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煦
1913 年11月6日出生于江蘇無錫,著名通信工程學家。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并分別于1937年和1940年獲得哈佛大學科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受聘擔任戰時重慶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1949年至1956年任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教授;1956年至 1978年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教授;1978年調回上海交通大學任教。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院士)。長期致力于通信理論及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當后人循著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軌跡回望時,便會赫然發現張煦那從未真正遠離前沿的身影。
在智能手機如影隨形的今天,人們恐怕只有在懷舊時,才會想起還有無線電報、半導體收音機、尋呼機等發明也曾風靡一時,引領潮流。
然而有這樣一位百歲老人,他不僅目睹了幾乎所有類型的通信手段,更對其中的原理和技術了然于胸。不僅如此,在今日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各種通信方式中,只要稍加仔細尋找,便能發現他在其中留下的身影。
他就是我國信息與通信學科的奠基者、被譽為“中國通信界元勛”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煦。
“無線電之父”的無形激勵
熟識張煦的人都知道,在他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曾常年壓放著一個外國人的標準照。照片中的人英姿颯爽,發型、著裝以及拍攝風格,都表明他來自上個世紀。談起這個人,張煦有著講不完的故事。
照片中人物正是鼎鼎大名的“無線電之父”、意大利人威廉·馬可尼。與這位通信領域“教父級”人物的一面之緣,深刻影響了張煦的一生,馬可尼也由此成為他事業和精神追求的永恒標桿。
時空倒轉至1933年12月間陰冷冬日里的上海,馬可尼即將來訪的消息轟動一時。而作為中國最早涉足無線電研究與教學的上海交通大學,成為馬可尼此行的必經之地。當時正在交大就讀的張煦和其他電機系同學一起,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歡迎儀式的全過程。
“在我們研究通信工程的人眼里,馬可尼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所以當我讀書時能親眼見到他,他就站在離我很近的地方,我激動啊。”那天發生的每一幕,都讓張煦永生難忘。
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在歡迎馬可尼的致辭中說,無線電的發明將讓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受益無窮,他勉勵在場青年學子奮發圖強,迎頭趕上。為了紀念馬可尼造訪交大,當年工程館前的草坪上樹起一根被命名為“馬可尼銅柱”的紀念物,馬可尼本人親手為其奠基。
離開上海前,馬可尼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講話,當時報刊曾作如此引述:“貴國地大民眾,無線電最有用處,望貴國人士深明此意,聯絡民眾,交換情感,可造成一強大無匹之國家。”
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改變了世界,他讓信息迅速跨越大洋進行傳播成為可能;而馬可尼到訪交大,其散發出的科學精神和魅力,則瞬間感染了一個20歲的中國青年。很快,張煦在宿舍里貼上了一張馬可尼的大幅照片,以此激勵自己像他一樣奮發有為,心中萌生出對無線電事業的向往。
3年后的1936年,張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通信工程學科是他的不二之選,專攻方興未艾的長途電話通信方向。他的求學生涯,由此揭開新的一頁。
在美留學4年,張煦一直是同學眼中的“拼命張郎”,他給自己立下“四不”原則——不抽煙、不飲酒、不打牌、不跳舞,還告誡自己“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形成了他此后奉行一生的座右銘:“High Thinking, Low Living”,譯為中文便是“勤奮思考,簡單生活”。
張煦保留著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自己的習慣。來到美國,他在宿舍里張掛起3個人的大幅照片——除了無線電發明人馬可尼,又多了電報發明人莫爾斯、電話發明人貝爾。
張煦也喜歡中外名家所說的各種格言警句,他認為這能讓一個人專于修身、勤于治學,鞭策自己不斷進取。直到晚年,他還總是在學術報告PPT的最后一頁,展示自己那句著名的座右銘——“High Thinking, Low Living”,以此勉勵青年學子勤奮學習、簡樸生活。
正是在不間斷的自我激勵下,張煦在留美求學期間掌握了世界通信科技的前沿動態,并為他此后開創我國的通信科研和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跟前沿的領跑者
1940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后,帶著從美國學到的先進通信理論和技術,滿懷報國之志的張煦回到祖國。一年后,他受聘前往母校交通大學任教,從此開啟了一生科教事業的漫長旅程。
回國之初,張煦將自己在美國求學期間形成的一套設計實驗報告編纂成《電信網絡設計》一書出版,供通信領域同仁學習參考。登上交大講臺,他主持講授無線電工程、長途電話工程、無線電理論等課程,開創中國通信科教事業之先河。
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通信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每隔幾年就會有極具顛覆性的技術新突破出現。而在當時各種條件都較為落后的中國,緊跟通信科技的演變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當后人循著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軌跡回望時,便會赫然發現張煦那從未真正遠離前沿的身影。
上世紀50年代,張煦編著出版《長途電話工程》、《無線電工程》、《多路載波電話》等教材和科技參考書,促進新中國建立后的載波通信技術發展。為響應當時“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號召,他還前往上海通信設備廠講解載波機與長途電話設計原理,直接服務于生產一線。
而在上世紀 60年代初半導體技術日漸成熟、產品已達實用化階段時,受命調往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任教的張煦率先開設“晶體管電路”課程,他所編著出版的《晶體管電路分析》與《載波機中晶體管電路計算原理》,成為我國在該領域填補空白的首批教材,從而加快了我國通信載波機從電子管式向晶體管式過渡的進程。
隨后,數字通信技術在上世紀70年代鋒芒初露,大有替代傳統模擬通信之趨勢。審時度勢的張煦轉而講授數據傳輸,并翻譯出版了《數據通信原理》、《數據傳輸》、《通信傳輸系統》等著作。
年過花甲,張煦也從未停止對國外科技發展最新趨勢的關注和引介。上世紀80年代,光纖通信在發達國家迅速興起,張煦希望這一新技術能夠盡早“為我所用”,他為研究生專門開設光纖通信原理課程,并很快編撰出版相關專著。
1988年,張煦領銜中科院技術科學部“通信合理結構”課題組,提出了“按照商品經濟規律改革我國通信管理體制”的專題研究報告并上報國務院,由此引發了中國電信領域的新一輪快速發展。
在從事通信科技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幾十年里,無論是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還是教材更新,載波通信設備的換代還是模擬通信向數字通信的過渡,無論是微波通信與光通信的融合還是電通信走向光通信成網,處處都能看到張煦用心走過的足跡,他始終引領著我國通信事業前行的腳步。
張煦早年的學生評價說,張煦對新中國自行培養第一、第二代通信工作者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之無愧的“元勛”
與他在學術上永遠緊跟時代“潮流”不同,張煦對于生活的要求卻至為“古樸”,一雙老式的中國布鞋、一身半舊的中山裝,是他幾十年不變的“行頭”。
生活中克勤克儉的張煦,對自己掛念的萬千學子則是關懷備至。上世紀90年代起,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貼和部分稿費收入,在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設立“張煦獎學金”,資助那些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有意思的是,他在獎學金設立之初曾規定,獲得獎學金的同學不許在本科階段談戀愛,這一時成為校園中流傳的趣談。
到了晚年,張煦也會時常回首往昔,他稱之為“憶舊”,并且認為老年憶舊大有好處:對學術工作的進取和道德修養的提高,都會起到強烈的鼓舞作用。
在張煦的“憶舊”中,一些塵封往事被喚醒。他想起了自己青年時代印象最深的一位好友,他們同于1934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同一個研究院工作,又同于 1936年赴美前往不同大學深造,1940年同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后,“這位同學留美研究,我回國工作,兩人分別了,遠隔重洋,失去聯系”。
多年后的一天,張煦從報紙上得知,“這位好友”居然一躍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獲得了諸多崇高榮譽。分別40年后好友前來訪華,他們才有機會再次互通電話。
張煦筆下的“這位好友”,就是著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1996年底,張煦給遠在美國的吳健雄夫婦寄去新年賀卡,并附上一篇題為《勤能補拙,跑完萬里長途》的文章。
他在那篇文章里寫道:“在科學道路的萬米賽跑中,我和這位老同學從同一起點出發,但老同學跑得飛快,首先到達終點,取得冠軍,并打破世界紀錄。而我呢,遠遠落在后面,得不到什么獎牌,但受到跑在前面的老同學影響,鼓足勇氣,竭盡全力堅持到底,決心跑完萬米全程。這叫做運動員風格(Sportsmanship)。”
在“科學賽道”上半個多世紀地奮力奔跑,張煦先后培養出近千名高級科研和教育人才,翻譯、著述近900萬字。
1997年7月7日,香港《文匯報》曾整版刊登張煦的科研事跡和照片,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高錕曾評價說,張煦對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不遺余力,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通信界元勛”。
2024年6月3日,2027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27)亞太區第一次籌備會議(APG27-1)在上海召開,來自亞太電信組織(APT)24個成員國、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的324名代表參......
2024年6月3日,2027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27)亞太區第一次籌備會議(APG27-1)在上海召開,來自亞太電信組織(APT)24個成員國、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產業界的324名代表參......
公開征集對《3GHz以上無線電測向系統測向精度校準規范》等7項申請立項的行業計量技術規范項目的意見根據計量工作的總體安排,現將2024年申請立項的《3GHz以上無線電測向系統測向精度校準規范》等7項行......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清華大學頒發了智慧天網一號01星無線電頻率使用許可和空間無線電臺執照,支持清華大學開展中軌泛同步軌道寬帶通信衛星技術驗證。智慧天網一號01星是我國首顆中軌道寬帶通信試驗衛星,其使......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無線電管理局(國家無線電辦公室)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無線電管理機構依法履行無線電監管職能,著力提升無線電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力打擊非法使用無線電頻率、設置使用無線電......
根據《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中國通信學會對提名2023年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成果組織進行形式審查、初評會評、終評會評及各環節公示、意見征詢,經中國通信學會秘書處審核、常務理事會批準,決定......
科技感滿滿的假肢不是裝飾,而是能握拳、抓取,甚至持筆寫字、握拍打球;僅靠“意念”就能驅動機械臂拿取東西,甚至操作電腦輸入信息;穿戴式的設備記錄腦電波的波動,將大腦的運轉情況以數值形式反饋……眾多科幻電......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安光所大氣光學參數建模研究團隊近日建立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預測模型,并首次實現了全球大氣相干長度時空分布預測及可視化表征,豐富和提升了全球大氣光學湍流時空分布特征的認識。據悉,......
當地時間8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網站上宣布,其與位于地球約200億公里的“旅行者2號”終于恢復了通信。此前,由于地面控制人員發出錯誤指令,“旅行者2號”指向地球天線的方向偏離原本位置......
2023年7月23日10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銀河航天靈犀03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由銀河航天公司自主研制,衛星配置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