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2-04 01:36 原文鏈接: 中國油氣開發進入“海洋時代”

    圖為中海油矗立在珠江口盆地的鉆井平臺。記者杜躍進攝

    2010年歲末,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對外宣布:公司所屬海域油氣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相當于建成一個“海上大慶油田”。

    多位能源專家就此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海油“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表明,中國海域已成為陸上油氣開發最重要、最現實的接替區,標志著我國能源開發步入“海洋時代”。

    跨越

    海洋已成為我國油氣開發接替區

    “如果說從1976年至2002年連續27年穩產原油超過5000萬噸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史上的奇跡,那么中海油2010年實現油氣產量突破5000萬噸則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董秀成介紹,我國石油開發經歷了三次戰略轉移,第一次是從西北轉向東部,開發出大慶油田實現 石 油 自 給 , 繼 而 開 發 出 勝 利 油田、華北油田等;第二次是從東部轉向西部,開發出塔里木油田等;第三次是從陸地到海洋,并實施海陸并重的發展戰略。

    “中國海上石油開采遠遠晚于發達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說,在上世紀中葉,當石油工人駕三只小船駛進位于海南島鶯歌海,鉆了兩眼20多米深的淺井,撈出150公斤原油的時候,距美國鉆成世界首口海上探井已過了73年。此后20多年間,中國海域油氣高峰年產量也只有9萬噸。

    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出向海洋油氣資源進軍的步伐。

    “從陸地走向海洋,這是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我國石油工業做出的重大決策。”董秀成告訴記者,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大慶、勝利等東部主力油田的產量雖相對穩定,但多數已到生產峰值,勘探開發難度增加,成本不斷上升。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油氣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在確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石油開發戰略的同時,以中海油為主力的石油新軍開始“挺進海洋”,向蔚藍的大海探求油氣資源。

    數據表明,中海油成立近29年間,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豐碩成果。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海油目前已開發建設80多個油氣田,2009年油氣產量達到3925萬噸油當量,2010年則突破5000萬噸。

    “從9萬噸到5000萬噸,這不僅僅是個數量的變化,而且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海洋石油生產大國,在海洋石油勘探和開發、海洋工程技術和大型裝備等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說,“我國用不到30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完成的海洋工業歷程,目前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

    談及“海上大慶”的意義,中海 油 副 總 經 理 、 新 聞 發 言 人 呂 波說,一方面,這意味著中國海域已成為我國石油、天然氣最重要、最現實的接替區;另一方面,海洋石油工業也成為拉動原材料、機電、通訊、裝備制造、造船、海洋工程等行業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

    支撐

    “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

    5000萬噸的油氣產量來之不易。呂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海上大慶”的建成,一方面靠的是國家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則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據了解,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三大特點,在海上鉆探一口井需要的資金是陸地鉆井的5至10倍。

    1982年初,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

    國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開創了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新局面。美國菲利浦斯石油公司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西方石油公司。據統計,從1983年中海油與菲利浦斯石油公司簽訂首個在南中國海找油合同算起,截至2008年底,中海油共與21個國家的77家公司合作過,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

    2006年3月,中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發現荔灣3D1大氣田,成為首個在中國領海內發現的深海油氣田。

    2008年9月,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宣布,斥資171億元人民幣完成了 對 挪 威 一 家 海 洋 石 油 鉆 井 公 司(A w ilcoO ffshore A SA )的整體收購。傅成玉坦言:通過收購和創新,中海油深海油氣勘探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據介紹,幾十年來,中海油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已建立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專業配套齊全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特別是“十一五”期間,中海油投資150億元建造了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981號”、深水物探船、深水多功能勘察船、深水大馬力起拋錨三用工作船、深水起重鋪管船等大型裝備。

    最讓中海油驕傲的當屬自主研發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981號”。

    “這是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鉆井平臺。”中海油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告訴記者,平臺重3萬噸,高136米,相當于45層高樓;甲板面積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還設計了可容納160人的居住區,甲板室頂部配有直升機起降平臺,堪稱海洋工程領域的“航空母艦”。該平臺2010年2月26日在上海順利出塢,計劃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前景

    走向深海實現“藍色夢想”

    1968年,聯合國一份調查報告稱中國的東海是“另一個波斯灣”,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還有資料顯示,中國南海的油氣資源量超過300億噸,被譽為第二個“中東”。

    向海洋要資源是幾代中國人的“藍色夢想”。中國地質學界泰斗李四光生前曾預言:“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在東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指出:“海洋蘊藏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這些資源靜靜地躺在冰冷的海底,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中海油“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讓幾代中國人的“藍色夢想”接近現實。據翟光明介紹,從增長幅度看,近10年全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洋,2010年更是達到85%。他說:“海上油氣的勘探和開發正成為我國原油產量上升的主要領域之一。”

    然而,從全球視野來看,5000萬噸“海上大慶”的實現,還只是中國人“藍色夢想”的一個開端。

    一方面,中國海洋油氣探明率還很低。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透露,世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為73%,而我國僅為12.3%;世界海洋天然氣平均探明率為60.5%,我國僅為10.9%。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勘探和開發的油氣田大多集中在周邊淺海區域。據董秀成介紹,目前全世界共有1.4萬個海上采油平臺,全球石油產量的1/3以上來自海洋,預計到2015年,海洋石油所占比例可能達到45%。

    “中國未來油氣勘探開發勢必走向深海。”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中心研究員岳來群說。

    來自國土資源部和國家能源局的消息表明,近年來,隨著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升溫和國內政策的“松綁”,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也開始加快“下海”步伐,并將目標鎖定在深海油氣開采領域。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海油作為中國海洋石油開發的“先行者”和“主力軍”,無疑已在海洋油氣開發方面拔得頭籌。特別是“981號”平臺的建成,將成為其走向深海的“法寶”。據介紹,“981號”平臺具有鉆井、完井與修井作業等多種功能,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可達1萬米。

    現實是嚴峻的,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我國油氣消費量大幅攀升 , 當 前 石 油 對 外 依 存 度 已 超 過55%,天然氣(包括管道進口和LN G進口)對外依存度也不斷加大。但前景是光明的,以“海上大慶油田”為突破,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的中國,畢竟已迎來油氣資源開發的“海洋時代”。

    相關文章

    印發《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

    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試行)》的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為進一步規范海洋油氣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

    關于舉辦2024年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技術實訓班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第一監測站,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各流域海域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提高環境監測實驗室分析技術水平,按照《生態環境部2024......

    關于舉辦2024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管理人員暨監測站長培訓班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環境標準樣品研究所:為......

    研究揭示南海洋盆巖漿增生時空分布新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姚永堅團隊合作,在南海洋殼結構與巖漿增生歷史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揭示了南海洋盆巖漿增生的時空分布新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

    第二屆“海洋內波與混合”研討會召開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的“第二屆海洋內波與混合研討會”在廣州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陳植武和蔡樹群作為共同召集人,邀請了中國海......

    新型GNSS浮標首次應用于重大海洋工程保障

    近日,為保障“海基二號”海上安裝和聯調期間的作業安全,基于國產GNSS浮標和自主海浪模式,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喬方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監測與精細化預報工作,相......

    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規范出臺

    日前,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宣貫與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觀測技術規范》第一卷《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正式發布,包括了森林、草地、海洋、湖泊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以......

    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與合作者在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系統評估了互花米草入侵對中國沿海泥灘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B......

    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名詞編審工作在青島啟動

    近日,第三屆全國海洋科技名詞(海洋科學領域)審定工作啟動會在青島召開,會議由全國科技名詞委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采用線上與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開展。這標志著海洋科學領域科技名詞的編寫與審定工作......

    他們用聲波鑄就探海利器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3年,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于北極冰蓋之下,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北極海冰冰底形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