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11 16:05 原文鏈接: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野外科考規范,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嘗嘗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開設“課堂”,相伴藍天白云、雪山湖泊和高原陽光,為同行的科研人員、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們傳道、授業、解惑,不僅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更是“把科研傳承教育的課堂設在祖國的高原上”。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7月底從拉薩出發,正式開啟“青藏高原人地關系綜合考察”行程。作為本次科考分隊首席科學家,陳發虎院士和科考隊員們風餐露宿一路同行,一起高原徒步前往具體科考點調查研究,每到一處高原湖泊、高原特色地形地貌、古人類遺跡遺址等科考點,他都要結合該科考點具體情況給隊員們授課指導。

      科考分隊前往亞東縣途經卓木拉日雪山時,陳發虎開設“冰川課堂”指出,冰川的兩個共性包括冰川是一種沉積巖、冰川是運動的,根據冰川的形態、規模和所處地形條件,可把冰川劃分為冰斗冰川、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還詳細講解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以及刃脊、角峰、U形谷、冰磧地貌等不同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

      在札達縣格布賽魯遺址,陳發虎講解如何初步研判地層時提出,可以對地層砂石舔嘗一下,根據樣品粗細、咸淡和是否沾舌頭作出初步判斷,并親自舔嘗地層砂石數次以作示范。高原課堂上這位大科學家這項特別接地氣的言傳身教,堪稱“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院士舔砂石”,令科考車隊的司機們驚訝不已,也讓科考隊員們感動且印象深刻。

      在仲巴濕地遺址,陳發虎認為,該地區是典型的風沙-濕地地貌,適宜早期人類居住。在遺址一處保存較好的剖面上,他詳細分析稱,剖面底部是典型的灰白色湖相/濕地沉積,上面發育一層灰黑色的腐殖質層,表明當時氣候暖濕,人類活動面位于腐殖質層之上,再向上為典型的風成黃土沉積,指示氣候變干。他還提醒科考隊員說,利用該剖面可開展較好的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研究。

      在日土縣夏達錯遺址,陳發虎依據當地古氣候背景和相關遺址研究結論,推測當時人類活動存在季節性,古人類可能并不是長期定居于某個地方,認為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的地質圖尋找當時人類居住的石灰巖洞穴,可能會有更大發現。他還進一步對比傳統考古學研究與現代基礎科學研究的異同指出,相比于考古學的力求真實全面,科學研究更需要有創新性和引領性,這樣才能有開創性成果。

      在青藏高原上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曲美雄谷遺址紀念館參觀時,陳發虎院士勉勵科考隊員們要學習歷史,銘記歷史,科技報國,為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貢獻。

      “這次科考中言傳身教的教育,讓我們能更快掌握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科考隊員、今年剛考上由陳發虎院士指導的西藏大學博士研究生黃怡說,為講解如何初步研判采集地層砂石樣品的性質、特點,陳老師親自舔嘗砂石作示范,這種科研精神非常值得青年一輩學習。

      值得學習的還有陳發虎院士的“高原課堂”并非“一言堂”,而是既科學嚴肅又開放活潑的“高原論壇”,他在授課的同時,也擔當論壇主持人,結合科考點具體情況,邀請相關科研方向的科考隊員進行針對性講解,并提出不同議題讓科考隊員們現場展開交流和辯論。

      此外,青藏高原上的這個“院士課堂”還是一個移動課堂,從一個科考點趕往另一個科考點的數十乃至幾百公里途中,陳發虎還利用科考車隊的對講機系統,對窗外途經的重要高原湖泊、特色地形地貌等,組織科考隊員及時研討交流。

      在本次科考分隊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看來,這次科考行程中的高原“院士課堂”,從不同學科角度解讀人類生存歷史及影響,就是通過多學科交叉綜合展開頭腦風暴、思想碰撞的生動實踐。

      科考隊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梁思然說,在這次科考之前,她的田野調查是跟著青藏高原上的牧民同吃同住,這次科考則在高原上跟著科學們同吃同住,對于學人類學的她來說,牧民和科學家們都有點神秘。

      “神秘的青藏高原吸引了中外眾多科學家、探險家和冒險家,也提供了較多過去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陳發虎院士總結說,這次青藏科考多數時間在海拔4500-5200米間進行,內容涉及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古環境、古生態、高原隆升和地貌演化等眾多方面,有望培養年輕一代成為未來的青藏高原研究主力。

      他強調,此次青藏科考分隊的高原野外課堂,科考隊員們均在各自領域講解相關科學動態和問題,并展開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討,既提高科考隊伍的整體水平,也將為產出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奠定長遠基礎。

    相關文章

    青藏高原水環境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湖南工商大學與湘江實驗室舉行科技文化博覽會

    5月31日至6月2日,由湖南工商大學、湘江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面向2035·融創未來”科技文化博覽會暨第二屆科技節順利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盧錫城、胡文瑞、盧春房、歐陽曉平、范國濱、劉合、陳曉紅、......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多年凍土溫度特征與氣候關系研究獲進展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九旬院士徐如人:多位弟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年逾九旬的徐如人現為中國科......

    研究揭示黃牛適應青藏高原的多基因協同效應奧秘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黃牛大約在3700年前遷徙到青藏高原,是最早進入青藏高原的家養動物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黃牛種質資源,更是培育我國......

    “您的心愿,由我們這一代接續完成”——吳孟超院士逝世三周年悼念祭掃活動側記

    2021年5月22日,99歲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離開了他眷戀的這片熱土。從17歲立志回國矢志從醫報國,到97歲仍奮戰在無影燈下,他主刀16000多例手術、救治近20000名患者,用“一生披......

    青藏高原蒸散發增長速率約為全球陸地的兩倍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暖濕化和失衡趨勢,高原的水循環過程也相應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發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如何響應?青藏高原蒸散發的響應變化由什么因素主導,是當前高原水循環研究亟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