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年初的反彈夭折之后,大部分投資者都對從6124點跌落至1849點的中國股市喪失了信心。在一片“跌跌”不休的凄風苦雨之中,只有兩個行業板塊仍然被基金和機構投資者普遍看多:醫藥生物和傳媒娛樂。對此一位投資人在私下聚會中開玩笑道,“茍延殘喘”與“醉生夢死”將是今后投資的兩大主題。
實際上,醫藥生物板塊從2012年年中就已經顯示出遠遠強于大市的走勢,在A股大市低迷的情況下,醫藥生物板塊在2013年年初開始已經走出超出大市45%的漲幅,這顯示出投資者對于這個行業的樂觀預期和強烈信心。
“2012年,醫藥工業的整體規模為16000億,相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519322億元,16000億元的醫藥工業產值,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左右。這意味著它增長潛力非常大。”一位知名證券公司的醫藥行業分析師李君說。
醫藥工業包括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中藥(含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生物生化制品、醫療器械(含儀器設備及器械、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藥裝備等,是醫療領域的三個板塊之一。另外兩個板塊是醫藥商業,包括藥店、醫藥公司等流通渠道;醫療服務業,包括研發、民營醫院。
“醫藥工業里的部分領域,比如生物藥、中成藥的某些獨家品種,達到爆發性增長。”李君估計,過去幾年,醫療行業新涌入的資金至少有50億,未來5年還將涌入百億量級的資金。
“整個醫藥工業的年增長率在20%至30%左右,生物藥的增長速度達到30%。一些公司,比如某家做生長激素的生物制藥公司,甚至還能達到40%以上。”李君說,生物藥價格高昂(例如針對癌癥治療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就是生物藥),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比如一種國內生產的針對肺癌晚期一種靶向藥凱美納,一盒 21片,大概在2980元,另一種國外知名制藥公司的治療肺癌晚期的藥物吉非替尼片,10片一盒的,市場價約5300元。”
隱蔽的“癌癥產業”
盡管很多行業分析師都不愿意使用“癌癥產業”這個詞,但他們也都承認,跟發現、診斷和治療癌癥的相關藥物和醫療器械已經成為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鏈,其高速成長的背后的邏輯是:在未來,越來越多人將患上癌癥,越來越多人將在治療癌癥上花費巨大。
支持這個產業鏈和產業規模的關鍵基礎是癌癥發病率的逐年上升。
《2012 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全國每6分鐘就有1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癥患者,每7到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癥。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350 萬,因癌癥死亡約250萬。預計到2020年,癌癥死亡總數將達300萬左右,患病總數將達660萬。中國的人口雖然只占到全球的1/5,但是癌癥病人占世界的一半。《2012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還顯示,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食管癌。
IMS艾美仕公司醫藥經濟研究中心的咨詢總監史思民透露,根據IMS的數據,2012年整個大醫院渠道市場藥品銷量為4500億左右。
診斷、治療癌癥的相關產業快速增長的原因還在于中國所處的經濟和醫療發展水平。“整個中國市場近5年的增長率,我們預測會在15%左右。”他曾對歐美發達國家2000年-2007年間GDP的成長與醫藥增長的關系做過研究,“歐美國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醫藥的增長會高于收入增長”。
盡管國內的藥品消費領域,會受到一些政策制約,“比如要求藥品降價、降低溢價等”,但”由于整個人群支付能力的提高、醫保覆蓋面積的增加,看病的頻率也會增加。也就是說,一方面就診的人數會增長,雖然另一方面,國家對藥品的控制也會增長,會限制藥品市場的成長。但總的來說,它會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未來5到10年,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這幾種疾病的患者可能增長10%-15%。相應地,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增長也較快。”史思民解釋說,這些疾病多發是受社會老齡化,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影響。
“跟癌癥治療相關的藥品,未來會有15%-20%的增長率,會高于醫藥行業的平均增長率。”史思民解釋說,“目前治療癌癥的藥物,價格都比較高。”在他的觀察中,他認為“癌癥很重要的一點,是癌癥藥物比較貴。隨著國家經濟水平增加,病人對藥品的承受能力也會增加”。這些導致這個行業未滿足的需求比較高,同時, “隨著癌癥早期診斷的普及,接受治療的病人也會顯著增加。此外,藥品效果越來越好,增加了病人存活的時間,使用的藥品也會增加”。
對于癌癥藥物的發展前景,東興證券分析師楊帥也持同樣看法。楊帥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取得碩士學位,目前已經從事醫藥行業研究3年。
她在2013年6月14日發布的一份專門針對腫瘤系統用藥的報告里稱:“2012年我國腫瘤藥品市場規模大約為775億元,近5年以來腫瘤類治療藥品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長速度水平。2006-2011年的復合增長率達32%,從樣本醫院各品類結構比重的情況來看,腫瘤相關藥品的占比已經由 1999年的10.85%上升至2011 年的18.59%。為占比結構上升最快的一個細分類別藥品。未來預計隨著腫瘤發病率和總患病人數的進一步提高以及腫瘤醫保報銷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整個腫瘤藥品市場的總規模和份額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2014年及2016 年我國腫瘤藥品市場總規模將突破1175 億元及1760 億元”。
李君認為,盡管整體來看,醫藥行業會呈一個穩定上升趨勢,但不同類型的藥品前景差異很大。“中藥制劑在過去幾年有30%增長速度,未來10年內,至少仍會有25%的增長速度,而傳統的中成藥也將有15%的增長速度。”
生物藥也是他看好的一個領域。“未來10年,生物藥的增長速度將會達到20%左右。”他分析說,“相比化學藥,無論藥效還是副作用來說,生物藥的確優于化學藥。因此,整個醫藥行業都存在生物藥替代化學藥品的趨勢。而且,國內的生物藥才剛起步,不菲的前期投入也將許多競爭者擋在門外,因而這一領域的藥物競爭不太激烈。”相比化學藥,如抗生素,經過10、20年的發展,競爭已經比較激烈。“未來10年內,化學藥的增長速度可能只能達到10%。”
在我國,相比美國一些知名大型藥企每年2%至3%的增長速度,連增長速度最慢的化學藥都處于一個飛速增長的階段。李君分析,“其原因在于中國醫藥(600056,股吧)行業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美國的生物藥也經歷過20%至30%的高速增長期,但那是在上個世紀”。
資本對國內醫療器械前景的看好,同樣是基于這一邏輯。
中興合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劉明宇引用一組歐盟醫療器械委員會、安信證券研究中心2009年的數據:在全球醫療器械市場,中國只占3%的市場份額,日本占11%,而美國和西歐甚至占到40%和33%。他認為,“中國醫療器械各個子行業未來應該有大于15%的年均增長”。
癌癥診療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還依托中國獨特的醫療體制。
中國的藥品市場擁有巨大的成長空間。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據為519322億元。同年,國內大醫院渠道市場藥品銷量僅為4500億左右,占到GDP的0.87%。
“國家限制醫院的藥占比,就是說限制藥品收入占整個醫院收入的比重。醫生為了平衡利益,會多用一些診斷試劑,包括醫療器械。”李君這樣分析新政策將對醫院帶來的改變。
對是否使用某種藥品或器械,醫院有生殺大權。“醫院是產業鏈里話語權最強勢的一環。”李君說,“我最長期看好的還是生物藥和醫院。一些有特色的專科醫院,比如眼科、產科、生殖、腫瘤、整形等,穩定發展以后,凈利率都在20-30%。”他進一步從政策層面分析,“國家規劃是到2015年,民營醫院占所有醫院的 20%,但現在還只有10%的占比。”
李君他們對醫療產業發展的看法是行業的普遍觀點。
清科研究中心發布《2012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趨勢展望》顯示:2012年投資規模最大的是醫藥,占到58.23%的份額;排名第二是醫療設備,占到13.92%;排名第三的是醫療服務,占比6.96%。
新技術與新機會?
雖然業內很多人都看好醫藥工業市場,但秉鴻資本高級投資經理肖瑋并無意投資抗癌新藥的研發。“投入太大,開發一種新藥,一般要10年以上。做這類新藥研發的主要是華潤、國藥等大型企業。”劉明宇也證實,“一般來說,腫瘤治療的研發只有頂級大公司才做,無論是藥品,還是創療。”劉明宇主要關注的是診斷類設備, “它們周期比較短,風險比較小。”
相比醫藥工業,肖瑋更看好醫療服務業,比如基因測序。
“利用基因檢測技術,進行腫瘤篩查、個性化用藥、腫瘤風險評估,在國外很受歡迎。美國一家名為Myriad的基因檢測公司的乳腺癌篩查項目,一年就有一兩億美元的收入。”邁基諾基因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伍建博士說。
他開始在國內推廣他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時發明的多基因捕獲測序技術。
“捕獲測序是針對已經懷疑的病或一大類的病進行檢測,”他解釋,“一臺500萬元的機器,如果做全基因測序,兩個星期可以做兩個樣本,一年最多做50個樣本。捕獲測序能達到全基因測序80%至90%的樣本,一個星期可以做600個樣本,一年可以做3萬個樣本,大大提高了通量。同時達到的效果和對臨床疾病問題的解決和全基因測序相當。”
去年,邁基諾開始跟北京腫瘤醫院、301醫院等合作,檢測的遺傳疾病超過3000例,包括新生兒、腫瘤、眼科、耳聾、神經內科等疾病。“其中腫瘤患者的比例占到1/5。”伍建說。
邁基諾的潛在受眾是全國每年新增的350萬腫瘤患者和每年2000萬的新生兒。經過一年的運營,伍建發現,做基因檢測的新生兒人數比不上腫瘤患者。
“新生兒的發病率雖然比較高,但關注度比較低,可能只有父母會關注。對于健康的新生兒,父母也并沒有要做一套健康報告的迫切需求。而腫瘤是整個社會都在關注。”
他現在將公司的潛在受眾更多傾向于腫瘤患者。“我們目前正在推動兩個方面:一是針對正常人群進行腫瘤全基因掃描,并判斷出風險高低,進行預警;二是對已經患上腫瘤的患者,進行腫瘤基因的全面分析,指導用藥。”
談及這是否會增加患者的醫藥成本,伍建說,對于腫瘤患者10萬、20萬的靶向藥治療費用來說,“我們不到1萬元的花費,基本可以忽略”。
在去年的3000多次檢測中,“腫瘤患者的比例占到1/5,我預計,項目推動起來之后會達到1/2”。伍建說。
“基因檢測還存在一定爭議,基因只是說明有這種風險,并不能說明一定有這種病。”劉明宇說。但不可否認,伍建的潛在客戶正在不斷增加,“幾年前,中國統計的腫瘤患者,只有280萬人。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從280萬人增長到350萬人。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從現有數據來看,一年增加幾萬人是有可能的。”伍建說。
馬云曾經在今年的一次演講中說道:中國的醫藥費,中國的藥賣的越多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希望中國人藥買得少一點,中國人能更健康一點。愿望雖美好,但堅實而無情的數字表明,恐怕事實將會截然相反。投資者將其稱為巨大的商機,看起來也許有點冷酷,但卻是難以辯駁的事實。
1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布了《2023年5G工廠名錄》,遴選了300個已經建成的工廠,覆蓋24個國民經濟大類,建設投資總額達97.3億元。(《名錄》包含在附件中)梳理《名錄》發現,300家5G......
近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稱,由于個人原因,公司董事長周軍已辭去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所有公司職務,這一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周軍自2016年起擔任上海醫藥董事長,至今已有7年之久,他的突然辭職令人感到意外......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胡強強: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也是我委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系列發布會的第13場。首先,向大家通報近期出臺的......
11月15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癌癥中心黨委書記張勇表示,癌癥發病是否年輕化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癌癥發病的年齡分布差異較大。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如果單純從發病的平均年齡看,......
一、腫瘤發生要經歷三個階段才能成為癌癥:1、激發階段指腫瘤發生的第一階段,即不可逆地將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起始步驟,是細胞增殖分裂過程中,基因受致癌因素作用發生突變,而這種突變又經細胞分裂增殖被固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309.shtm......
日前,網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外科團隊六名學生集體患癌,引發廣泛關注。今天凌晨2時許,該院就“中山二院乳腺外科團隊疑受實驗環境和試劑影響致多人患癌”等信息發布通報。中山大......
與單一治療相比,PD-1阻斷和IL-2聯合治療可顯著提高抗腫瘤療效。聯合治療的協同作用的潛在機制仍然是謎。2023年11月6日,武漢大學舒紅兵及李姝共同通訊在CellResearch(IF=44)在線......
中信證券:情緒持續回暖,增配超跌成長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落地,《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行動方案》有望出臺,地方化債和地產防風險政策框架已逐步清晰,全球流動性環境明顯改善,市場情緒有所回暖,延續第二階段配置策略......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eBioMedicine上題為“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imagingformonitoringtheefficacyofnear-infr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