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的診斷,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輔助
檢查以及術后病理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判斷。患者有臨床癥狀表現后,就診時最常做的檢查包括頭顱CT 與磁共振(MRI)。頭顱CT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顱內占位。膠質瘤在CT上,往往表現為腦內、低信號的病變;低級別膠質瘤一般無瘤周水腫,高級別膠質瘤往往伴有瘤周水腫。此外,CT在發現是否有腫瘤出血以及鈣化,優于磁共振。瘤卒中發生的出血,在CT上表現為高信號,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腫瘤伴有鈣化的發生,提示腫瘤的病理類型為少枝的可能性大。磁共振在顯示腫瘤的部位、性質等方面,要優于CT檢查。低級別膠質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現為T1低信號、T2 高信號的腦內病變,主要位于白質內,與周圍腦組織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瘤周水腫往往較輕,病變一般不強化。高級別膠質瘤一般信號不均一,T1 低信號、T2高信號;但如有出血存在,則T1有時也有高信號的存在;腫瘤往往有明顯的不均一強化;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界限不清;瘤周水腫較為嚴重。有時,膠質瘤與其他的病變,例如炎癥、缺血等,不是很容易區分。因此,有可能需要做其他的檢查,包括PET、MRS等檢查,進一步了解病變的糖代謝及其他分子代謝情況,從而進行鑒別診斷的區分。此外,有時為了明確病變與周圍腦組織功能的關系,還要進行所謂的功能磁共振檢查(fMRI)。通過這些檢查,一般可以在手術前,對膠質瘤的部位以及惡性程度級別,有個初步的臨床判斷。但是,最終的診斷,要依賴于手術后的病理診斷。
近日,“量子療法”可治療腦癌的訊息引發廣泛關注。英國諾丁漢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使用帶電分子觸發癌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靶向并殺死難以治療的腦瘤中的癌細胞。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發展成手術中使用的噴霧......
近日,山大齊魯醫院研究人員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ofNano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senchymalstemcells,asgliomaexosomalimmunosu......
腦膠質瘤被稱為“大腦殺手”,其具有浸潤式生長特性,難以大范圍的徹底根除,殘留的腫瘤細胞為復發的根源,嚴重影響患者生存周期及生活質量。近日,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在做客“人民好醫生”客戶......
膠質瘤約占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5%,平均死亡率為4.43/100000,每年死亡16606例。手術切除聯合放療和烷化劑化療的標準療法療效甚微,中位生存期為16個月。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人們......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星形細胞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膠質瘤,具有高侵襲性和異質性,現有的治療方法無法有效延長復發時生存期。目前,大多數免疫療法通過誘導或激活效應T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而GBM很少浸潤效......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腦部腫瘤。在正常生理條件下,GBM利用葡萄糖作為主要能量物質來源支持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此外,其他營養物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分子病理技術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膠質母細胞瘤分子病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Neuro-Oncology上。膠質......
腫瘤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橫亙于科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浙江大學首次通過清晰證據鏈,證明了嗅覺感知體驗和膠質瘤發生之間存在獨特的直接聯系。這項成果于北京時間5月11日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論文......
日前,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剛團隊在國際腫瘤學雜志《分子癌癥》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腦膠質瘤外泌體促進腫瘤免疫微環境形成的新機制,闡明了環狀RNA對腦膠質瘤細胞及其免疫抑制微環境的雙......
神經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由于它與正常的腦組織無明顯界限,難以完全切除,因此對放化療不甚敏感,極易復發,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應對方案。為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試圖通過治療性疫苗或免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