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8-21 09:41 原文鏈接: 以點帶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土地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

      此前以粗放利用土地等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耕地保有量逼近18億畝紅線,一些地區建設用地指標已經透支到下一個十年;另一方面,與城市規模不相適應的大廣場、大工業園區吞噬著良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成為唯一選擇。

      在今年的第23個全國土地日當天,國土資源部第二批授予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縣、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等101個縣(區、市)“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榮譽稱號。

      “倒逼”下的節約集約

      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積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在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證、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嚴重的耕地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當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用地需求剛性上升,城市與農村爭地、工業與農業爭地、住房與莊稼爭地的現象非常突出,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

      2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決定啟動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申報工作。在同年9月26日的部第三十六次部長辦公會議上,首次明確了創建活動的定位和目標:“從構建兩型社會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國土資源管理共同責任機制、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目標,設計出可衡量、高標準的綜合指標體系,打造出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國土資源創建活動品牌。”

      同年10月,創建活動正式命名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兩年的實踐下來,業內公認,開展模范縣(市)創建活動,成為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破解資源供需矛盾的有力抓手。兩屆評選產生了202個模范縣(市)和10個模范市。

      節約集約用地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節約用地,就是各項建設都要盡量節省用地,千方百計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約用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掘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適應特殊資源國情和特定發展階段的現實選擇。”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說。我國始終面臨人均資源少、優質資源不足的資源國情,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產田約占70%,人均探明礦產資源儲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這些都對發展形成了瓶頸制約。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資源粗放利用的現狀還沒有根本轉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地耗、能耗不僅高于發達國家且高于一些新興國家,城鎮低效用地占40%左右,農村空閑住宅達到10%—15%。中西部地區用地外延粗放,土地單位面積產出率低等問題尤為明顯。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四化’同步快速推進,對資源的需求集中釋放,資源需求剛性上升與資源供給剛性制約的矛盾更加突出。基本國情不可改變、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生態文明必須推進的現實,決定了我們不能再走過度消耗資源、低效浪費土地的老路,而必須高揚節約集約旗幟,走出一條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路。”姜大明說。

      節約集約出成效

      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彰顯了引領示范作用。隨著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逐步成為地方政府的共識,一大批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典型隨之涌現。

      浙江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李強介紹道,浙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加快推進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積極探索土地管理的新途徑、新辦法。出臺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用地計劃指標分配與土地利用集約水平相掛鉤,將區域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納入市縣領導干部實績考核,不斷探索完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共同責任機制。全省先后有11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模范縣(市)。實施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積極推進圍填海造地、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和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不斷提高土地管理保護和集約利用水平。全省近5年累計墾造耕地113萬畝,連續1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2012年盤活存量建設用地6萬畝,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耗地量比2008年初下降37%。

      工業用地也以“畝產”論英雄。浙江省永康、紹興等地充分啟動“畝產稅收”這一經濟杠桿,極力推進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形成倒逼機制。通過處置閑置土地、挖潛低效利用土地、轉型落后產能用地等方式,促使“畝產稅收”低下甚至零產出的企業進行用地結構的調整優化,使企業從粗放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此外,廣東省通過開展“三舊”改造試點,各項建設實現節地率45%,產業升級項目比重達到68.4%。浙江省自我加壓,通過探索“畝產倍增”轉型發展,走節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新路,過度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狀況明顯改觀,全省2012年單位建設用地國內生產總值比2007年提高了58%。江蘇、山東等省份也都對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出安排。

      據了解,各地在創建中形成的45種好模式和79個好機制得到推廣。“以畝產論英雄”、“以集約促發展、促轉型”的發展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在模范縣(市)創建活動中,一批具有開拓性的節約集約創新經驗脫穎而出,節約集約的“倒逼”機制,讓地方牽住了轉變發展方式的牛鼻子,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2008年至2011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面積下降3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9.1%;通過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全國礦山數從12萬個下降到10.8萬個,礦山年產能從68億噸增加到近100億噸,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近3個百分點。國土資源部表示,將進一步擴大示范地區范圍,鼓勵先行先試,支持地方以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繼續深入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力爭“十二五” 期間,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年均提高6%,到2015年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和共伴生礦綜合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繼續下降。

      姜大明強調,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謀劃,建制度、定標準、重服務、強監管。要不斷提高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海洋規劃等相關規劃的科學性,使之真正發揮控制規模、合理布局、優化結構的宏觀管理作用。要在嚴格執行現有各類土地使用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功能和安全要求,結合各地實際,研究制定差別化的技術標準。要不斷完善服務和監管制度,按照中央關于職能轉變的要求,進一步簡政放權,激發各地區、各行業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充分發揮國家土地督察和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兩支隊伍的作用,認真清理土地閑置突出問題,嚴肅查處國土資源粗放浪費、違規違法使用等行為。

      國土資源部門認為,注重維護權益,促進和諧穩定是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姜大明說,要不斷完善征地制度,逐步縮小征地范圍,提高新增建設用地使用成本,嚴防違法征地,杜絕暴力征地。加強資源市場建設,堅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進一步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農村土地整治、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工作中,應充分考慮群眾訴求,使廣大群眾能夠共享土地增值收益。要健全完善礦產資源開發收益分配制度,資源收益分配更多向資源原產地和當地群眾傾斜,調動各方面節約和保護資源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模范縣(市)創建活動將繼續作為重要平臺,起到典型引領和示范作用。國土資源部創建辦的負責人表示,作為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創新舉措和重要抓手,創建活動必須與時俱進,未來任重道遠。既要堅持達標、創優的既定方針,確保三年全國所有縣(市)達標,每年評選100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同時更要進一步豐富創建活動的內涵,把握機遇,針對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開展探索創新,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等幾個重點方面積極地進行探索和嘗試。

    相關文章

    400余名專家學者共議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

    4月12日至13日,2024年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發展論壇暨第十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博士生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來自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領域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研究員王......

    400余名專家學者共議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

    4月12日至13日,2024年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發展論壇暨第十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博士生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來自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領域的4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研究員王......

    預制菜產業園運營的3大關鍵:產業投資、資源導入、渠道運營

    傳統的產業園區聚焦產和供,而預制菜產業園更加注重產和銷,以消費端去反向整合,以市場力量推動產、供、銷,打通產業鏈,實現由第三產業逆向推動一二產業升級,實現三產融合。預制菜產業園在運營過程中三大關鍵是產......

    與北大并列,武漢大學獲批9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布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名單,武漢大學獲批9項,立項數與北京大學并列,位居高校第三。獲批項目分別是信息管理學院李綱教授《情報學視角下的科技安全領域國......

    黑土地里話豐收“良方”

    千里沃野鋪滿金色,黑龍江省鶴崗市的田間地頭迎來豐收。近日,記者走進黑土地,探訪當地種糧大戶,尋求豐收背后的“良方”。科學好配方,減肥又增效“瞧,我這大苞米多好,顏色金黃,顆粒飽滿!”在鶴崗市紅旗鎮峻豐......

    杜絕“一刀切”!廣西全面啟動第二輪第二批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10月8日,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全部對外公開

    根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辦法》有關要求,第二輪前五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已分批次向社會公開。2023年10月10日,第二輪第六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

    新研究揭示桃的“西游”歷史

    桃起源于我國,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是我國西北桃種質資源的集中分布地,地方品種類型最為豐富。然而,該地區桃種質資源來源不明,多樣性水平不清楚,嚴重阻礙了西北地區桃種質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近日,中國農業......

    廣東省生態學會舉辦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論壇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廣東省生態學會主辦的“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論壇暨首個全國生態日專題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論壇上,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駱世明以《“生態日”的來路與去向》為題作特邀......

    中國科學院清原森林站“智慧”守護“地球之肺”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