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00美元,就能知道自己體內的所有秘密,并預見未來。”——這甚至成為了人們心目中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可目前,由于風險評估的依據不足,準確性很差,對于疾病干預的指導性不大,因此,基因預測還不值得一提。
個體化基因組學醫學一直被看做是未來醫療技術的一大熱點,除了疾病診斷和治療,還能在人們出現任何癥狀前預測其患有某種疾病的風險,采取干預措施,降低發病幾率。
“可這一切都依賴于準確的風險評估,而它又是建立在對基因測序結果的解讀和分析之上的,否則,人們拿到手的個體基因測序報告只不過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編碼。”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金力認為,目前,由于風險評估的依據不足,準確性很差,對于疾病干預的指導性不大,因此,基因預測還不值得一提。
個體基因測序還只是一堆編碼
去年8月,向個人用戶提供服務的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發表了一份聲明,聲稱他們正試圖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通過7項由該公司開發的有關健康的基因檢測方法。這也是面向個人用戶的基因檢測公司首次申請FDA審批。
該公司提出,顧客只需要郵寄一份唾液樣品并支付約300美元的檢測費,便可在線查詢自己的基因信息,并可獲知其中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基因特性。
事實上,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下降,個人基因測序早已不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但是,研究人員對測序結果的解讀能力始終沒有突破。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心臟病學副教授歐安·A·阿什利在接受美國《環球科學》雜志采訪時直言:“基因測序已經是既快速又便宜。但是,分析數據卻讓人頭疼,既不快速,也不便宜。”
為了說明這個過程會有多么復雜,阿什利和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的幾位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位同事的基因組序列。可即使有了原始數據,幾位科學家也花費了整整6個月時間來思考這項工作應該如何進行。
研究小組發現,被檢測者確實擁有幾個基因突變,都與心臟病的發作風險有關。此外,分析還意外發現,他患上某種遺傳性血液疾病的風險有所增高,可在他的家族中,并沒有人得過這種病。因此,研究人員依然不清楚,這個意外發現確實是患病風險升高的反映,還是測序過程出了錯。
由此看出,人們目前雖然可以看到自己那些與已知疾病相關基因的表達,但卻很難知曉那究竟意味著什么。
個體風險評估的準確性無法保證
而據金力介紹,事實上,早在2003年,美國醫學遺傳學會就發表聲明指出,只有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服務機構才可提供相關服務;2008年美國醫學會申明反對提供這類預測服務,尤其是由企業提供的;2009年,德國也立法禁止這樣的服務。
“政府對此之所以如此審慎,是因為學界認為基因檢測的預測性非常差。”金力指出。
盡管人類已經掌握了許多與疾病相關聯的基因,理論上它們的確可以用來預測,但是大部分的單個突變相對風險很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帶有這樣的突變,跟正常人相比,風險可能只提高了20%。而且,疾病的發生往往是多個易感突變組合造成的,而不是單一突變,此外,人群之間的生活環境和習慣不同,存在個體差異。
“綜合判斷,這個人相對準確的發病概率到底是多少,還很難回答。”
在他看來,基因預測還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例如:風險評估的標準和方法是什么,誰來制定;是否擁有針對中國人的標準數據庫;能否給出合理的建議;干預措施誰來制定;被測者能否從內心對預測結果作出正確的理解;檢測咨詢師需要什么資質;從管理上,誰來保護個人用戶的利益,是否需要立法等等。
建立大規模隊列研究
是給出風險評估的基礎
至于應對辦法,金力提出,我們需要建立針對中國人群的大量隊列研究。他認為,依靠目前的基因檢測的風險評估之所以不靠譜,是因為,即使找到了與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基因跟疾病之間的關系尚不夠明確,也就是說,對于疾病本身的致病機制我們了解得還遠遠不夠,尤其缺乏對本國人群特征的了解。
大多數常見疾病是多基因的疾病,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互相作用才導致的。“要想知道一個人究竟會不會得病,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他還沒有疾病的時候,持續地跟蹤監測,看他什么時候什么基因發生了突變,20年、30年,甚至50年后,是否最終發病。”金力表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流行病學現有的方法,就是對一個人群進行評估。
“所以,我們的對策應該是建立多疾病的、開放的中國大規模隊列研究平臺,建立能代表中國人群的大規模隊列,用幾十年的時間跟蹤研究,找到不同突變、不同遺傳因子和環境因子對這些疾病的貢獻,相互作用以及干預方法。”在他看來,這是一項非常龐雜的系統工程,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數據,未來可能給出的準確的個體風險評估才有可靠的依據。
而在這條道路上,科研人員所做的只能說是剛剛起步。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05年以來,全世界發生中風的幾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每年有多達1200萬"新"中風患者。總而言之,這些數據表明,全球大約四分......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能減緩細胞衰老過程的方法,使用一個振蕩的基因"時鐘"。在測試中,發現酵母細胞的壽命明顯長于那些沒有的細胞。我們都害怕的熟悉的衰老癥狀從......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已經確定了大腦中驅動焦慮癥狀的一個基因。重要的是,對該基因的修改被證明可以降低焦慮水平,為焦慮癥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的藥物目標。這一發現由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下一代測序方法,可以檢測單個DNA分子內的基因突變。“這種方法的美妙之處在于它不是對測序方式的徹底改革,”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格斯特納......
撰文|王聰編輯|王多魚排版|水成文盡管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在基因敲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深刻改變了基因編輯領域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模式。但CRISPR-Cas基因編輯技術通常是以破壞D......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
2023年4月28日,中國上海——今天,全球基因測序和芯片技術的領導者因美納于天津、深圳、上海三地同步舉行NovaSeq?XPlus“點亮”儀式,宣告首批在華交付NovaSeq?XPlus高通量測序平......
2023年4月27日,華大智造宣布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落地南澳基因組學中心(SAGC),該中心將基于DNBSEQ-T7測序平臺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助力全面推動澳大利亞基因組學研究發展和成......
人類的壽命與個體細胞老化有關。3年前,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破譯了衰老過程背后的基本機制。在確定了細胞衰老過程中遵循的兩個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操作這些過程來延長細胞的壽命。據發......
從兩克重的大黃蜂蝙蝠(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到重達數噸的鯨魚,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6000多種哺乳動物差異很大。在過去的1億年里,它們幾乎適應了地球上的每一個環境。現在,“人畜共患病項目”已對現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