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6-24 14:53 原文鏈接: 報告稱我國多數城市民眾碳排放意識有待提高


    2013年6月21日,北京市領導與志愿者一起參加公租自行車騎行活動,鼓勵市民采用低碳環保的方式出行。

      2013年6月17日是中國首個“全國低碳日”,中國也是世界唯一設立低碳日的國家。

      6月21日,中國首個針對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的調研報告《中國城市公眾低碳意識及行為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首次將中國城市公眾劃分為四類“低碳人”,并分別提出行動建議。

      專家表示,只有將低碳與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才能真正實現“人人低碳”。

      城市公眾對低碳

      有認知基礎

      多數城市公眾認為低碳就是節約、節儉,不知道跟碳排放有關,概念模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樂施會聯合成立的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對中國20個城市的2000名公眾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低碳概念的認知、政策認知、低碳付費意愿和低碳行為四類指標。

      結果顯示,在低碳概念認知方面,公眾總體平均得分為7.9分(滿分15)。而對低碳政策了解的公眾總體平均分為12.7分(滿分30分), 當被問及是否愿意為減少碳排放而支付費用時,平均得分為 8.9分(滿分15分);在低碳行為表現方面為20.3分(滿分28分)。

      《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公眾在各項低碳指標上的表現均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

      “這與我國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和過去幾年政府、媒體的大力宣傳推動有直接關系。”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執行主任、樂施會氣候變化項目經理王彬彬表示,多數城市公眾認為低碳就是節約、節儉,不知道跟碳排放有關,概念模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次的調研對象主要針對城市公眾而非農村,對此,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鄭保衛表示,這是因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75%左右,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半,城市又是經濟活動強度高、總量大、能源消耗和排放需求的集中地點,關注城市低碳問題對推動建立低碳模式有重要作用,碳排放總量的控制就更容易實現。

      城市公眾

      被分為四類低碳人

      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報告》將城市公眾分為四個類別,即低碳樂活族、低碳意愿族、低碳行動族和低碳潛力族,這四類人在具體表現和特征上各具特點。

      32歲的王威在一家環保公司工作,環保節能不僅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習慣,他還向周圍人宣傳環保理念。

      2010年,北京市啟動了廢舊含汞光源回收試點工作,這讓王威成了小區里的積極分子,他一邊向鄰居們宣傳重金屬污染的嚴重性,號召大家不亂丟棄電子產品,一邊協助物業組織回收鄰居家里的廢舊電子產品,送到集中處理點。

      像王威這樣,對低碳概念、政策和產品認知度高,踐行低碳生活方式的人群,《報告》稱這種人群為“低碳樂活族”,占總人群的30.5%,各方面表現均優于總體均值。

      《報告》還顯示,約有69.3%的“樂活族”愿意為自己產生的碳排放付費,并在“選擇低碳旅游”,“購買獲得節能標識產品”,“減少服裝、電器等日用品的購買”等低碳生活方式上, 為四類人群中最佳表現者。

      王威說,他身邊很多朋友也知道低碳概念和低碳出行,但因為工作關系和生活習慣,仍不會放棄開車出行,但是他們愿意為自己產生的碳排放付費。

      《報告》稱這種人群為“低碳意愿族”,約占總人群的25.5%,半數以上為18到34歲之間的年輕人,21.8%的人月收入在萬元以上。在低碳付費意愿上表現尤為突出。

      在“低碳意愿族”中,82.1%的人愿意為自己產生的碳排放付費,超六成的“意愿族”愿意多支付10%-30%的費用去購買有低碳認證標識的產品,而在低碳政策和行為表現方面略低于總體均值。

      50多歲的鄭玉芬女士認為自己一直是“低碳式生活”。每天早上,她洗完臉后,將洗臉水倒在桶里洗墩布拖地,然后再沖廁所,去菜市場或超市購物時,她從來都是自備布袋。當被問及是否愿意購買價格較高的低碳認證產品時,鄭女士表示如有同類物美價廉的產品,則不會考慮。

      《報告》將這類人稱為“低碳行動族”,約占總人群的19.6%,六成為中老年人。在低碳生活方面表現最佳,其中,73.3% 的“行動族”經常減少家用電器的能耗,88.7% 的人經常減少食物浪費。但在低碳付費意愿上分值最低,僅有32.1%的該族人群愿意為自己的碳排放付費。

      此外,據《報告》顯示,剩下24.3%的人群,無論在低碳概念和政策認知上,還是低碳付費意愿和低碳行為表現上,均表現不佳,低于總體均值,被稱為“低碳潛力族”,且這部分人群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18-24 歲”人群占到28.4%。

      據樂施會工作人員介紹:四類人群百分比合計為99.9%,原因在于統計結果為SPSS統計軟件生成,因小數位的四舍五入獲得,可視為100%。

      人人都有

      低碳生活提升空間

      盡管人們對低碳的認知有了一定基礎,但還需進一步了解低碳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將勤儉節約、氣候變化、低碳生活方式結合起來。

      在對人群分類和特點分析后,《報告》也對各個群體給出了不同的行動建議。

      對于低碳政策認知度較高的“低碳樂活族”,《報告》建議其與周圍人分享低碳知識的同時,將相關政策及對生活產生的影響傳遞給周圍的人,并尋找職業與低碳政策的結合點,探索新的發展機遇。

      “比如垃圾分類,看似簡單的舉動,不僅可以簡化垃圾處理過程中的分揀過程,節省人力物力,而且有利于物質的循環利用,從而間接地減少碳排放,可以將這些告知周圍的人。”王彬彬說。

      而學歷較高、收入較高的中青年“低碳意愿族”往往覺得少開一天車會影響生活效率,他們愿意出錢購買,也不愿意行動。如何將意愿化為行動,則是這個群體行動的方向。

      因此,《報告》建議其除了多了解與低碳相關的政策外,多關注現有操作性強的低碳產品,通過種植樹木以中和自己的碳排放量。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www.thjj.org )的在線植樹活動、購買森林碳匯等都是不錯的產品。”王彬彬說,可以算出開一天車有多少碳排放,出資1000元,可購買8.6噸的碳排放。

      王彬彬介紹,一個北京白領每年碳排放平均達12噸,花費不到2000塊錢,就可以實現個人的碳中和,這是一個非常可行的行動。

      對于已經在踐行一些低碳生活方式,但對低碳概念和政策缺乏了解的“低碳行動族”來說,《報告》建議他們多了解相關政策,以便及時享受到國家在低碳方面的惠民政策。

      雖然低碳潛力族目前的表現不太理想,但這部分群體年輕,易接受新鮮事物,隨著全社會低碳發展意識的普及,這部分群體非常有成長潛力。

      “低碳舉措,不僅不麻煩,一些簡單的節水節電的生活細節還可以讓生活更加經濟。” 王彬彬說。

      對此,《報告》建議低碳潛力族更多地關注這些經濟、省時省力的小竅門,享受低碳生活的實際益處。

      王彬彬坦言,盡管人們對低碳的認知有了一定基礎,但四類低碳人在不同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還需進一步了解低碳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將勤儉節約、氣候變化、低碳生活方式結合起來。

      低碳政策應讓公眾受益

      低碳生活應是一種門檻低、易操作、有回報、有收益的方式,不僅簡單易行,而且可以從政府制定的惠民政策中得到回報,公眾自然會有動力參與進來。

      去年11月,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發布的《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研報告》顯示,93%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正在發生。在美國,這個數字為62%,英國為75%。

      鄭保衛表示,盡管有的受訪者對氣候變化的準確概念不一定了解,但這也顯示出更多的人正在關注著這個變化。

      而如何將關注的人轉化成行動的人,王彬彬認為,這就要求低碳生活是一種門檻低、易操作、有回報、有收益的方式,“不僅簡單易行,而且可以從政府制定的惠民政策中得到回報,公眾自然會有動力參與進來。”

      鄭保衛也坦言,“一直以來,民眾認為低碳是政府和媒體的事,離自己很遙遠,這就要求政府建立與公眾衣食住行相關的惠民政策來吸引公眾參與。”

      “剛剛出臺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就是個很好的政策,這會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王彬彬說。

    相關文章

    浙江省計量院開展碳排放計量審查試點工作

    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正式批復同意浙江省開展重點碳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試點工作。試點工作明確由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寧波、嘉興兩市計量技術機構,首次在發電行業依據《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計量審查規范》開......

    《公民低碳行為榮譽激勵機制研究》成果發布活動在京舉行

    11月23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宣教中心”)承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能源基金會支持的《公民低碳行為榮譽激勵機制研究》項目研究成果在京成功發布。公民低碳行為榮譽激勵機制是給予個人特定場......

    專家呼吁將林火碳排放納入全球碳核算體系

    12月7日,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召開之際,中國科學院發布《林火碳排放研究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該藍皮書由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

    中德兩國科學院共同發布聯合聲明“碳中和之路”

    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與德國國家科學院共同發布主題為“碳中和之路”的聯合聲明,倡議控制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實現兩國碳中和目標,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危機。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

    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

    關于同意國家環境保護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通過驗收的通知湖北省生態環境廳,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組織專家審核和研......

    中國碳衛星可觀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凈碳通量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反彈,生態環境部分析原因

    國新辦27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出現了反彈,PM2.5濃度上升了6.2%,優良天數比率下降了3.2個百分點。生態環境部分......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

    發展轉型金融的五大支柱是什么?企業又該如何轉型?

    “雖然中國的綠色金融余額已居全球首位,但目前大量的資金都投入于‘純綠’或接近‘純綠’的行業,例如清潔能源、光伏發電等,火電、鋼鐵、交通運輸等大量高碳行業需要向低碳轉型的經濟活動沒有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

    完善綠色消費促進政策,激發綠色消費潛力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綠色消費持續擴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