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鄭安民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王亮、肖豐收研究團隊合作,報道了一種控制催化劑表面微觀環境中水物種的吸-脫附平衡的策略,實現合成氣制備低碳烯烴過程中催化劑效率翻倍,同時,進一步優化了低碳烯烴的選擇性,展現出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費托合成(Fischer-Tropsch process)又稱F-T合成,是指以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體)為原料合成碳氫化合物的過程,因1923年發明這一方法的兩位德國化學家的名字而得名。費托合成開辟了從煤炭中獲得重要工業原料的路線,實現了從煤炭中獲得燃料和精細化學品,在緩解石油依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國富煤和貧油的能源結構特點,費托合成顯得愈發重要。
科學家和工程師對費托合成的工藝過程已進行多次創新與改進,而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一氧化碳加氫反應存在挑戰。鈷基費托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子吸附在催化劑表面,會遮蔽掉催化劑表面的一部分活性中心,限制催化效能。因此,催化劑表面的水分子快速脫附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反復推敲,科研團隊找到了新穎的突破口,通過在催化體系中物理混合超疏水材料(聚二乙烯基苯)來調控催化劑表面水分子的動態平衡,實現對催化劑的性能調控。聚二乙烯基苯就像“轉運助手”,在鈷錳碳化物(催化劑)顆粒之間開辟許多導水通道,為催化劑表面釋放出更多的活性位點,較普通催化劑大幅提升了水的擴散速率。經過優化,在250 °C和0.1 MPa的溫和反應條件下一氧化碳的轉化率提升到無疏水助劑體系的兩倍左右,達到63.5%。同時,烴類產物中低碳烯烴的選擇性達到71.4%。
在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鄭安民團隊采用高精度的理論模擬,從微觀層面進一步探究通道潤濕性對水擴散的影響。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親水通道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并減慢它們的擴散,而疏水通道與水分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加速了水的逸出。非平衡動力學模擬結果表明,疏水通道更利于附著在催化劑表面的水分子快速逸出,從而改變催化劑表面的微觀環境,促進水分子的脫附和抑制其再吸附,有效地讓催化劑活性中心釋放出來,推動反應正向進行,為催化劑持續高效工作提供有利條件。
不同于傳統費托催化劑的研究,該工作聚焦于反應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吸-脫附微平衡調控上。研究通過催化劑和疏水助劑物理混合,在催化劑表面構筑特定的微觀環境,對現有催化劑“無損”情況下進行反應性能調控,優于通常采用的化學修飾方法。這種新型催化體系不需要改造現有工業反應路線,可高效率地應用于生產實踐。
相關研究成果以《催化劑和疏水性聚合物的物理混合促進水分子逸出來提升CO加氫反應性能》(Physical mixing of a catalyst and a hydrophobic polymer promotes CO hydrogenation through dehydration)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和研究員王集杰等在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開發了ZnZrOx/SSZ-13串聯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到低碳烯烴的高選擇性生成,其低碳烯烴選擇性......
——走遍中華,尋訪“匠”人“匠”室催化技術是化學工業相關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90%以上的化學品、80%以上的化工工藝過程都與催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催化領域的創新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化工行業創新的核心工作之一......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綠色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多步串聯催化制手性化學品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結果以“Pickeringemulsiondropletsandsolidmicrospheresactings......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也是廉價易得的C1資源。利用清潔能源產生的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可持續化學轉化和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洪陽和博士研究生陳家威等,聯合北京大學教授馬丁、紐黑文大學教授肖德泉、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寧及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員溫曉東等,在一種彎曲的石......
化學工業中,85%以上的過程都依賴于催化劑來加速反應速率。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決定催化反應效率的兩個重要參數——反應物的轉化率和目標產物的選擇性往往相互糾纏,就像“蹺蹺板”一樣,轉化率提高了,選擇性就降......
在計算化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中,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化學工程師創建了一個模型,闡明了催化反應在原子層面的工作原理。這種新發現的理解可以使工程師和化學家設計改進的催化劑和優化工業程序,可能會帶來......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32.shtm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清潔能源材料與器件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催化電極局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8.shtm本報合肥3月6日電(記者馬榮瑞通訊員王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熊宇杰、龍冉研究團隊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