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5億年前,爬行動物數量和多樣性激增的導火索,可能是此前數百萬年開始的全球氣溫飆升,而不是人們之前認為的填補哺乳動物大規模滅絕留下的空白。這一研究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
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兩次大規模火山爆發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約30℃。“火山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導致了強烈的全球變暖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的Tiago R. Simoes說,在熱帶地區,“海洋表面的溫度基本上像浴缸中的熱水一樣高”。
這兩次火山爆發可能不如被認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那樣著名,但卻是地球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其中第二次更強大的火山爆發摧毀了86%的物種。
當時地球已經出現變暖的趨勢,火山爆發又引發了大約2000萬年的持續高溫。當早期哺乳動物祖先開始集體死亡時,爬行動物似乎以驚人的速度進化,包括從陸地上的小型壁虎類動物到海中稱霸的魚龍。
Simoes和同事花了8年時間測量和比較了博物館里滅絕的羊膜動物化石——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四足祖先,它們生活在大滅絕事件之前7000萬年和之后7000萬年的時期。他收集了來自125個物種1000個化石標本的348個形態特征信息,如頭骨尺寸和尾巴長度。然后,團隊將這些信息與同期的全球溫度進行了比較。
他們的統計分析顯示,在大滅絕事件發生前的4000萬年左右,爬行動物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在增加,這表明爬行動物繁衍與氣候變暖有關,而不是突然消失的與哺乳動物的競爭。
“當到達氣候變化的頂峰時,爬行動物已經進化得相當快了。”Simoes說。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Christopher J.Raxworth說,這些發現動搖了古生物學家對爬行動物進化的看法。“新的氣候本身可能會刺激進化,最終產生非常多樣的新形式。”他說。
Raxworth指出,與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加快相比,這段時間的變暖相對緩慢。“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我們不會真正看到當前氣候變化對進化的影響,但其影響可能是巨大的。”
6月20日,在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眼科研究所史偉云教授“新型角膜供體材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項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據悉,此項技術歷經15年技術攻關,創造性地用動物角膜......
近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七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鹮現身弘農澗河。紅嘴紅腳、黑背白肚的它們時而在水中駐足,時而展翅盤旋,悠然自得。在黑鹮身旁,蒼鷺、白鷺等鳥類也在此嬉戲,這些鳥兒與河流、草地共同構成......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牛磺酸缺乏是動物衰老的驅動因素。而牛磺酸補充劑可減緩蠕蟲、小鼠和猴子的衰老過程,甚至可將中年小鼠的健康壽命延長多達12%。該研究于8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近日我市醫療機構報告兩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另一例為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兩名病例均是通過親密接觸感染。病例發現后市、區衛健疾控部門迅速開展了流調溯源、醫療救治等工作。目前兩病......
中國正在成為醫療器械創新的熱土,相應的,CRO服務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醫療器械CRO服務范圍廣泛,涵蓋器械臨床前的研發檢測、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注冊申報;上市后生產體系法規及產品迭代研發的全生命周......
除了鴨嘴獸等少數特例,哺乳動物基本放棄了卵生模式,轉而改用胎生。所謂胎生,就是體內受精之后,受精卵繼續在子宮內發育,只是不再通過蛋清和蛋黃提供營養,而是由母體胎盤提供營養,并且全部營養都來自母親。顯然......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組化學和生物分子科學家研制出了一種新型凝膠,這種凝膠可以填充手術切除腦腫瘤后留下的微小凹槽,并結合抗癌藥物和抗體來提高治療效果。這研究結果2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依然能克服困難繼續努力。不僅是人類,動物也能為實現目標“百折不撓”。日本一項研究發現,大鼠遇挫后短時間內大腦相關的多巴胺的釋放就會增加,從而讓其“有干勁”去克服困難。日本京都大學日前......
中國是貓科動物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收錄的貓科動物有13種,分別是荒漠貓(Felisbieti)、叢林貓(Felischaus)、草原斑貓(Felissilve......
從鼩鼱的兩歲到弓頭鯨的逾200歲,哺乳動物的最大壽命可以相差100倍之多。通過對近1000種哺乳動物進行分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合作者發現,群居物種普遍比獨居物種壽命更長,支持了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