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已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一般稱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這一消息讓非常規天然氣再度趨熱。 相比過去兩年全球熱炒的頁巖氣,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量還要多出很多倍。可燃冰,是否會繼頁巖氣之后再度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 各國競逐 可燃冰,從中能分離出甲烷,即天然氣,是替代傳統能源的一種清潔能源,國內通常將之納入非常規天然氣種類。 公開資料顯示,全球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總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2倍,一些估算甚至更高。 日本曾估算,周邊海域可燃冰的天然氣潛在蘊藏量相當于日本100年的天然氣消費量。除日本之外,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可燃冰的科研工作。中國南海和青藏高原也有豐富的可燃冰資源,國內也已經開展了可燃冰前期研究和調查工作。 在可燃冰的舞臺上,各國已經展開競逐。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蘇聯和美國等少數國家就開始了陸地......閱讀全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不斷提高,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能源之爭,在世界范圍內多次因爭奪能源而屢次爆發戰爭。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中東戰爭、中日的釣魚島、中越的西沙、南沙群島、中菲的黃巖島之爭等多與爭奪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有關,能源已經成為全球政治經濟之爭的焦點問題。在廣泛開
“可燃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類似冰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2012年2月15日,日本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近海從海底試采“可燃冰
5月18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這一屬于中國人的標志性科技成就,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提起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否改變能源市場的現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中國真的突破了這一技術嗎?2030年,我們是否能夠
□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結合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 經研究人員多年研究,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共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含礦區總面積
日本12日宣布成功從愛知縣附近深海可燃冰層中提取出甲烷,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術的國家。那么,日本成功從海底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這對全球能源結構有什么意義?中國可燃冰研究采掘已取得什么進展?中國海域和陸域有多少可燃冰的資源?記者連線了可燃冰研究資深專家、浙江工業大學教授裘俊
剛剛過去這一周,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或許是地質科學界最熱的詞匯。 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從5月10日起,經試氣點火,連續產氣8天,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我國這次試采成功,震
引 子 200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國土資源部。 一場非同尋常的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特大新聞:在中國青海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 這一成功鉆獲,證明我國凍土區存在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對認識天然氣水合物成藏規律、尋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占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后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在深海中
天然氣水合物,又名可燃冰,這個原本只為專業人士了解的新能源,隨著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供應的日益短缺,近年來為廣大民眾所關注。我國可燃冰的研究進展如何?何時能實現商業化開采?近日,《科學時報》專訪了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李小森。各國期待:儲量
這個5月,幾個大國都發出了有關可燃冰的消息。中國18日宣布在南海試采可燃冰成功。此前,美國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灣開展可燃冰鉆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從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 可燃冰的優點 什么是可燃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袁嵐峰介紹,可燃冰的結構是甲烷為
我國陸域發現可燃冰 遠景資源量350億噸油當量 新華網北京9月25日電(劉軍) 國土資源部25日公布我國在青海省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并對樣品進行了室內鑒定,獲得一系列原始數據,這是我國繼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鉆獲天然氣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多年來,中國受困于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根據相關分析報告,2016年,中國經過艱苦努力,雖然實現了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前一年下降了4.7%,但比重仍然高達62%。這種長期形成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煤炭在開采、運輸和燃燒過程中的污染日益累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以“霧霾鎖城”為代表的一
中國高寒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新觀點、新學說科學討論會召開 11月5日至7日,由青海省科協主辦的“中國高寒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新觀點、新學說科學討論會”在西寧召開。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韓鳳清研究員及唐啟亮參加此次會議。 科學談論會從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機理、分布規律、開發利用前景、
“目前,我國正加速推進南海可燃冰資源勘查、開發和產業化。”12月19日上午,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楊勝雄在廣州召開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開發”高端論壇上透露說,預計我國2030年有望實現可燃冰產業化。 據悉,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
我國對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的勘探,或在今年取得新的重要進展。記者在30日廣州舉辦的中國南海油氣勘探開發論壇上了解到,繼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取樣后,今年我國將在南海再次對海底可燃冰進行探勘取樣。 但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開采等重大技術上仍有待突破,而出于對風險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9日消息,由日本北見工業大學和明治大學等組成的科研小組29日宣布,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海底數米以下發現并成功回收了甲烷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和水結合形成的固體。可燃冰作為新能源備受關注。如果開采成功將有望取代依靠進口的天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8日宣布,當天早晨首次在日本海正式啟動甲烷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蘊藏量的調查。 此次的調查對象位于上越近海和能登半島近海,最深處達到2000米。調查通過向海底發射聲波來查明地形,以分析蘊藏量,預計將持續6周時間。今后3年,資源能源廳還準備在秋田和北海道近
日本經濟產業省新近宣布,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標志著日本可燃冰開采商業化邁出關鍵一步。專家表示,日本近幾年海洋能源開發接連有重大突破,顯示出福島核事故后對于能源需求的迫切性。可燃冰利用符合全球環保趨勢,一旦找到商業化捷徑,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局。 作為新一代能源,可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宣布,首次確認在日本海一側廣泛存在可燃冰,而且屬于表層分布的類型。經濟產業省準備在2014年度開始進行調查,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可實現商業開采的蘊藏量。 經濟產業省指出,迄今為止,在新潟縣上越近海和石川縣能登半島以西海域,共發現了225處稱為“氣煙囪結構”的地形,而只有可燃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順應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我國能源發展圍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不斷推動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正在探索一條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我國能源發展的基調已定,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 去煤化”還不到時
天然氣重卡是重型卡車發展必然趨勢重卡低碳之風悄然刮起 近幾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發展新能源及節能環保型汽車日益成為國家倡導及政策扶植的對象。記者日前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小排量車不斷受到政策惠顧及消費者關注的同時,在重型卡車領域,一場低碳之風也悄然刮起。有關專家提出,成本低、節能環
8月16日,首屆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菁英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成都菁蓉小鎮舉行。本次比賽在全川范圍內遴選,最終66個項目獲獎,10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其中,一等獎獲得者、75歲的丁厚本領銜研發的新型深海可燃冰探測系統開發項目,引發了極大關注。 如此高齡的年紀,為什么會參加創新創業比賽丁厚本曾坦
作為第23屆發展中國家院士大會活動之一,昨日在天津大學舉行了“能源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座談會,來自中國科學院的5位院士與本市高校青年科學家一起暢談了當下與能源相關的熱點問題。會上院士指出,社會上流傳的“我國石油還能開采40年”的說法不科學,根據我國石油及天然氣
核心提示 近日,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成果報告》通過終審。《報告》顯示,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預測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 含礦區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 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
能源問題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系統謀劃和長遠考慮,形成明確的能源戰略及實施舉措。近兩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殼牌公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外多家機構的70余位專家,開展了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對全球和中國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和戰略途
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司長江冰20日在能源局上半年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透露,媒體廣為報道的新能源規劃最終定名為“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現在已經比較完善和成熟。目前,正在按照有關程序準備上報國務院審批。規劃期為2011-2020年,規劃期內累計將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
近日,天然氣水合物戰略研究啟動會在北京中國海油大廈舉行。宏華集團總裁張弭及四川宏華海洋技術中心主任高杭受邀參會。 以中海油作為依托單位申報的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準建設,并在會上舉行了天然氣水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揭牌儀式和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創新聯盟揭牌及授牌儀式。中國海油集
可燃冰于近日實現成功試采,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歷史性突破。這對正處于能源系統升級、經濟發展轉型、飽受灰霾污染心肺之患的我國,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把中國的經濟轉型、能源升級、空氣質量改善之重任,寄希望于可燃冰短期內的商業化開發,恐怕也是其難以承受之重。 首先,清晰認識、全面揭示和
國家能源局7月20日表示,為了推進新興能源產業的發展并完成截至2020年的碳減排目標,能源局組織編制了規劃期為2011-2020年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 據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介紹,“規劃”對先進核能、風能、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