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7-19 13:45 原文鏈接: Lancet腫瘤學: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印尼及澳大利亞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Intercalated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 and erlotinib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FASTACT-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trial”的文章,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化療與厄洛替尼間插結合,能將有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總生存期提升至歷史新高的31個月。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Lancet Oncology雜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通訊作者為Tony Mok教授。

      肺癌可分為兩種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后者約占85%的病例。對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傳統療法有二:先吃靶向藥物,無效后化療;或先化療,無效后再服靶向藥物。如果沒有靶向藥物,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8個月,但兩種傳統療法對于患者的無腫瘤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的提升差異不大,總生存期都是在20.6個月左右。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對未接受治療的IIIB/IV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了隨機分配,根據應用最小化算法的交互式網絡響應系統(根據病情分期、腫瘤組織結果、吸煙狀態及化療方案),將患者按1:1的比例,每4周接受6個周期的吉西他濱(1250 mg/m2,第1、第8天,靜脈注射)及鉑制劑(卡鉑5×線下面積或順鉑75 mg/m2,第1天,靜脈注射)治療聯合厄洛替尼(150 mg/天,第15-28天, 口服; 化療聯合厄洛替尼)或安慰劑口服治療。

      結果發現,僅有存在EGFR基因激活突變的患者可取得治療獲益在化療聯合安慰劑治療組的222例患者中,共有76例(34%)患者報告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化療聯合厄洛替尼治療組的226例患者中,則有69例(31%)患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最常見的3級或以上級別不良事件為中性粒細胞減少(分別有 65例[29%]及55例[25%]患者)、血小板減少(分別有32 例[14%] 及31例[14%])及貧血(分別有26例[12%]及21例[9%])。

      結合前期研究,II期、III期臨床試驗成果證實,新療法將肺癌晚期患者總人群的中位無腫瘤進展生存期從6個月提高到7.6個月,總人群中位總生存期從15.2個月提高到18.3個月。

      這項聯合亞洲7個國家地區、28個中心的全球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表明:與單純采用一線化療或口服靶向藥物相比,化療間插口服靶向藥物的治療方法提高總人群的生存期,對于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尤其有效,生存期提升至歷史新高的31個月。

      吳一龍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成果,從投稿至發表僅3個月時間,比一般周期縮短半年至8個月。國際頂級刊物的重視,體現療法的影響力,預計成果將改寫全球尤其是我國對于晚期肺癌的診療指南,而對于二期靶向新藥,他期許最快明年可上市。

    相關文章

    國際肺癌日|收下這份養肺經一起遠離肺癌

    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在我國,肺癌居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首位。生活中如何保護肺部?出現哪些癥狀不能忽視?今日,記者走進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聽聽醫生怎么說。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

    基因新技術可在48小時內制造測試千種基因突變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TARDIS,可一舉測試數千種基因突變的影響,將以往需要耗時多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天內。生物學家可借此在動物身上開展新實驗,比較一種基因的多種突變,找出導致特定特征的突變......

    肺癌丨精準醫療,術前新輔助治療的新突破

    近幾十年,包括篩查、診斷性檢查、手術、放療和化療等肺癌診治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手術仍是目前非小細胞肺癌(NSCLC)首選的治療方法,只有接受根治性手術的患者才有治愈的希望。目前,對于NSCLC......

    探尋年輕乳腺癌診治的“中國化之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及其團隊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的《我國年輕乳腺癌診治的若干問題與思考》一文指出,我國年輕乳腺癌尚存在個性化治療方案選擇、患者尋求生育力保存、治療......

    Science子刊:肺癌治療的新靶點

    肺癌是全球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篩查和治療技術都有了改進,但肺癌通常在腫瘤擴散的晚期才被診斷出來。西北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證明并描述了一種負責激活一種侵襲性小細胞肺癌亞型的......

    64%中國癌癥患者有可用藥的潛在臨床基因突變

    論文截圖研究人員在分析數據(受訪者供圖)近日,《自然-通訊》刊發了一項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銘輝教授團隊聯合多家醫院及至本醫療針對亞洲癌癥人群基因組特征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從基因層面將中國人群與西方......

    新研究揭示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基因突變致病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王紅艷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陳繼團隊合作,發現神經元脂褐質沉積癥中KCTD7(一個染色體基因)失活,干擾溶酶體水解酶類的分選和轉運,進而導致溶酶體功能缺陷和疾病發......

    《Science》:40歲后大腦開始衰老的指示燈

    早期發育的基因突變與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幾種精神疾病有關,這些疾病的癥狀通常在兒童和成年早期表現出來。然而,突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遺傳的,另一種是自發發生的,在受精后由環境誘發的,可以持續一生的突變。......

    新款肺癌臨床智能輔助決策系統發布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張毅講話(宣武醫院供圖)7月23日,記者從2022北京國際胸外科論壇暨第六屆中意胸外科微創論壇獲悉,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張毅教授團隊聯合其他團隊的科研成果——肺癌臨床......

    科學家新發現破解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耐藥難題

    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亞洲人群中可達50%以上。如何延緩和破解相關患者耐藥問題,是當下肺癌患者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