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7-02 08:18 原文鏈接: 科研投入如何推動創新來自偉人的啟示

      國家的科研投入多了,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動創新,這是個很大的事情,一個好像很深奧的事情,一個引人高度關注的事情,一個事關國家科技發展與未來命運的事情。

      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有話想說,但怕人輕言微,所以沒有發聲。最近我偶看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小傳,發現這兩個偉人給出了答案。

      牛頓上中學時,因家庭困難曾經兩次輟學回家務農養家。大學畢業后因為倫敦鬧瘟疫,只得寄居親戚家,在家中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愛因斯坦中學時也曾經輟學,22歲時大學畢業想留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任教卻未能如愿,只好回家當家教維持生活。兩年之后在別人幫助下,他在瑞士ZL局謀了一個技術員的差,一邊工作一邊利用業余時間從事物理學研究。就是在這三年的業余研究中,他取得了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光量子說在內的幾大科學成果。這些成果在他27歲這年以6 篇論文發表。

      偉人的啟示之一: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偉大的科研成果都不是人為“培養”出來的,而是他們本身有天質,加之有必要的外在條件,然后靠他們自己的努力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大科學家的天質是對探索自然的極大興趣,對所從事研究工作的極大專注,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必要的外在條件指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太多引起分心的事情的困擾。如果溫飽沒有解決,相信再牛的科學家也會餓死,而不能有所創造。牛頓寄人籬下,愛因斯坦在ZL局當差,都因此解決了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不過時代不同了,當今社會生活壓力之大、科研文獻之浩瀚,使得科研人員再不能靠寄人籬下或邊打工邊研究來取得科學創造了。只能靠國家提供穩定的工資來維持生活和科研。但是我國現行絕大多數科研人員的工資仍然采用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的政策。基本工資部分只夠你一個人租房、吃飯、簡單日用穿衣。所以你必須去 “掙課題”來獲得績效工資的那一部分收入,否則養活不了孩子和老人。

      大家都知道,“掙課題”不是單純靠科研水平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一些人科研水平一般,但掙課題的水平特別高,所以經費花不完。另外有不少的人科研水平很高,但是不會掙課題,或者他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掙課題,所以科研經費不足制約了科研工作。

      或許你會說,愛因斯坦沒有科研經費支持也出了大成果。但是,時代和領域不同。理論物理在那個時候可以獨樹一幟,其他的學科未必行得通。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建立在環球旅行取得的觀察資料上。

      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的科研投入也不斷加大。但是這些加大的投入明顯地集中到少數人身上,沒有使廣大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受益。最突出的體現是他們還需要靠“掙課題”來獲得自己的績效工資部分。他們的工資水平還是偏低:就北京近兩年的情況看,中央事業單位具高級職稱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部分只相當于民工月收入的一半。他們的科研經費來源還是十分有限:他們可以自由申請他們認為最有希望的科研經費途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獲批率最高,但也只有25%。

      相反,國家增加的科研投入更多地通過非公平競爭的方式分配給了少數人。科技界越來越表現為,少數人的經費花不完與大多數人的經費不足并存的局面。

      或許你會說這樣分配經費是要有的放矢。但是,我們的科技管理工作者都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不可能一定能看準誰一定會出成果,所以把寶押在少數人身上的做法勢必取得不了好效果,并且會帶來機會不平等的感覺并因此打擊大多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最好的辦法還是尊重所有科研人員的創新才能,調動所有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給所有科研人員提供穩定的、應有的生活和科研條件,營造公平積極的科研軟環境,讓他們可以無憂地、潛心做科研工作,讓重大成果和頂級大家在千百萬人中自然而然地產生。

      在有人問到政府如何用錢來促進科研創新的秘訣時,愛因斯坦總結了如下公式: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A)=科研投入的正確分配方法(X)+科研投入的總量(Y)+減少無謂的浪費(Z)。就當前中國而言,X=增加自由申請基金的覆蓋面和支持強度,以及成果獎勵的覆蓋面和力度;Z=減少非自由申請經費的額度。這個公式不復雜,但只有有公心的人才愿理解、接受、踐行它。

    相關文章

    寧波“栽樹工程”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

    隨著“栽樹工程”穩步推進,寧波企業研發投入逐步增加,激發高技術產業發展“新動能”。今年上半年,寧波市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4.8%,高出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速13.8個百分點。科研投入增長的背后,離......

    時評:開放獲取是中國科技出版新機遇

    任何國家的科研成長和發展都與研究經費的投入成正比。近年來,我國對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越來越多,已經占到全球科研投入的20%,數量僅次于美國。僅2015年,我國在研發方面就投入了1.4萬億元人民幣,占GD......

    王貽芳:從“引力波的發現”看中國科研體制

    這幾天“LIGO實驗發現引力波”的消息占滿了各大媒體及移動信息平臺。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又一個里程碑。細看下來,美國科學家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歐洲科學家成績斐然但運氣不佳,日本科學家緊隨其后,印度科學家......

    吳亞生:吃草,馬兒如何跑得好

    既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沒有人認同這種使用馬兒的做法。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有人這樣要求我們的科研人員。2013年10月15日,《揚州晚報》發表了《豈能坐視科研經費被當工資》一文,隱含的邏輯就是科......

    科研利益勾結:憑關系立項按立項分成

    近日,科技部部長萬鋼怒斥科研經費“惡性問題”。“新華視點”記者梳理近三年國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審計報告發現,科研經費被“貪”“吞”“挪”“騙”屢見不鮮,“黑洞”驚人。總量居世界第三、年度過萬億元的科研......

    熊丙奇:別讓萬億科研投入成為“唐僧肉”

    近日發布的《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有專家指出,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我國科技投入大國地位進一步鞏......

    科研投入如何推動創新來自偉人的啟示

    國家的科研投入多了,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動創新,這是個很大的事情,一個好像很深奧的事情,一個引人高度關注的事情,一個事關國家科技發展與未來命運的事情。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有話想說......

    科研投入如何推動創新來自偉人的啟示

    國家的科研投入多了,這是好事。但如何使用才能推動創新,這是個很大的事情,一個好像很深奧的事情,一個引人高度關注的事情,一個事關國家科技發展與未來命運的事情。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有話想說......

    吳亞生副研究員:我的科研之痛

    吳亞生在四川盤龍洞進行地質考察■吳亞生對于一個科學研究者而言,創新就是發現前人沒有發現過的自然現象,例如發現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或者創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學理論......

    黃濤:試解科研經費管理中的十大矛盾

    目前,學術界廣泛關注科研投入及科研經費使用問題,其中,既有全面清醒客觀的認識,也有片面糊涂主觀的想法。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十大矛盾。本文試圖澄清是非,提出相應的化解對策與思路。一是科研投入方向上重視科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