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A神經元在抑郁癥中所起作用
“腹側被蓋區”(VTA)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參與獎勵處理,但也參與介導應激反應。來自Ming-Hu Han實驗室和Karl Deisseroth實驗室的兩篇論文,揭示了專門操縱這些神經元對于由應激激發的行為的影響。Han及其同事研究了在社會挫敗(一個壓力非常大的體驗)期間不同活動模式的功能效應。對某些類群的VTA神經元的 “phasic活性”(而不是“tonic活性”)的操縱,使得以前很有韌性的小鼠易受應激的影響。Deisseroth及其同事研究了操縱VTA神經元活性對行為的影響以及由暴露于長期、慢性應激所造成的神經回路改變。這些研究突顯了回路特定性放電模式的行為重要性,并為開發抑郁癥的新穎治療方法提供了思路。[論文鏈接]
肺細胞的免疫保護作用
氣管上皮細胞曾被發現在暴露于吸入的抗原時會激發免疫反應。現在,Kodi Ravichandran及其同事發現,它們在免疫平衡中也起一個重要作用:通過清除正在死亡的細胞和分泌消炎細胞因子來抑制免疫激發。這些功能取決于 GTPase Rac1。被激發的缺少Rac1的上皮細胞產生較少的消炎細胞因子“白介素-10”,表達較高水平的“白介素-33”,這與因吸入過敏原而造成的較高數量的先天性淋巴細胞和增強的氣管炎癥相關聯。這項工作還表明,除了起一個物理屏障外,氣管中的吞噬作用還可能是針對無害抗原的另一道免疫防線的構成部分。[論文鏈接]
風疹病毒包膜糖蛋白的結構
風疹病毒在兒童中會引起相對比較溫和的風疹(德國麻疹)或三天麻疹,但在宮內感染時則會導致嚴重的先天性健康問題。活疫苗已限制了西方國家的發病率,但先天性風疹綜合癥在發展中國家仍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Félix Rey等人確定了風疹病毒包膜糖蛋白E1的晶體結構。它有Class II結構和具有一個金屬結合點的膜-融合表面。該結構表明,風疹病毒E1糖蛋白已演變得遠離了同一家族中由蚊子攜帶的病毒的這種糖蛋白,作為一種只有人類才有的病毒形成了自己的小生境。有趣的是,這與同樣只有人類才有的丙肝病毒相似,后者與由蚊子攜帶的黃病毒屬于同一家族。[論文鏈接]
TET2促進組蛋白修飾
TET家族的酶催化5-甲基胞嘧啶(DNA中的第5個堿基)被氧化為衍生物如5-羥甲基胞嘧啶的反應,還能影響基因表達。在這項研究中,Xiaochun Yu及其同事發現,TET2與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transferase (OGT)結合,后者是一種催化O-GlcNAcylation反應的酶;而且這兩種蛋白同時在轉錄起始點上被發現。TET2促進OGT在組蛋白H2B的 O-GlcNAcylation反應(與活性基因相關的一個組蛋白標記)中的活性。因此,除了影響組蛋白修飾外,TET2還影響在轉錄調控中有潛在重要性的DNA修飾。[論文鏈接]
清除絲氨酸作為抗癌機制的可能性
腫瘤抑制因子p53在幾個應激反應通道中發揮功能。現在,Karen Vousden及其同事報告,p53還通過限制增殖以及將絲氨酸代謝導向谷胱甘肽的生成和活性氧的限制來幫助細胞在絲氨酸被耗盡的條件下能夠生存。沒有p53的細胞不能發生這些適應性變化,對于絲氨酸被耗盡(的狀況)也要脆弱得多。這些發現被用來演示,一種不含絲氨酸的飲食能減少p53缺失性腫瘤在一個小鼠模型中的生長。這項工作表明,絲氨酸被耗盡(通過將其從飲食中除去、通過酶使其耗盡或通過其他一些手段使其耗盡)作為一個可能的治療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諸如創傷、中風、癲癇和多種神經變性疾病等人類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會導致神經元的永久性喪失,且會引起大腦功能的嚴重損傷;目前的療法選擇非常有限,主要是由于更換丟失的神經元的挑戰。直接對神經元進行編程或許能提......
日本九州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發表文章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工具——QDyeFinder,其可從小鼠大腦的圖像中自動識別和重建單個神經元。該過程涉及使用超多色標記協議去標......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非侵入性技術,將全息聲學設備與基因工程相結合,能夠精確瞄準大腦中的目標神經元,并能在多個患病腦區同時精確調節選定的細胞。這項概念驗證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一項6月12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當大鼠睡眠不足時,一種與長時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信號——尖波漣漪會減弱,而且即使之后一晚睡眠正常,也不足以修復這種大腦信號。該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睡眠不足會破......
公司創始人與電腦上的多電極陣列。圖片來源:FinalSpark公司官網據MSN網站31日消息稱,瑞士生物計算初創公司FinalSpark推出一個在線平臺,用戶可遠程訪問16個人腦類器官。該公司官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