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8-06 13:28 原文鏈接: 訪英國科學家摩爾:百年前排放引發今日氣候變化

    摩爾和自己的中國座駕騎行在北師大校園。

      租住在鼓樓胡同里的英國科學家摩爾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騎著自行車、穿過護城河,來到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下稱“北師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爾來北師大全職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的引進學者,摩爾全職來到北師大全球院工作。

      談及為什么來到中國工作,摩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對于科學家來說,更大的動力就是更好的科研環境。”摩爾坦言,西方經濟的衰退使得劃撥給科研項目的資金越來越有限,相反他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在中國卻都得到了很好的重視。

      在這里摩爾可以用具有每秒10萬億次浮點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來進行氣候模擬,這是他來中國以前從未使用過的先進設備。目前他正在用這種超級計算機進行數字模擬冰蓋變化,同時將最新的冰蓋研究模式引入中國,以便更好地模擬青藏高原和南極的冰蓋變化。

      至今摩爾還在芬蘭和瑞典的兩所大學里保有教授的職位,而他本人也在格陵蘭島從事過多年科研工作,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南北極、海平面變化以及預測、自然和人為影響氣候改變、極端天氣事件成因等。

      “北極地區土壤的25%都是永凍土,一旦這些土壤開始融化,會釋放大量的碳,這個量比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多得多。”而事實上,這些凍土正在融化,形勢不容樂觀。“低碳減排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采訪中摩爾再三強調。

      “太陽屏風”:

      應對全球變暖的方案B

      入夏以來,席卷中國南方的熱浪來勢洶洶。7月15日,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發布了內地“四大火爐”新排名,福州成為高溫王者,榮獲“冠軍”寶座,重慶和杭州分列二、三名。一位浙江網友“晚上34℃、白天43℃,全天候無死角360度純天然桑拿”的自嘲,引來眾人圍觀。

      反常的極端氣候給人們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摩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階段的極端氣候肯定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但是研究極端氣候的模式很難,因為極端天氣的特點之一就是“不常見”,很難搜集到足夠多的數據。

      盡管如此,摩爾還是從對美國颶風這種極端氣候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規律。2012年10月 1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刊發了摩爾的一篇題為《自1923年以來大西洋颶風的數據記錄》的文章,摩爾研究發現有98%的確切性說明全球變暖和大西洋颶風運動之間存在聯系——在氣溫較高的年份里,更有可能會發生強烈颶風。

      “所以,為了避免更多極端天氣的出現,我們必須阻止全球變暖,而降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是人人皆可參與做貢獻的!”摩爾很認真地說。

      除此之外,摩爾還在研究利用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的方法——所謂的 “方案B”來阻止全球變暖。摩爾表示目前防止全球變暖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減排,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他將其稱作方案A;另外一種就是地球工程方法,這個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研究,目前摩爾正在中國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這個方案B,對政治家很有吸引力,即不用減排,而通過其他物理方法降低全球氣溫。”

      方案B計劃用人為的方式給地球降溫。目前最便宜可行的方法就是把類似現在污染物的浮塵顆粒(aerosol)放置在北極平流層或是相對更低層的空間,用這些小顆粒來阻擋陽光,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摩爾舉例說,這些大氣中的顆粒就像一扇“太陽屏風”,擋住陽光,產生像陰天一樣的效果,從而降低氣溫。

      具體操作方法是讓飛機用不清潔的燃油作燃料,在北極上空飛行,排放高污染物,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直接將浮塵顆粒噴射入平流層。摩爾解釋說,火山爆發產生的大量含硫的浮塵顆粒會停留在火山上空,就會使得火山附近的區域在幾年之內都可以保持比原來低幾度的溫度。

      “這是一個聽起來瘋狂、也確實瘋狂的辦法!”摩爾說,地球工程的方法為地球降溫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實施不當將會起反作用。

      比如向平流層排放含硫顆粒物也不是毫無風險的。有研究表明:如果地球生物圈適應了陽光稀少的環境和當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一旦這些顆粒逐漸消散,“太陽屏風”失靈就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比如屆時全球變暖的速度可能比當前加快20倍。

      但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工程學的基礎研究至少是有備無患,可以為防止全球變暖提供另一種解決思路。“在這方面,我們科學家只是為政治家提供選項,研究地球工程的人其實并不覺得應該這樣去做。”摩爾坦言。

      發展清潔能源中國將獲“三贏”

      摩爾認為,氣候變暖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打擊將是不可預估的。7月2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即刊發了《北極變化帶來的巨額經濟損失》一文。文章稱現階段人們對北極的關注只集中在開發這一地區可以給人類經濟帶來多少好處,而沒有計算過這一地區變暖后會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

      北極地區的資源豐富,其中未探明的石油占全球未探明儲量的約13%,天然氣占30%。英國勞埃德銀行甚至預測對北極的投資可以在未來10年內獲得1000億美金的收益。但是人們忽略了北極的變化將會帶來約6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2年全球經濟規模約70萬億美元)。

      除了經濟損失外,由于氣溫升高、冰層融化,原先冰凍的甲烷(CH4)已經開始泄漏,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強的溫室氣體。傳統的研究認為,每噸甲烷導致全球變暖的威力,僅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但這是以過去百年來分攤計算甲烷作用的結果。

      然而,由于甲烷在大氣中只停留10年就幾乎偵測不到,20年后更是幾乎完全消失,因此,將甲烷的溫室效應分攤為100年來計算的傳統算法,可說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按照最新的計算方法,得出甲烷的溫室效應當比二氧化碳強72倍。所以,我們一定要阻止甲烷泄漏這一進程!”摩爾說。

      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發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新興產業。”摩爾說,現在中國的風能產業也許是全世界最大的。

      7月中旬,最新的全球綠色能源投資數字已浮出水面,美國和中國是一路上漲。據相關報道稱,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綠色能源投資增至531億美元。而這幾乎完全歸功于美國和中國市場較前一季度有巨幅增長,美國為95億美元,較上季度增長了 155%,中國為138億美元,較上季度增長了63%。

      摩爾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得到“三贏”的結果:第一,其他國家將購買中國技術;第二,中國自身環境更加清潔;第三,能樹立拯救世界的正面形象。

      “中國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表現出更多誠意。”摩爾說。中國平均每一小時就建一個新的風力渦輪機。據他了解,中國的政府官員在實現減排目標方面承受著極大壓力,去年河北安平縣甚至為了達到減排目標暫時性地切斷了居民用電和公共設施供電,包括交通燈的電力供應。

      百年前的排放引發今日氣候變化

      2011年12月,美國《新科學家》雜志的一篇題為《中國尾氣排放首次超過美國》的報道中,一些專家提出“發展中國家消費者制造的二氧化碳比發達國家消費者要多”、“發展中國家指責發達國家轉移排放的借口越來越靠不住”的言論,摩爾反駁道,這并非全部是事實。

      摩爾指出:“發展中國家數目遠多于發達國家,中國的高排放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人口眾多。中國人均排放量仍遠低于美國。”

      談到這件事情,摩爾在北師大全球院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研究關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歷史責任追溯問題,即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歸咎于發達國家,有多少是歸咎于發展中國家,舉例來說,盡管現在中國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但這是近些年的狀況,還有相當可觀的碳排放量發生在一百年前。

      “這是因為氣候變化需要反應時間,通常是10年到100年。發達國家從150年前就開始排放溫室氣體了。”摩爾說,“所以追溯歷史責任也是很有必要的。”

      摩爾的研究團隊用計算機模型模擬設計了三個地球:真實的地球、只有發達國家排放的地球、只有發展中國家排放的地球。通過衡量海冰消融速度、地球溫度變化等各種因素,綜合三種情況比較后發現,目前溫室效應三分之二的變化來自發達國家排放,只有三分之一來自發展中國家。

      他強調說,這項研究的目的也并不是為了找出到底是誰犯了錯,只是為了確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碳排放量中所占的確切份額。要想使氣候變化處于可控范圍內,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下大力氣大規模減排,因為最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相關文章

    全球沿海城市下沉速度快于海平面上升

     越南胡志明市每年下沉16.2毫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guyenQuangNgocTonkin一項9月12日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的研究顯示,在48個人口最多的沿海城市中......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地球系統變化

    今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3天發布氣象干旱預警;7月份,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2.5攝氏度……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啥關系?日前,香山科學會議第S6......

    全球變化下土壤呼吸及其溫度敏感性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呼吸(Rs)是陸地生態系統排放到大氣二氧化碳(CO2)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土壤呼吸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異養呼吸(Rh),為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時所釋放的CO2;另一部分是......

    海產品可提供更多營養且減少碳排放

    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9月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可持續的海產品能夠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

    我國森林土壤碳排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許振柱、副研究員賈丙瑞等構建了目前我國最完整的森林土壤碳排放數據庫,在森林土壤碳排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森林土壤......

    世界氣象組織協調發布報告《團結在科學之中》

    當地時間13日,世界氣象組織協調發布一份名為《團結在科學之中》的多機構報告。該報告指出,氣候科學是明確的,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減少排放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該報告重點關注溫室氣體、全球溫度、氣候預測和臨......

    改肉類為海產可增加營養、減少排放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海產品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

    世界氣象組織:熱浪會致空氣質量更差危害人類健康

    世界氣象組織7日發布報告稱,預計本世紀熱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將增加,進而導致野火增多,可能會使空氣質量惡化,危害人類健康及生態系統。這是7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馬里波薩縣拍攝的被燒毀車輛。新華社......

    作物產量下降影響氣候緩解技術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青年研究員王戎和合作者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阻礙人們利用作物捕獲和封存碳并以此作為限制全球變暖的一種手段。研究結果表明,超過《巴黎協定》2℃的升......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啟動氣候變化協同全球行動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北京時間5日晚8點,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正式啟動“氣候變化協同”系列行動(‘Climatex’Campaign)。此次行動旨在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目標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