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發現與肥胖有關的一個基因,若抑制該基因表達,即使攝入高脂肪食物,也不容易變胖。
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名為“ARIA”的基因具有妨礙脂肪燃燒的功能。在實驗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ARIA”基因表達被抑制的實驗鼠不容易變胖,即使它們與正常實驗鼠一起連續14周食用高脂肪食物,其皮下和內臟脂肪的量也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在喂食普通食物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兩組實驗鼠的體重沒有出現差別,但是“ARIA”基因表達受抑制的實驗鼠的血糖值上升受到遏制,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它們不容易患糖尿病。
研究負責人池田宏二說,如果能研發出抑制這種基因作用的新藥,就有可能找到治療肥胖的新療法。
此前也曾有研究發現,某種基因缺陷也會導致肥胖,即使攝入少量食物也容易肥胖,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喝涼水都長肉”。針對不同體質的人群,未來有望進行有針對性的基因介入療法。
想減肥?可攝入適當細菌!
眾所周知,肥胖癥會導致血栓、心衰、癌癥以及其他一些并發癥,會加速人的衰老和死亡。但目前已知的唯一可以應對此類病癥的方法只有節食,但這種方法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因此并未受到大眾的廣泛接受。近日,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很可能在未來替代傳統方法的新型減肥途徑:攝入適當的細菌。這種方法看起來可能有點惡心,但相比之下更令人擔憂的是因肥胖引起某些病癥而失去生命。
實驗被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實驗中,科學家使用了老鼠的腸子和人類體內的細菌作為實驗對象。具體來說,本次試驗提取了一對極其相似但體型迥異的雙胞胎體內的細菌,并清理了試驗用老鼠腸道內的細菌。實驗發現,當將雙胞胎中較胖者體內的細菌植入時,老鼠會隨之變胖;相反,放入較瘦者的,則老鼠就會變瘦。
這些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哥本哈根大學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認為他們發表的研究成果對益生菌療法治療肥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許有人在西方電影中看到過類似的技術,但本次實驗十分系統,并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將這些技術概念變為現實的生物醫學研究。
在以前對于基因組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曾發現,一個人的肥胖受到多種微生物及基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大腸的影響。事實上,水果和蔬菜對于肥胖的積極影響很可能由于這種高纖維食品刺激了腸道細菌的多樣性。
本次由來自華盛頓的科學家領導的實驗直接揭示出了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影響人的身材,至少對于老鼠來說如此。此次精心設計的實驗同樣有助于辨別出究竟是哪種微生物可以產生這種效果。比如,桿菌類、革蘭陰性桿菌,對于應對小鼠體內的脂肪堆積十分有效。
報告中寫道,在實驗的初期,接受較胖者體內細菌的小鼠與其同伴相比積累的脂肪更多,而這與它們吃的食物無關。人們不禁要問,究竟哪種因素才是影響肥胖的關鍵。
以下的實驗由本次工作的協調員,華盛頓大學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戈登方負責。他將兩類小白鼠養在一起,并認為這是一場“微生物間的戰斗”,因為他們會交換體內的細菌。他說:“老鼠間交換微生物十分的簡單,像許多其他動物一樣,它們有吃同伴糞便的習慣。”僅十天之后,肥胖的老鼠就表現出與其同伴相似的性狀,不僅重量減輕,其他曾達到警戒區域的身體指標均開始正常化。此結果令人振奮。
然而,這也并不完全是個好消息。在實驗中,老鼠們的食譜和人類飲食并不相同,人類平時攝入較多的脂肪,并且含量不完全固定,因此這減肥一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戈登表示:“現在我們有一個計劃,以確定飲食、體重和腸道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想想我們不夠健康的飲食習慣,我們的確應該讓細菌做些必要的事情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越忙越胖”是“亞健康” 減壓可緩解“過勞肥”
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工作越繁忙的人越容易變胖,這種現象在現代人群中越發普遍,被醫生稱為“過勞肥”。專家說,“過勞肥”屬于亞健康的一種狀態,三餐不定時,運動量不足,每天長時間坐著工作,積累太多脂肪在腹部所致。同時巨大的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過勞肥”影響的不僅是外表,還會損害健康,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在外企上班的陳馨芬女士,大學畢業工作已有幾年,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周末經常還要加班。令她不解的是,工作這樣忙,可人非但沒累瘦,反而越忙越胖。日前,小陳到醫院做了個全身檢查,并沒發現什么毛病,但醫生對她的診斷是“過勞肥”,這可著實讓她納悶了好久——都說人會累瘦,怎么還能“越忙越胖”呢?
“許多人都會發現參加工作以后體重增加,特別是長時間坐著工作、缺乏運動的‘上班族’。”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陳玉輝副主任醫師介紹說,由于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凌晨才睡覺,工作越繁忙的人越容易變胖,這種現象在現代人群中越發普遍,被醫生稱為“過勞肥”。
陳玉輝說,“過勞肥”并非專業的醫學名詞,也沒有得到權威認可和專項研究,而是屬于亞健康的一種狀態。目前主流認為,“過勞肥”群體可能是飲食不健康,三餐不定時,運動量不足,每天長時間坐著工作,積累太多脂肪在腹部所致。同時巨大的精神壓力會導致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再加上熬夜、睡眠不足導致饑餓激素增多引起食量增大。專家說,“過勞肥”影響的不僅是外表,還會損害健康,因為長胖后會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過勞肥”的自測是有指標可依的。陳玉輝說,“過勞肥”可以參考體重指數和腰臀比。一般來說,BMI正常值在18.5-24之間,大于28就是超重了;腰臀比(WHR)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可診斷為肥胖。如果兩大指數超標了,表示“過勞肥”可能影響健康了,建議到醫院做檢查。
專家提到的自測方法為:1、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2、腰臀比WHR=腰圍(cm)÷臀圍(cm)。
運動是“過勞肥”最好的解藥。陳玉輝提醒上班族,坐在電腦前時間太久了,就出去轉轉;每天再忙,也要安排上半小時的運動。跑步是不錯的選擇之一,能夠緩解壓力,增加氧氣和營養物的供給量,增強體能,而且能夠消耗卡路里,讓你減輕體重,避免肥胖。如果跑步太悶,也可以和朋友去逛街,長時間的走路還能夠加快身體新陳代謝,享受逛街樂趣的同時還能收獲脂肪燃燒的快感。
減輕心理壓力是健康的前提,可有效緩解“過勞肥”。例如練習瑜伽可以讓心情平和,情緒穩定。或者和朋友去K歌,通過唱歌,能夠大聲地宣泄自己的不滿與壓力,讓壓力煙消云散。而且唱歌能夠訓練腹部肌肉,讓松弛贅肉變緊致,減輕“過勞肥”的同時又可以愉悅心情。當工作壓力太大時,還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和維生素C。可以選擇的食物有:全麥面包、菠菜、瘦肉、橙子、獼猴桃、草莓等。如有焦慮、憂郁癥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維護神經系統穩定,促成體內各種代謝作用,并調節內分泌。
此外,還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多選擇低糖、低脂、高纖、優質蛋白的飲食,三餐均衡、八分飽,“量出為入”,有多大的體力消耗,再吃多少東西。專家提醒“上班族”,工作再忙也要想辦法吃飯,可以將燕麥片、五谷粉、奶粉等即食產品放在辦公室備用,每天適量飲水,少吃零食和夜宵,多吃含有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等。科學安排作息,盡量少熬夜,睡眠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在睡眠狀態下,人體全身放松,能夠更好地釋放壓力。
陳玉輝副主任醫師強調說,肥胖也未必是過勞導致的,導致肥胖有可能是生活方式變化,也有可能是疾病原因,如腎上腺腫瘤,譬如一兩個月之內猛增10斤,很可能是腎上腺增生、腫瘤等疾病導致的,要及時排查疾病因素,不能一概而論。另外,同樣的節奏快、壓力大,有些人過勞反而瘦了,這與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官網報道,該校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細菌生產纖維素的新方法。這種方法遵循自然選擇的進化機制,使科學家能快速培育出數以萬計的細菌變種,從中選出能......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微波爐里不是一個純凈、原始的地方。”這一最新發表的研究,有悖人們的常識。人們通常認為,微波爐里強大輻射足以殺死任何潛藏的細菌。8月8日,西班牙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與俄羅斯“矢量”病毒學與生物技術國家科學中心合作,開發出借助細菌清理油井的新技術。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技術轉讓和商業化中心副主任安德烈·薩夫琴科解釋說,該方法利用微生物學原理清除......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記者劉霞)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
·“過去40年,中國的肥胖患病率增加了近10倍。所有慢性病的源頭都是肥胖,如果把肥胖控制住,下游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預防、治療。”·“改善生活方式一般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代謝手術一般可以減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個對胰腺腫瘤生長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USP15和SCAF1。研究發現,擁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人,其腫瘤更有可能快速生長,但這些腫瘤也更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最新......
生豬生產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豬養殖和豬肉產品消費國,但還不是養豬強國,特別是生豬遺傳育種工作落后于歐美國家,急需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上加大投入,實現“彎道超車”。今天......
生活中,有些人似乎天生易胖體質,“一吃就長肉”“喝涼水都發胖”,許多人為此苦不堪言。這背后是怎么回事?可能是“致胖菌”在作祟。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聯合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