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描述哺乳動物祖先長相和年齡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極小的長著毛茸茸尾巴的動物是胎盤哺乳動物——其中不包括有袋類和蛋生哺乳動物——的最早祖先,它們生活在非鳥類恐龍滅絕之后的時期。正如Anne Yoder在一篇相關文章中所解釋的,胎盤哺乳動物的進化和輻射以及它們最近的共同祖先長期以來一直是辯論的話題。
首先,化石證據表明,這些哺乳動物是在大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早第三紀物種滅絕事件之后出現的。根據這一“爆炸模型”,胎盤哺乳動物世系的出現及分化填補了由非鳥類恐龍和其他大型爬行動物滅絕之后所留下的空缺生態龕位。然而,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基于遺傳多樣性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世系要古老得多,而它們的多樣性與白堊紀結束前各大陸的解體有關。
Maureen O’Leary及其同事如今分析了各種各樣的化石及活體哺乳動物物種的數千種物理特征。他們將這些結果與分子序列進行結合并制作了一個譜系樹,該譜系樹顯示,胎盤哺乳動物是在白堊紀之后出現的,這與“爆炸模型”一致。他們還重建了假想胎盤動物祖先的身體特征:它可能吃昆蟲,缺乏進行特定類型運動的特化,且重量在6至245克之間。
小行星撞擊與物種滅絕時間一致嗎
一項新研究提供了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它在墨西哥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與非鳥類恐龍的大規模滅絕密切相關的新證據。過去的研究表明,這一強力撞擊的時間比白堊紀與早第三紀時期——這些恐龍于這一時期從地球上消失了——之間的時間界線早了多達30萬年的時間。但是,這一新的研究表明,這兩個事件相互發生在只有3. 3萬年的時間之內;這項研究使用了高精度放射性測年技術來限定小行星撞擊與恐龍滅絕的年代。
Paul Renne及其共同作者說,地球的碳循環能夠在撞擊后不到5000年的時間里得以恢復,而這顯著比火山爆發后海洋盆地的恢復時間要短得多。研究人員提出,白堊紀時期的寒流開始給對炎熱氣候適應良好的全球生態系統施加壓力,而希克蘇魯伯撞擊對那些已經承受壓力的生態系統給予了決定性的一擊。一則由Heiko P?覿like撰寫的文章更為詳細地解釋了這一研究。
東北太平洋近海地震讓地殼應力得到重大緩解
據一項新的研究披露,2011年日本的大地震幾乎釋放出了該區域沿著板塊邊界所積聚的所有應力。根據觀察,地震發生時海底移動了近50米,研究人員因此懷疑這一釋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發生。為了檢驗這一假說,Weirin Lin及其同事分析了來自3 個鉆孔的“電阻率成像”,這些鉆孔是通過鉆入了跨越發生地震的板塊界面的地殼中獲得的。通過檢測在兩個電極間發送的微小電流,基于電阻的變化,這種類型的圖像顯示了地殼內不同的巖石層。
Lin及其同事報告,應力值表明,在地震后發生了幾近全部的應力下降。其結果是,在板塊邊界以上的斷層類型如今已經全然不同,它從逆沖斷層變為正斷層;在逆沖斷層中某一板塊沿著斷層坡上行,而在正斷層中,板塊則沿著斷層坡向下滑行。不確定的是,這一應力的下降在未來會如何影響其他大地震的再次發生。
重復蛋白與神經退行性變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共有的基因突變是如何在不同的疾病中導致神經退行性變的。最近的研究證明,一組癡呆性疾病及一種叫做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或ALS的肌肉疾病有著類似的遺傳學特征,其中包括一個特定的蛋白質序列的重復和擴展。這些重復擴展究竟是如何導致神經退行性變的則仍然晦暗不明。Kohji Mori及其同事證明,令人訝異的是,這些重復擴展可被翻譯成形成蛋白聚合物的蛋白質。文章的作者得出結論,基于它們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位置,這些蛋白聚合物可能會損害神經元。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記者張佳欣)英國赫瑞-瓦特大學團隊確認,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并導致恐龍滅絕的巨大小行星還有“幫兇”:在同一時期,另一顆較小的太空巖石撞擊了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域,形成了一個巨大......
根據9月23日發表于《自然-物理學》的一項研究,核爆炸產生的X射線沖擊波足以保護地球免遭小行星的撞擊。此類實驗尚屬首次。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家DawnGraninger表示,這項研究“為這一......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孫自法)哺乳動物下頜關節是何時和如何起源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對一件2.25億年前的化石樣本進行分析顯示,這種哺乳動物樣下頜關節可能在......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北京時間2024年9月5日0時39分,一顆直徑約1.2米的小行星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處解體爆炸。我國監測網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標志我國小行......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物種大規模滅絕(藝術圖)。圖片來源:《自然》網站科技日報北京8月19日電(記者劉霞)6600萬年前,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這個龐然大物究竟來自何處一直是......
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小型早期哺乳動物的壽命和發育期可能比體重相近的現代哺乳動物更長。這些發現基于在蘇格蘭發現的一個小鼠大小的生物的化石骨骼遺骸,其年代可追溯至約1.6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這表明哺乳動物......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小型早期哺乳動物的壽命和發育期可能比體重相近的現代哺乳動物更長。這項發現基于在蘇格蘭發現的一個小鼠大小的生物......
科技日報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劉霞)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美國幾個州內,從鳥類傳播至奶牛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現已在哺乳動物之間傳播,包括在奶牛之間,以及從奶牛傳播給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