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從何處破題?山東選擇了“水”。
2012年10月,泉城濟南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個創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
此前,臨沂、濰坊、聊城、濟寧、濱州都在積極創建山東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臨沂市日前剛通過專家組評審,有望奪得山東首個桂冠。
水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完整、水生態環境優良。”山東省水利廳廳長杜昌文如此詮釋。
糧票、布票、油票早已不見蹤影,今天卻冒出了“水票”
山東缺水嚴重: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22立方米、畝均263立方米,分別只相當于全國平均量的1/6和1/7;地表徑流開發利用率為50%,突破國際公認的開發上限;地下水年均開采量120億立方米,逼近125億立方米的可開采總量。現在,山東每年的水資源缺口達40億立方米。
記者在煙臺采訪時,聽到這樣一個故事:門樓水庫是煙臺重要的水源地,2002年底,因連續5年干旱,2.44億立方米庫容的水庫底朝天,煙臺被迫在庫底打井取水。此事驚動國務院,直接促成膠東引黃調水工程上馬。
豈止是煙臺。當時,山東2/3的大中型水庫都到了死庫容以下,就連波濤萬頃的南四湖也干涸見底,河道停運,魚蝦幾乎絕跡。城市供水不足,工業企業被迫限產停產。
水,成為制約山東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破解缺水難題,人們首先會想到開源。然而,對山東來說,開源選項真的不多。惟有目光向內,靠節流挖潛。山東提出“一控雙促”思路,即通過控制用水總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用水方式轉變。
2010年10月,山東出臺《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次年1月正式實施,成為全國率先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省份。實施新制度后,山東嚴格規定各市的年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各市再統一調配縣(市)、區的用水計劃。哪個地方踩了這三條“紅線”,都會被暫停審批取水許可。
外界疑惑:水是液態之物,要想量化管理談何容易。
山東琢磨出了一套測算辦法:可用水總量-水質不達標的水量-超定額用水-超采區采水=年度用水計劃。
這道算術題,外行可能有些費解,內行卻是眼前一亮。
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短缺催生出了糧票、布票、油票。今天,這些票證早已無蹤影,山東卻冒出了“水票”。是創新?是無奈?或許兼而有之。
2010年以來,山東九大重點工業行業產品用水、主要農作物灌溉用水、飲用水企業產水率等,都嚴格按照定額管理,定額內保公平,超定額講效率,節余的水量可以有償轉讓,超過定額則累進加價。同時,嚴格查處違規審批、非法取水的行為,2010年迄今已查封非法自備井上萬眼。
嚴格管理帶來豐碩成果:2011年,山東萬元GDP取水量為51.6立方米以下,比上年下降20.4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為14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立方米。
三年,完成158座大中型和3882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增蓄水能力16億立方米,構建起完整的水生態系統
2011年上半年,山東遭遇百年大旱,沂蒙山區群眾吃水困難,部隊和水利、國土等部門幫助應急打井411眼,其中八成都在百米以下。當時,記者正在沂南縣青駝鎮唐山子村采訪,該村的應急水井一直鉆到265米才出水。
如果把地表水比作大地母親的乳汁,淺層地下水猶如其血液,深層地下水猶如其骨髓,歷經1400年才能更新一次。265米,幾近于深入“骨髓”!
由于地下水連續多年過度開采,山東局部已出現地下漏斗、濕地萎縮、河道斷流、海水入侵等一系列水生態退化、惡化現象。目前,山東的地下水漏斗區面積仍有1.3萬平方公里,1.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
為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退化問題,山東在全國率先編制了省市縣三級水網規劃,依托南水北調、膠東調水骨干工程,打造“南北貫通、東西互濟,蓄泄結合、旱澇兼治,庫河相聯、城鄉一體”的現代水網,構建起跨流域調水大動脈、防洪調度大通道和水系生態大格局。
構建完整的水生態體系,重點在維持水系的自然水循環,保護生物鏈的完整性。山東利用3年時間,完成158座大中型和3882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增蓄水能力16億立方米。2011年底,各類工程蓄水量比歷年同期增加40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凈增加量全國最多,調蓄洪水、補充地下水、凈化水質的作用明顯。
黃河入海口百鳥飛翔,如畫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長傅建國介紹,上世紀后期,黃河下游持續22年斷流,黃河口濕地大面積退化萎縮。近年來,東營市實施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目前已修復38萬畝,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增加100多種,數量增加2倍,種子植物發展到393種。
水土流失治理為生態系統的完整提供了基礎。山東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萬平方公里,每年增加蓄水保水能力2.7億立方米,保土2000萬噸。煙臺市為此增加水面219公頃,平均提高地下水埋深1.98米,減少地下水漏斗面積1200公頃、海水入侵1490公頃。
河道攔蓄是山東一大亮點,全省319道橡膠壩,在河道上攔出319個碧波蕩漾的人工湖,增加蓄水能力4.6億立方米。“十二五”期間,山東規劃新建河道攔蓄150處,約可蓄水9.3億立方米。青島大沽河流域已有11道橡膠壩,現正在新建9道,將構成水綠相依的百公里河流景觀長廊。
以水為媒,人水和諧,建設優美的水生態環境
泰山南部的天頤湖,風景秀美,游客紛至。泰安市水利與漁業局局長曹步山介紹,這里原是個近乎報廢的老水庫,水利部門借清淤和維修加固之機,恢復了其灌溉功能,并開發旅游,2009年成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既承載傳統的防洪、供水功能,又為群眾營造人水相親環境,是山東建設優美水生態環境的創舉。到2012年,山東已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57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20處,分布在全省一半的縣。
山東借鑒水利風景區建設經驗,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2012年8月,山東正式實施《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其中包括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工程以及水管理五大評價體系。用水總量控制不踩“三條紅線”、地下水采補平衡等,都是硬性指標。這是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城市省級地方評價標準。
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正在山東各地興起。“江北水城”聊城、“四環五海”濱州、“運河古城”濟寧等品牌已叫響。臨沂市城區八河繞城,過去在非汛期多為干河,如今已形成總長88公里、面積48.5平方公里的大水體,實現“水安全、水經濟、水文化、水生態、水景觀”五位一體,初步構建起水生態文明城市框架。泉城濟南依托泉水優勢,正在打造“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美景,最終實現“泉涌、河暢、水凈、景美”的目標。
“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創建,實現了從農村水利向城市水利、從行業水利向社會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山東省水利廳經濟管理局局長郭秀生說。
從一個景點到一座城市,從一座城市到一個地區,山東逐步擴大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以水為媒介,人水和諧,闖出水資源科學利用的新天地。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就《評分細則》出臺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等,......
名稱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索引號000014672/2023-00128分類其他生態環境管理業務信息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3-05-16文號部令第30號主題詞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生態環境行政......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印發《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發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加快生態站建設,完善站點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強化數據應用,優化管理服務,增強支撐能......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5月6日—7日,由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陜西理工大學、漢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生態產業化與全面鄉村振興國際論壇在陜西省漢中市舉行。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的......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并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式......
中國環境報報訊4月13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和《排污許可證質量核查技術規范》《排污單......
2023年3月30日,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技術指導委員會在深圳組織召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技術專題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部分試點單位分別結合各自工作實際,介紹了智慧監測優秀案例,分享了......
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綠色數據中心政府采購需求標準(試行)》的通知,要求采購人采購數據中心相關設備、運維服務時,按......
湘鄂兩省的張家界市、常德市、湘西自治州、宜昌市、恩施州五市州政協及澧水流域15個縣市區政協相關負責人,22日齊聚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共商澧水文化園建設,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區域合作。澧水是長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