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9-27 10:01 原文鏈接: 自然保護區零增長多種重點保護動植物待保護

      南京專家經過5年多的調查,日前,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本底評估報告》。該項目負責人、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徐海根研究員表示,目前我國仍有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建議擴大自然保護區規模。

      你聽說過大頭鯉、鎮海疣螈嗎?作為中國特有物種,它們還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白眉長臂猿、倭巖羊盡管受到了較少保護,但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此外,植物類所面臨的生存狀況更為嚴峻。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蔣明康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國光葉蕨、寬葉水韭等36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未受到自然保護區保護,天星蕨、柔毛油杉等90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僅受到較少保護。

      實際上我國自2007年起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增長已基本呈停滯狀態,保護區總面積甚至出現減少趨勢。目前仍有19個省沒有任何保護區,20個省沒有對我國特有物種劃分保護區。

      中國特有物種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它們的消失是否會帶來一場“蝴蝶效應”?

      特有物種可緩沖傳染病傳播?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徐海根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物種的喪失,將會影響人類健康。

      科學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疾病感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有益細菌到稀有哺乳動物生物的多樣性的喪失,將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徐海根說,“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均衡的飲食。在不同的時期,約有7000種植物和幾百種動物被人類當作食物。物種的喪失將使食物的多樣性減少,使人類僅僅依賴個別幾種主要的食物,從而打破人們均衡的飲食結構。”此外,隨著森林、田野中物種的喪失可能導致某些病原體的增加,而這些病原體是有機體感染疾病的元兇。

      據了解,一些最有可能滅絕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實際上是傳染病傳播的“緩沖區”。這也就說明為什么在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情況下,有些物種卻得以生存下來。它們在人類受到感染之前,代人類承擔了許多疾病的侵襲。而一些幸存的“堅強”物種同時也是最“擅長”擴大病原體的生物。

      有觀點認為,人類可以用飛速發展的藥物治療來應對這種情況發生。不過,有專家指出,如果物種持續以當前的速度遞減,制藥業將會發現他們無法趕超新疾病擴張的速度。保護自然棲息地,才是阻止這種惡性影響的最好方式。

      特有物種喪失將危及食品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農作物的起源中心,全國有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數千種。但由于缺少保護規劃和法律法規支持,產量低、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差,受現代農業技術的沖擊,制度缺失……我國已喪失的重要農業物種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而且還有大量的農業物種正處于瀕危狀態。

      徐海根指出,物種的喪失將危及食品安全。“傳粉昆蟲的喪失,會導致依賴昆蟲授粉的作物產量的下降,導致農業生產系統穩定性的下降。”

      “袁隆平教授從野生稻中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創造了中國雜交水稻的奇跡,在解決十幾億中國人吃飯問題上發揮了突出作用。而如果野生稻的物種消失,十幾億中國人的食物安全就可能無法解決。”徐海根說。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提供的基因資源,我們便無法借助雜交水稻來解決由日益增長的人口所帶來的糧食壓力。

      “雖然借助單一的高產品種,水稻提高了產量,但人工培植的水稻在生存優勢上還是無法和野生水稻相比的。”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吳建國稱,大規模種植的單一品種莊稼對病蟲害、干旱、溫度變化的適應力也下降了。假如這樣的狀態繼續下去,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只有一種競爭力最強的大米存活下來,成為人們唯一的糧食。

      特有物種喪失不可逆轉?

      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最新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表明,中國涉及絕滅等級的植物有52種;受威脅植物有3767種,約占評估植物總數的10.9%;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達10102種,占評估植物總數的29.3%。

      “嚴峻的物種生存環境將減少當地居民的發展機會。”徐海根說,“比如紅樹林的喪失,將導致漁業資源的減少,祖祖輩輩生活于此的漁民將失去生活的來源。”

      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是海洋生物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食物鏈轉換,它可以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能吸引大量魚、蝦、蟹、貝等生物來此覓食棲息,繁衍后代。此外紅樹林區還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生產繁殖的場所。在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還有159種變種的藻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海岸守護神,仍然沒有擺脫被人類破壞的命運。

      “不僅如此,物種的喪失還將導致原本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喪失大量游客,當地居民會失去發展旅游活動的機會。在一些情況下,物種的喪失是不可逆轉的,這種情況將會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失去發展的機會。”徐海根表示。

    相關文章

    貴州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山高林密、云霧繚繞,方圓775平方公里的貴州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地區域,是瀕危物種黔金絲猴的棲息地。今年以來,梵凈山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江口縣,補栽補育供黔金絲猴棲息和食用的植物,......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會見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

    6月29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京會見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雙方圍繞推動落實“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環境目標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黃潤......

    長江禁捕,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市場監管總局“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成果展于6月27日在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啟動。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甘霖出席活動。本次成果展旨在系統總結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三年開展情況,......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技合作對話會議成功召開

    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克羅地亞等中東歐國家科技創新務實合作,做實做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領域創新主體交流平臺,6月15日,首屆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科技合作對話會議在成都成功召開。作為“中國—......

    從農場到餐桌每個階段都有更多的微塑料進入你的食物中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微型和納米塑料以及塑料添加劑廣泛存在于我們的食品供應中。雖然我們了解它們是如何到達那里的,但我們對它們對人類健康、食品安全和安全的影響了解不多。平均每人每年丟棄約77磅......

    全球生態恢復對植物遺傳多樣性的影響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傳多樣性對植物個體適合度和種群應對環境變化至關重要。然而,人為活動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生境喪失已經導致全球許多野生植物面臨遺傳多樣性喪失。生態恢復作為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

    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形成

    15日發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顯示,北京野生動物種類達608種,其中鳥類515種。目前,北京已形成以自然保護地、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示范庫為主體,各類公園、綠地、林地、濕地等棲......

    科學休耕可使種植園生物多樣性大增

    根據《自然·可持續性》6日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在種植園里留出原生林地塊,能極大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能降低與這類土地利用相關的負面環境影響。這些發現基于婆羅洲的油棕種植園,研究表明在原始土地保留約15%......

    種子庫,守護全球生物多樣性

    種質資源關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等相繼實施、生物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等,世界各國更加認識到種質資源的重要性,紛紛加強收集和保護工作。去年......

    代表建議:啟動四川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

    孫庚表示,四川是我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地最富集的省份,特有植物和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數量約占全國數量的近一半。但是,由于地域廣闊、生境多樣,人類活動劇烈,氣候變化顯著,四川省生物多樣......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