砂型儲層,這是世界上可燃冰資源量占比超過90%的儲集類型,地層松軟易垮塌,開采之難,被形容為“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鉆繡花”。

      為此,海洋工程公司組建了一支近800人的攻關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2歲。團隊里黨員占了一半,覆蓋了所有的重要崗位。這些年輕人在談到老婆孩子等生活問題時,表情還略帶羞澀,討論工作卻瞬間自信從容。

      “防砂技術是關鍵中的關鍵,日本此前兩次試采均在此碰壁。”海洋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前線副指揮馬慶坤說。“防砂這個環節既重要又矛盾,不防泥沙會堵住井筒,全部防死又采不出可燃冰里的天然氣。”

      結合神狐海域1300米水深的實際作業環境,團隊立即開展一系列防砂試驗,在無數次的嘗試中尋求“最優解”,研發出粉砂質可燃冰儲層試采防砂篩管等應用技術,突破了精準固井、完井防砂等關鍵瓶頸。60天連續試采驗證了防砂思路的科學性和防砂工藝的有效性,“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深海鉆井作業中,水下防噴器是保證安全鉆井最重要的設備。為了解決井口穩定問題,20多個年輕人設計的防噴器比原計劃多了25噸,有專家質疑認為“不可能”。當防噴器開始安裝時,500千磅的重力全部壓到井口,技術人員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鉆井工程師梁川說:“當時我也很緊張,但還是有底氣的,我們的工程設計有海量的科學計算支撐。”后來有驚無險,防噴器順利安裝。

      由于鉆井平臺上床位有限,駐平臺的年輕人經常是一人當成三四個人用,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是常態,幾個月不回家也是常事。

      “這輩子干成了這一件大事,太值了!”項目部王存芳興奮地說。2017年5月10日14時52分,試采點火成功的那一刻,在場的人激動不已,所有的艱辛與付出,都化作了成就感與自豪感。

      深海作業,風險無處不在。試采的60天里也非一帆風順。讓所有人歷歷在目的,要屬與臺風“苗柏”的正面對抗。

      6月12日,試采第32天。凌晨4時,臺風“苗柏”如期而至,但風力突然由預測的9級加大至11級。試采項目面臨著艱難選擇:井口是否脫離,隊伍撤不撤?不停止試采,臺風對設備和人員的影響難以預料;如果被迫中止試采、撤離,將是持續開采和研究工作的重大損失。

      經過綜合評估,所有人堅守崗位,憑借“藍鯨1號”強大的動力定位系統和海洋工程公司經驗豐富的操船隊伍,順利涉險過關。可燃冰試采火焰在狂風暴雨中依舊熊熊燃燒。

      臺風減弱后,正在鉆臺上值班的曹智檢查發現一處電泵電纜故障。“攻堅克難,黨員就要沖在前。”曹智立即著手維修并與團隊討論提出“注入氮氣排液”的應急預案,為設備更換贏得了時間,保障了試采連續進行。

      3 “生產經營延伸到哪里, 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

      “試采成功不是偶然。”海洋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王珂介紹,這背后與公司近年來在推進改革、促進發展過程中,注重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不無關系。

      記者了解到,海洋工程公司現有黨員1547人,占員工總數的43.3%。公司黨委下設8個二級黨委、1個黨總支,共124個黨支部。結合海上作業特點,海洋工程公司直接把黨支部建在移動平臺、船舶上,堅持做到“生產經營延伸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在所有新組建單位、新投用大型裝備、新開工規模項目及時建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統領帶動作用。

      公司黨委去年初專門組織“開鉆倒計時,大干100天”專項勞動競賽,調動一線黨員職工的積極性。可燃冰試采項目前線指揮部也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由前線副指揮、水合物項目部經理王友華擔任支部書記。除了業務例會,他們還定期召開支部會議,及時掌握項目人員的思想動態。

      “有項目就要有監督。”海洋工程公司紀委書記屈建省對記者說,2016年以來,公司從“三重一大”決策、物資管理、工程分包等關鍵領域入手,加強工程項目余料回收管理和關鍵崗位人員輪崗交流,制定了分承包方市場準入管理辦法,突出權力監督和制約,為保障項目成功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為總承包方,海洋工程公司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實踐。他們整合了國內外頂尖服務資源,先后同135個服務商簽訂了200多份合同,與貝克休斯等20多家行業先進企業直接合作,實施嚴格的合約化管理,形成服務商管控制度60余項。

      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宜林稱,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標志著中石油在深海鉆井領域邁出了堅實步伐。

      正如黨中央、國務院在賀電中所指出的:“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后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去年8月,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政府、中國石油集團簽署了《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正式推進南海可燃冰的產業化發展。

      世界能源格局正被中國改寫,一個全新領域已然開啟。

    相關文章

    科學家首次通過原位實驗證實天然氣水合物可到達海表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譜探測系統,構建了天然氣水合物上升時隨水深變化的演化模型,并通過深海原位實驗首次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可攜帶冷泉氣體到達海表。相......

    國內首次摻氫天然氣管道燃爆試驗獲得成功

    11月13日從國家管網集團獲悉,由該集團組織開展的國內首次摻氫天然氣管道泄放噴射火試驗與封閉空間泄漏燃爆試驗日前成功實施,填補了我國長輸天然氣管道摻氫泄放燃爆驗證試驗的空白,為實現天然氣長輸管道摻氫輸......

    重大突破!我國首套自研天然氣在線氣質分析裝備發布

    10月30日,我國首套自主設計研發的天然氣氣質分析裝備日前完成全部工業性試驗正式發布,填補了該類產品國產化空白,標志著我國天然氣檢測關鍵技術獲突破。天然氣氣質分析儀是保障長輸天然氣管道安全高效運行的關......

    新突破我國首套自研天然氣在線氣質分析裝備發布

    10月30日,國家管網集團發布消息,我國首套自主設計研發的天然氣氣質分析裝備日前完成全部工業性試驗正式發布,填補了該類產品國產化空白,標志著我國天然氣檢測關鍵技術獲突破。天然氣氣質分析儀是保障長輸天然......

    浙江特科院“三支隊伍”護航亞運,特種設備安全任務圓滿完成

    浙江省特種設備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省特科院)建強用好黨員先鋒隊、黨員服務隊、黨員突擊隊“三支隊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技術服務、應急處置等領域奮勇爭先、......

    天然氣中的氮氣氬氣檢測

    天然氣中的氮氣氬氣檢測1.基本介紹:液化天然氣LNG摻假,目前比較普遍的是摻入液氮,還有少數摻入氬氣。目前LNG的出廠價在5000元/噸左右,液氮和液氬的出廠價均在1000元/噸左右,一噸差價在400......

    《石油天然氣工業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

    為推進國內外科技期刊的同質等效使用,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在中國科協的統一部署下,中國石油學會以“同行評議、價值導向、等效使用”為原則,開展石油、天然氣工業領域分級目錄的認定和發布工作,認定對象為......

    若俄羅斯完全斷供歐洲今冬仍將面臨天然氣危機?

    在周一(7月17日)發布的《2023年全球天然氣安全評估報告》中,國際能源署表示,即使歐洲的天然氣儲存庫在10月前達到接近100%的儲備,但也“不能保證”未來市場不會出現緊張局面。近幾個月來有關天然氣......

    地下也能儲存天然氣?看楊春和如何向地下要空間

    今天來認識一位向地下要空間的“能源衛士”。他主持建造了亞洲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解決了層狀鹽礦大型儲氣庫建造這一世界難題,書寫了讓采空區地質隱患向寶貴地下儲庫資源轉變的傳奇,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

    陜京天然氣輸氣設備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

    記者18日從北京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技術部門獲悉,陜京天然氣輸氣管道榆林壓氣站RY3403機組例行檢修后平穩運行超過三周,各項指標符合要求,企業研發團隊自行研發的內部高速運轉核心部件帶動的驅動端和非驅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