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3-20 15:52 原文鏈接: 日本率先開發可燃冰各國已經展開競逐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已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一般稱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這一消息讓非常規天然氣再度趨熱。

      相比過去兩年全球熱炒的頁巖氣,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量還要多出很多倍。可燃冰,是否會繼頁巖氣之后再度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

      各國競逐

      可燃冰,從中能分離出甲烷,即天然氣,是替代傳統能源的一種清潔能源,國內通常將之納入非常規天然氣種類。

      公開資料顯示,全球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總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2倍,一些估算甚至更高。

      日本曾估算,周邊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氣潛在蘊藏量相當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除日本之外,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可燃冰的科研工作。中國南海和青藏高原也有豐富的可燃冰資源,國內也已經開展了可燃冰前期研究和調查工作。

      在可燃冰的舞臺上,各國已經展開競逐。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蘇聯和美國等少數國家就開始了陸地凍土區和海洋的可燃冰資源調查。加拿大取得了陸地凍土帶中可燃冰的實物樣品,美國在深海鉆探巖心中發現了海洋可燃冰。

      蘇聯也在其遠東地區發現可燃冰礦藏后,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座可燃冰礦田。此后的80年代,許多國家都制定了國家計劃以評估本國的可燃冰資源。參與的國家不完全統計,涉及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俄羅斯、德國等等。

      評估調查之外,各國在此時期還開展技術研發,為可燃冰試開采做技術儲備。進入21世紀后,已經有國家進行試開采,不過試開采的數據都沒有公布。

      日本此次在海洋可燃冰領域的突破正是這種潮流之一,廣州及青島海洋地質調查局一位高級工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日本乃是全球從海洋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的首個國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及中科院廣州能源所是國內目前參與可燃冰研究的主要機構。

      不過與可燃冰總體情況類似,日本也沒有公布詳細數據。

      上述高級工程師分析說,目前日本進行的是試開采,效果如何尚待分析。需要連續觀察天然氣產量,持續日產量穩定在幾千立方米才能進一步評估經濟性。同時,是否能持續長期開采,也是評估可燃冰礦藏的一個指標。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慶煥的判斷,現在可燃冰總體還處于試開采階段。這意味著商業化到來尚需時日。目前各國的競爭領域主要還體現在科技攻關、調查評估上。

      各國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制定了可燃冰調查研究和開發計劃,美國1997年啟動的計劃是準備投入10億美元,在2015年實現商業開采。日本則在1995年啟動投入6億美元的計劃,希望在2018年實現商業開采。

      日本經濟產業省還于2001年發布了一個為期18年的“可燃冰開發計劃”。第一階段2008年結束,成果主要是確認相關海域蘊藏大量的可燃冰待開發。 2009年至今處于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是進行生產試驗,即試開采,為2016~2018年度第三階段的商業化開采進行技術鋪墊。

      德國在2001年投入2.3億歐元用于相關研究。中國從1999年起開始對海洋可燃冰開展實質性的調查和研究。

      總體而言,我國在可燃冰領域仍然處于勘查和評估階段,更多集中在實驗室技術研究以及模擬開采階段。

      中國可燃冰現狀

      中國對可燃冰調查研究起步較晚。1999年,國土資源部下屬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西沙海槽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項目,初步確認西沙海域中可燃冰資源的存在。

      隨后的200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價”國家專項,在南海北部陸坡西沙海槽、神狐、東沙及瓊東南等海域開展調查評價。2007年,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獲取了含可燃冰巖心樣品。

      此外,陸地永久凍土區可燃冰調查研究也開始啟動。2008年,國土部在青海祁連山南緣取得可燃冰實物樣品,在陸地可燃冰上取得突破。

      資源調查之外,國內更多精力放在基礎理論研究、實驗模擬以及勘探開發工程技術研發。金慶煥團隊說,目前他們建立了小型測試裝置,進行了開采技術的模擬實驗研究。

      中國對戰略替代能源可燃冰勘探開發技術的新一輪系統性研究也已啟動,被科技部批準納入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實施,執行期為4年。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宏斌公開稱,該項目執行年度為2013~2016年,下設“可燃冰地球物理立體探測技術”、“可燃冰流體地球化學精密探測技術”和“可燃冰樣品保壓轉移及處理技術”等三個課題。

      除此,如上述高級工程師所言,國內的可燃冰開采目前還在尋找試開采點的過程中。一名中石油非常規油氣研究人員則稱,非常規氣的開采主要是根據經濟可行性進行評估。

      按照經濟性評估,非常規天然氣開采的排序應為致密氣、煤層氣、頁巖氣,以及未來的可燃冰。上述研究人員認為,頁巖氣商業化開采尚且有賴于技術突破和成本降低,可燃冰就更加遙遠了。

      在美國頁巖氣革命成功的帶動下,國內頁巖氣熱正在持續。據中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新能源處雷懷玉處長稱,目前國內一口頁巖氣井的成本在8000萬~1億元之間,未來采用國產化設備后有望降至5000萬元左右。

      即便如此,國內頁巖氣真正的商業化、大規模開采還需要時間,根據國家能源局的頁巖氣規劃,“十三五”才是頁巖氣大規模開采階段。可燃冰目前尚無具體規劃,金慶煥團隊判斷,我國要到2020年前后可能實現可燃冰工業開發技術與裝備的突破,2030年前后可能實現商業開發。

      日本能源突圍?

      在此前宣布海洋可燃冰開采突破的新聞發布會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充以美國頁巖氣革命為例稱,希望能在克服技術難題后實現可燃冰的大規模開采,從而讓可燃冰成為日本的“國產能源”。

      日本目前大約95%的能源需從國外進口,尤其是福島核事故之后,日本大部分核電站停止運營,導致能源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張。

      日本政府也在積極與美國談判,希望進口美國天然氣,分享頁巖氣革命的成果。東亞地區一直是全球天然氣價格最高的地區,單位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6~7倍。受美國出口廉價天然氣,以及各國效仿美國開采頁巖氣的可能性前景影響,傳統的管道天然氣市場將受到沖擊。

      天然氣大國俄羅斯賣往歐洲的管輸氣價格正在出現松動和下降,中海油總公司研究員陳衛東對本報記者稱,這將促使俄羅斯更加關注中國市場。比如停滯多年的中俄天然氣管道可能會加快步伐。在能源版圖上,受到沖擊的還有新能源。由于美國廉價天然氣擠出的煤炭產能一部分被運往歐洲,歐洲火電將重新煥發活力,風電、光伏等因此面臨不小的沖擊。

      頁巖氣革命后,能源格局已經從中東向北美傾斜。上述研究人員稱,如果未來可燃冰開采成功,能源格局將重新洗牌,能源生產也更為分散,現存的世界能源市場格局將完全改變。不過,可燃冰商業開采的前景,誰也沒有時間表,何時能有大的突破也是未知的。

      與頁巖氣開采相同的是,可燃冰開采同樣面臨環境風險。有地質專家稱,這一次日本的試驗開采方法叫“減壓法”,本身存在引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減壓法” 開采過程的危險性在于,如果操作不慎將引起連鎖反應,使整塊地區的可燃冰同時迅速分解,這種失控將引發海底地質變化,導致地震甚至海嘯。

    相關文章

    8月,這些新規事關你我

    助力營造良好網絡生態,治理網絡暴力信息有新規;自香港澳門進境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度提高;《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更好保障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8月,這些新規事關你我,一起來看。治理網絡暴力信息營造......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氣源成因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在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氣源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深部熱成因烴源能為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提供氣體。相關成果發表于《海洋和石油地質》(MarineandPetrole......

    海關總署:2024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5.7%

    據海關統計,2024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下同)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5.7%。其中,出口7.81萬億元,增長4.9%;進口6萬億元,增長6.8%;貿易順差1.81萬億......

    中國石化川西氣田建成投產天然氣年產能20億立方米

    3月12日,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的第三個千億方海相大氣田——川西氣田全面建成投產,年產能20億立方米天然氣、13萬噸硫黃,為我國西南地區及川氣東送沿線提供更多清潔能源。四川盆地......

    理化所等在低溫壓縮膨脹一體機樣機研制方面取得進展

    天然氣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占據重要份額。通過船運輸液化天然氣(LNG),是天然氣在全球流動分配的主要形式。LNG在運輸和輸送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蒸發氣(BOG),造成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當前,亟需開展國產化船......

    探明儲量1330億立方米!“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氣基地”再獲突破

    1月17日,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氣基地”再獲突破,由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局提交的位于四川盆地的合興場氣田1330.12億立方米探明地質儲量通過自然資源部專家組審定,標志著......

    全球規模最大|我國成功建設年產量60萬噸的乙醇生產裝置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基于我國自主技術建設的年產量達60萬噸的乙醇生產裝置12月28日啟動試生產,該裝置以焦爐煤氣為原料,成功產出合格無水乙醇。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乙醇工業生產裝置。該裝置依托中國科......

    首套國產氣質分析儀投入運行,中國計量院提供測評驗證服務

    近日,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集團”)自主研制的國產化氣質分析關鍵設備系列儀器,首次在國家管網集團黑河首站、深圳某液化天然氣(LNG)公司投入使用并平穩運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

    全球首套含氦煤層氣提取99.999%以上高純氦氣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近日,由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科院承建的全球首套3.6萬Nm3/d含氦煤層氣提取高純氦氣裝置在窯街煤電集團甘肅科貝德煤與煤層氣開發技術有限公司實現一次開車成功,順利產出99.999%以上純度的高純氦氣。這......

    科學家首次通過原位實驗證實天然氣水合物可到達海表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譜探測系統,構建了天然氣水合物上升時隨水深變化的演化模型,并通過深海原位實驗首次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可攜帶冷泉氣體到達海表。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