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元素是能夠記錄太陽系氧化還原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在阿波羅時代,科學家通過對返回的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樣品中的鐵元素主要以還原性的Fe2+和Fe0兩種狀態存在,僅含有極少量氧化性的Fe3+(< 1 wt%),因而推測認為無大氣的月球表面和其內部均呈一種極度還原的狀態。盡管如此,近期對阿波羅樣品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了某些樣品中含有更高含量的Fe3+,例如苦橄質玻璃珠的Fe3+/∑Fe(Fe3+在總鐵含量中占的比例)可達25 %。
自月球樣品中發現Fe3+以來,其賦存形式和成因受到關注。傳統觀點認為月球Fe3+的形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月球巖漿通過脫除H2和CO等還原性氣體,使得月球巖漿氧化性提高,進而使Fe2+和Fe0被氧化成Fe3+;二是包括在月球表面本身存在的,以及返回樣品在轉移過程中發生的次生氧化作用。此外,近期科學家通過對糸川小行星返回的樣品研究認為,太陽風注入過程中伴隨H2O生成的歧化反應也可在無大氣天體表面產生Fe3+。由此可見,傳統認知將月表Fe3+主要歸因于外部因素對月球原生還原性物質的氧化。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無大氣天體,月球表面無時無刻不遭受太陽風輻照和微隕石撞擊等太空風化作用;而前人研究表明,太陽風輻照和微隕石撞擊等太空風化作用在月球表面主要表現為形成納米單質鐵的還原性作用。因此,Fe3+在極度還原的月球表面如何賦存、形成及演化尚無定論。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與研究員何宏平共同領銜的月球科學研究團隊,利用嫦娥五號樣品,針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科研團隊選擇了月壤中由微隕石撞擊作用形成而普遍存在的凝結玻璃為研究對象,發現嫦娥五號凝結玻璃中含有大量由歧化反應而產生的Fe3+(Fe3+/∑Fe >0.4)。這一發現革新了學界對于月球Fe3+賦存形態、含量及成因的認知。
科研團隊在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挑選了~100 μm尺寸的凝結碎屑顆粒,并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凝結顆粒表面進行詳細觀察。科研人員在凝結玻璃表面觀察到由微隕石撞擊作用產生的玻璃棒以及納米單質鐵球(圖1a)。研究通過聚焦離子束(FIB)對樣品進行加工,獲得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可觀測的薄片(圖1b)。研究對凝結玻璃及其中賦存的納米單質鐵進行形態、化學成分和結構分析(圖1c-f),發現納米單質鐵為通常太空風化產生的阿爾法鐵,平均尺寸為16.2 nm。
為表征嫦娥五號凝結玻璃中的三價鐵含量,研究采用電子能量損失譜對樣品中鐵的價態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樣品中Fe3+/∑Fe的平均值為0.41,高于以往研究獲得的值。研究分析認為,如此高含量的Fe3+不可能由外部氧化產生,而是凝結玻璃形成過程中Fe2+發生歧化反應所產生(圖2)。這一歧化反應可能發生在微隕石撞擊形成的高溫高壓階段,也可能發生在沖擊熔融冷卻階段。月表普遍存在的凝結玻璃中大量三價鐵的發現,預示著月球表面存在著比人們以往認識更多的Fe3+,且Fe3+的含量會隨微隕石撞擊作用的持續進行而不斷累積。
該研究發現的高含量的三價鐵并不意味著月表環境是氧化的,這是由于本研究發現產生三價鐵的歧化反應并不產生額外的氧,也不會消耗體系中的電子,僅將電子進行了重新分配。這一反應過程的發現對于探討無大氣天體表面環境鐵元素的價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1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廣州地化所所長基金“嫦娥五號月球樣品集成研究”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空間與航天科學研究所所長HitoshiKuninaka對日本登月的表現評價稱,“滿分100分,我給60分,我們勉強通過了測試。”SLIM可能在著陸過程中翻滾,使其太......
鐵元素是能夠記錄太陽系氧化還原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在阿波羅時代,科學家通過對返回的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樣品中的鐵元素主要以還原性的Fe2+和Fe0兩種狀態存在,僅含有極少量氧化性的Fe3+(<......
鐵元素是能夠記錄太陽系氧化還原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在阿波羅時代,科學家通過對返回的月球樣品研究發現,月球樣品中的鐵元素主要以還原性的Fe2+和Fe0兩種狀態存在,僅含有極少量氧化性的Fe3+(<......
1月9日,《自然–天文學》(NatureAstronom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和何宏平研究員領銜的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嫦娥五......
1月9日,《自然–天文學》(NatureAstronom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和何宏平研究員領銜的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嫦娥五......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珍團隊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岡瓦納研究》(GondwanaResearch)。張哲博士為該論文第......
鐵是生物體必不可少的一種微量元素,它作為多種酶的輔基在DNA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代謝和激素合成等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盡管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但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在大多數土壤中鐵主要以難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