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個永恒的話題,對處在轉型關鍵期的中國來說尤其是這樣。黨的十八大將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其戰略使命是否明確,組織架構是否高效,不僅關系其自身的發展,還直接影響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征程。
“與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中科院還有著一定的差距。”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日前坦承,“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實現科技創新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中科院的持續健康發展, 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提供重要的知識基礎、技術支撐和創新人才。”
體制創新:助推科技跨域發展
構建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實現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體”的戰略使命,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科學院,是中科院黨組總結近兩年提出的新思想、新舉措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創新2020”跨越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被認為是中科院對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先行探索。
其實,由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組成的“三分結構”,一直就是中科院獨具特色的組織模式。建院之初,中科院建設了一批研究所;1955年,學部成立并開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誕生;1978年,中科院獲國務院批準創立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正式開始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學術人才;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同時與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學也正式成立。三所高校中,中國科大實行“所系結合、全院辦校”,國科大實行“三統一、四融合”,上海科大實行“院地合作、共同辦學”,三者都踐行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規律,但各有側重、各具特色。“建制化的科研院所、凝聚全國高端智力的院士群體、科教融合的研究生隊伍不僅是中科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的特色優勢所在。”白春禮說。
縱觀全球,世界各國的國立科研機構都在立足自身特點,探索各具特色的管理體制與方式。如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利用市場體制完善、公共機構健全等有利條件,采取了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產出效率。
在白春禮看來,體制創新是科技跨越發展的助推器。“可以說,沒有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就沒有科技的繁榮,也不會有科技生產力爆炸式的釋放和增長。”
改革:向縱深推進
國家科研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骨干引領作用,不僅擔負著服務國家目標、引領科技發展的戰略使命,還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思想庫的重要任務。2012年9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北京舉行了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后的首屆開學典禮,9個直屬學院的院長全部由中科院院士擔任,令人耳目一新。
“作為落實‘三位一體’發展架構的重要內容,科教融合一直是中科院高度重視并持續推進的一項工作。”白春禮說,“這些年我們也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嘗試。”
2009年以來,中科院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教緊密結合,培養創新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中國科學院科教結合工作指導委員會”,設立了科技英才班、聯合共建、特聘教師崗位、研究生公共教學實驗平臺四類教育創新項目,與教育部聯合啟動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31對高校和研究所達成了戰略合作……同時,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四個研究所與國科大共建了“四所一系”的研究生培養平臺,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與中國科大聯合組建了“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這些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而在國家科學思想庫建設方面,中科院學部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僅2012年一年,學部就組織完成咨詢報告和院士建議28份,得到中央領導重要批示40余次。學部還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作開展未來十年我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已經公開出版,對國家學科建設起到了引領作用。
深度協同:不僅僅是“三分天下”
除了相互支撐、共生發展外,科研院所、學部和教育機構又如何產生“1+1+1>3”的效應?
對此,白春禮有著這樣的思考:“構建‘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并不是簡單地套用過去的做法,而是要從現階段的戰略定位和戰略使命出發,通過‘三位一體’這條紐帶,拆除研究所之間分割、競爭的藩籬,突破制約跨越發展的瓶頸。”
白春禮認為,科研院所、學部和教育機構應當樹立共生共榮、榮辱與共的理念,在中科院內部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競爭力的有機整體;對外,則要能夠團結全國的科技力量,使中科院真正成為全國人民的科學院。
另一方面,“三位一體”的獨特優勢要得到充分發揮,組織管理方面的創新也不可或缺。如中科院計劃成立的院級學術委員會,目的就是要在進行一些重要的科技決策時,建立聽取學部咨詢意見的程序,以進一步發揮學部在學科布局、方向選擇和學術評議中的咨詢作用。
“中科院的改革勢在必行。”白春禮說,“在改革中,要立足國情院情,既要遵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高端智庫各自的規律,又要體現三者間的內在聯系;既要繼承發揚行之有效的組織和制度安排,又要借鑒國際的成功經驗,讓三方面的力量有機結合,產生更多的集聚效應,實現中科院建設的新跨越。”
強化科教融合、建設“三位一體”,引領知識創新、支撐國家發展。這是新時期中科院落實“創新2020”跨越發展體系的核心命題。白春禮最后強調,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科學院,要抓住科教融合這個基礎,協同創新、協同育人這個路徑,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這個目標,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這個關鍵,把“三位一體”真正落實到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者的具體工作和組織管理過程中,變成三者共生共治共享共發展的有機整體,從而真正發揮科技創新“國家隊”、“火車頭”作用,切實履行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戰略使命,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作出新貢獻。
根據往年經驗,一年一度的中科院預警期刊名單即將發布,官方回復也說明如此,最新名單將在明年1月份發布,即2周之后。但相比往年,今年的名單尤其讓人關注......回顧中科院《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至今已發布三......
12月14日獲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撰寫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于日前出版。報告顯示,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2023年,全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為77.13分,比2......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并實施已有5年。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四個統籌”的重要要求,為不斷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天起本版推出......
根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眾號消息,從202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不再統計撤稿論文的引用數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每年定期更新期刊影響力數據,年度發布。征訂單位用戶可......
7月22日,韓國SukbaeLee等人在arXiv上傳了兩篇論文,稱發現了“全球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名為LK-99,論文中給出了LK-99的合成方法,合成門檻很低。文章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爭論,因為很多小......
2023年11月30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了《關于2023年第四批上海市科技創新券(儀器類)的公示》。名單中包含119份擬兌付的科技創新券。擬兌現總金額高達960萬。詳細內容如下:依據上海市科技......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聯合國內高端裝備領域的17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成立了高端裝備實驗室聯盟。這一舉措旨在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提升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成立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
財聯社11月16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龍江、吉林調研。在吉林,李強走進長春金賽藥業、長光衛星公司,詳細了解企業創新發展情況,勉勵他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
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內科技合作項目通訊評審已結束,現公布參加通訊評審的專家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曹錦軒、陳杭君、陳金林、崔海明、鄧廉夫、丁艷鋒、董明輝、董宇、范紅偉、方海蘭、方升......
進入新時代,新型工業化以科技進步為重要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要趨勢,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推動制造業發生根本性變革,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