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曾經被認為是細胞卸載廢物的一種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對外泌體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外泌體是從細胞中釋放出來的,通過其RNA,蛋白質,脂質和DNA的載體充當信號載體和組織重塑者。參與癌癥,炎癥,免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心臟細胞功能。
外泌體在這些基本生物過程中的作用,它們作為生物標志物,也可作為靶向遞送生物分子藥物載體(如治療)的工具研究。獲取和研究外泌體所需的一切,從分離和鑒定分析以及染色等。基于qPCR的外泌體miRNA分析還是RNA-Seq方法,我們都有高質量的外泌體研究產品來支持您的科學研究并推進您的工作。
外泌體是什么
外泌體(Exosome)是由細胞內多泡體與細胞膜合后,釋放到細胞外的一種直徑約30-150nm的膜性囊泡,區別于微囊泡(100-1000nm),凋亡小體(400-4000nm)。
目前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外泌體的產生過程為:組物膜內陷形成內體(endosome)。再形成多囊泡體(mutivesicutar bodesMVB),最后分泌到細胞外成為外泌體。
外泌體是直徑為40nm-160nm的胞外囊泡。外泌體因攜帶大量母細胞的生物信息,在細胞間通訊中具有重要作用,被視為下一代的癌癥生物標志物。傳統檢測外泌體的方法存在耗時長、靈敏度低等問題,因此亟需發展快......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植物生物技術創新團隊利用鹿茸干細胞外泌體,構建了可提升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的工程化外泌體,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化學工程雜志》(Chemi......
2013年,JamesRothman、RandySchekman和ThomasC.Südho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后的十年里,作為細胞囊泡主要類型的外泌體......
雷公藤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腎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發現,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但是其對肝、腎等多臟器具有毒性,......
外泌體作為一種直徑約30-150nm的脂質雙層膜囊泡,幾乎所有的細胞均可分泌,廣泛分布于人體體液中。外泌體攜帶著起源細胞的多種物質,如膜蛋白、核酸、脂質等,在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外泌體(exosome)是30-120nm的小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攜帶其來源細胞的各種分子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質、mRNA和microRNA。它們可以從許多類型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包括樹突狀細胞、淋巴......
組蛋白賴氨酸特異性去甲基化酶1(LSD1)的表達已被證明在胃癌(GC)中顯著升高,并且可能與GC的增殖和轉移有關。據報道,LSD1通過程序性細胞死亡1配體1(PD-L1)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中抑制腫瘤免......
近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于書彥團隊在MolecularTherapy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關于抑郁癥的最新研究成果。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樊翠琴為第一作者,基礎醫學院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系于書彥......
近日,基礎醫學院于書彥教授團隊在MolecularTherapy(中科院JCR期刊一區,五年IF=11.454)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gliaSecreteMiR-146a-5p-Contain......
外泌體通過影響腫瘤微環境調節和腫瘤增殖的信號通路在細胞間通訊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膠質母細胞瘤(GBM)。然而,迄今為止,關于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hBMSC)衍生的外泌體對GBM發育的抑制作用的研究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