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6月13日凌晨抵達南海冷泉作業區,作業區風浪較大,而且海況將更加惡劣,當日上午航次隊員抓緊進行了一些設備的測試,試驗性應用航次潛器的第一次下潛時間還要依據海況確定。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原計劃第一個作業區是在海山區,但預報顯示該海域海況將非常惡劣。因此,航次現場指揮部12日下午在氣象商討會上決定,先去海況較好的冷泉區,乘大風來臨之前進行一些設備的測試,為下潛做好準備,潛水器的具體下潛時間要根據海況確定。
“向陽紅09”船12日下午進入臺灣海峽,12日夜間風力達到6級至7級,浪高2.5米以上,船舶搖晃嚴重。夜間,航次隊員對潛水器和設備進行了多次加固。
13日凌晨,“向陽紅09”船抵達冷泉作業區,這里的海況比航渡海域海況稍好一些,風力5級左右,船舶搖晃程度也比夜間輕了很多。凌晨5時30分,航次隊員就開始進行溫鹽深儀等常規調查設備的安裝和測試,隨后他們還將進行潛器定位系統信標的測試。
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說:“海上作業要依據氣象和海況而定,無法按照一個非常精確的時間表來執行。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趁惡劣海況來臨之前抓緊做一些準備工作,當海況達到下潛條件時保證設備和人員都準備就緒,迅速投入下潛作業。”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第二和第三航段分別在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區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和海底沉積物劑量反應試驗等,總計需要113天。
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據了解,微塑料的概念是英國科研人員于2004年首次提出......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由國家海洋局推薦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獲......
記者從“向陽紅09”船獲悉,當地時間5月25日,“蛟龍”號首次完成了一項從未嘗試過的任務——成功回收2016年中國大洋37航次下潛中布放的保壓采水器。這是世界上同類型潛水器首次時隔一年在6......
第一步:實施“深海星空”探測計劃,在重點海區投放一批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智能浮標,同時在馬尼拉海溝、菲律賓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構建實時立體多學科綜合觀測系統,點面結合,搶占深海探測的全球制高點第二步:利......
4月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志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劉鄭國今天介紹,中船重工將進一步豐富“蛟龍號”的家族成員,研制適應更淺和更深海域的載人潛水器,以拓展海洋探測區域。“‘蛟龍號’成功下潛7000多米,使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
“下船后我們將先對‘蛟龍’進行全面檢修維護,然后全力投入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制。”9月16日,“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副總指揮、潛水器本體部門負責人胡震在“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上接受新......
向陽紅09”船走廊里,平日穩重寡言的大管輪董文連哼著小曲歡步走來,突然大喝一聲:“回家嘍!”此時,“蛟龍”號已完成第73次下潛作業回到甲板,這標志著2013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全部下潛作業順利完......
9月7日,來自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80后”女博士唐立梅與傅文韜、葉聰構成“傅立葉”組合,乘“蛟龍”號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坡的下潛。唐立梅也因此成為首位乘“龍”下大洋的中國女科學家。......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今天凌晨5點,在福建廈門錨地避風的“蛟龍”號再次起航,前往南海海山區作業。據悉,“蛟龍”號預計26日下午抵達預定作業海區,具體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