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發現與肥胖有關的一個基因,若抑制該基因表達,即使攝入高脂肪食物,也不容易變胖。 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名為“ARIA”的基因具有妨礙脂肪燃燒的功能。在實驗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ARIA”基因表達被抑制的實驗鼠不容易變胖,即使它們與正常實驗鼠一起連續14周食用高脂肪食物,其皮下和內臟脂肪的量也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在喂食普通食物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兩組實驗鼠的體重沒有出現差別,但是“ARIA”基因表達受抑制的實驗鼠的血糖值上升受到遏制,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它們不容易患糖尿病。 研究負責人池田宏二說,如果能研發出抑制這種基因作用的新藥,就有可能找到治療肥胖的新療法。 此前也曾有研究發現,某種基因缺陷也會導致肥胖,即使攝入少量食物也容易肥胖,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喝涼水都長肉”。針對不同體質的人群,未來有望進......閱讀全文
現代女性以瘦為美。最佳減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動得多,但是這對于群體水平肥胖來說好似過于簡單,科學家們認為減肥的有效策略需要將神經科學,遺傳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多方面入手。 日前,《自然-展望》(Nature Outlook)以“Obesity”為題,介紹了包括肥胖與遺傳、肥胖與微生物組、肥胖
盛夏里來杯涼爽的飲料或者冰激凌,是件讓人愜意的事情。想吃甜食又怕胖,那就加點甜度高、熱量低的人工甜味劑吧。這聽上去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科學家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群的構成,從而導致肥胖。 很多人都對人工甜味劑偏愛有加,尤其是既想吃蛋糕又不想在身上長滿贅肉的人們。人工甜味劑主要有阿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世界就是這么不公平,有些人喝涼水都發胖,有些人怎么吃也胖不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個體的肥胖傾向是由基因決定的。然而Cell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調控也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Max Planck研究所的J. Andrew Pospisilik領導團隊對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小鼠和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網站不久前的一篇報道中指出,我們的腰圍和胖瘦由腸道內的細菌、飲食和遺傳因素綜合決定。 傳統觀念認為,一卡路里就是一卡路里,對任何人都一樣。如果吃得太飽、消耗太少,人就會變胖而且容易生病。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覺得,這些觀念似乎有點過于簡單。人們制造一卡路里
研究顯示,用母乳喂養的嬰兒發展更為健康,包括增強免疫力、提升智力、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減少兒童期肥胖等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母乳喂養的益處,對此付諸于實踐的建議也在持續增加。近日,赫爾辛基大學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可以保護嬰兒免受腸道中耐藥細菌的侵害,再次論證母乳喂養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和機體糖尿病的發生存在一定關聯,而且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許有望幫助治療糖尿病,那么這真的能夠治療糖尿病嘛?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分享給各位!與大家一起學習! 【1】PNAS:突破!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有望治療1型糖尿病 DOI:10.1073/
“人要是發胖,哪怕喝涼水都會長肉。”不少減肥的人士會有這種感慨。究竟什么導致肥胖?近來上海交大教授發表的一篇學術成果顯示,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細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這一成果是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實驗證明的,并發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人要是發胖,哪怕喝涼水都會長肉。”不少減肥的人士會有這種感慨。究竟什么導致肥胖?近來上海交大教授發表的一篇學術成果顯示,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細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 這一成果是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領導的實驗室實驗證明的,并發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的趙立平教授在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有可能導致肥胖的細菌,這項研究表明利用飲食改變人類中的微生物有可能能夠對抗這一疾病。相關論文發表于Nature出版集團(NPG)與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ISME)聯合創辦的新刊物《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無論是農業育種,還是出生缺陷檢測,或是其他常見疾病預防,基因檢測技術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這說明食物很重要,基因測序也進入到了這一領域。此前我跟袁隆平合作進行水稻基因組計劃時,因為這和國家計劃、全球計劃有部分沖突,不符合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的主流,也不符合國家戰略,差點
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內的所有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在過去的幾年中,對于腸道菌群的研究,已經開始解開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它如何共生地影響我們器官的功能。特別是,微生物也對熱量吸收的方式和脂肪細胞的發育產生影響。通過研究沒有菌群的小鼠,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能夠解釋“微生物的
夏天來了,對于女士們來說,這意味著減肥的腳步也近了,今日(4月17日)Nature雜志以“Obesity”為題,介紹了肥胖相關的多方面研究成果,以及健康意義,包括肥胖與遺傳,肥胖與微生物組,肥胖與神經科學等等。 最佳減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動得多,但是這對于群體水平肥胖來說好似過于簡單,科學
我們腸道內的細菌估計超過100萬億。肥胖和非肥胖人群腸道細菌分布趨向不同,并且直接關聯宿主健康。由于細菌可能影響宿主能量消耗和脂肪堆積,因此與一些疾病密切相關,如2型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如自閉癥)和腸道疾病(如結腸癌)等。 近年來,腸道細菌的研究備受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學家們希望能
霍亂毒素可協助基因替換 據Sandrine Borgeaud和同事所作的一項研究披露,霍亂用來將毒素注入到鄰近競爭細胞內的系統受到了可促使該細菌攝取并整合新的DNA到其基因組內的基因的共同調節。細菌常常會從其他細胞那里攝取DNA,并將其納入它們自己的基因組中以幫助其演化。這個過程被稱為水平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團隊以中國漢族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中國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現一個能抑制肥胖的腸道微生物-多形擬桿菌。 近日,國際頂尖期刊NatMed(IF=29.886)刊發了來自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的文章:Gutmicrobiomeandseru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7年前,當人類基因組被科學家破譯的時候,人們聽到的最振奮人心的好處就是,今后可以很方便地檢測自己體內是否含有致病基因。然而7年過去了,人們卻并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任何突破性進展。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基因破譯成本太高,科學家聯合破譯第一個人類基因組的所有花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人基因組;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后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元基因組”,相當于人的第二個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兩個基因組相互協調、和諧一致,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肥胖是難以通過藥物治療的,特別是減肥藥物的嚴重副作用使許多藥物都無法普及。實在沒轍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外科手術。但是如果現在告訴你,我們能夠培養一種無害的轉基因細菌,并且用它們取代減肥藥會怎樣? 有一群研究人員認為依靠轉基因細菌進行減肥是可行的,他們最近成功在老鼠身上測試了一種轉基因大腸桿菌。減
導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高脂飲食的攝入是導致全世界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環境與宿主自身因素結合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例及多樣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作為重要的串聯因素調節
成癮 科羅拉多大學健康和成癮中心:神經科學、基因和環境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對酒精和大麻成癮是如何發展的。他們正通過表觀基因組來尋找答案。表觀基因組位于基因組之上,是DNA周圍的化合物網絡,它們修飾基因組,卻不改變DNA序列。通過靶向的甲基化測序,研究人員正在確定與藥物濫用者的大腦掃描圖像相關的表
雖然每個人在遺傳上近乎相同,但每個人同時又攜帶著大量微生物基因,這些基因來自細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統稱為“人類微生物群系”。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5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也許在2218年,某位學者在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時候會很好奇,為什么突然之間,科學家們對人類糞便——更準確地說,是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