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0-11 10:19 原文鏈接: 上海空氣質量進入“預報”時代

      今年9月25日,記者在上海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上看到,當日下午4時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為54,空氣質量為良。預計9月26日夜間,AQI為 25~45,優;27日上午,AQI為30~50,優;27日下午,AQI為40~60,優到良,首要污染物為臭氧。市民張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新發布的空氣質量預報像看天氣預報一樣,能夠讓我們提前了解未來24小時空氣質量狀況,對可能出現的空氣污染情況做好準備,尤其是對易感人群,更是方便不少。”

      依據預計濃度值計算AQI

      將AQI預報分3級,適應市民生活作息

      9月1日17時,上海市環保局官網首次掛出了未來24小時的上海空氣質量預報。預報顯示,上海當天夜間(1日20時至2日早晨6時)空氣質量預計為優,空氣質量指數AQI預計在20~40;2日早晨6時至中午12時,空氣質量預計為優到良,AQI預計在45~65,首要污染物為PM10;2日中午12時至 20時,空氣質量預計為優到良,AQI預計在40~60,首要污染物為臭氧。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預報員告訴記者,9月1日預報的次日上午和下午的首要空氣污染物是綜合參考環境監測歷史數據、氣象因素等情況做出的預判。

      上海市環境監測部門首先估算出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各項污染物的預計濃度值,以此分別計算出預計空氣質量分指數,并從各項污染物的預計空氣質量分指數中選擇最大值確定為預計的AQI,當預計的AQI大于50時,將把預計空氣質量分指數最大的污染物確定為預計的首要污染物。

      此外,預報的首要污染物還要考慮氣象因素。比如次日上午上海市天氣預報將會有4~5級北到東北風,可能會將此前周邊地區上空的可吸入顆粒物帶入上海市,因此PM10預計會成為次日上午的首要污染物。而隨著下午氣溫升高,日照強度增強,對溫度、日照敏感的臭氧濃度便逐漸升高,因此臭氧預計將成為次日下午的首要污染物。

      而根據次日空氣質量顯示,1日晚間20時至次日早上6時的實時AQI在49~60之間,與此前預報的數據有所出入。

      “形象地講,這是因為‘衡量’AQI所用的‘標尺’不一樣。”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解釋說,每天每小時發布的實時AQI是基于24小時相關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計算出來的,而目前預報的AQI則分為當日夜間、次日上午和次日下午3個時間段,相應AQI的計算是基于10小時、6小時和8小時的相關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伏晴艷強調,將AQI預報分3段,是為了適應大部分市民的生活作息習慣,讓空氣質量預報有參考價值。

      “總體而言,首次空氣質量預報與實測情況出入不大。” 伏晴艷說。

      據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空氣質量首席預報員段玉森介紹,目前上海市空氣質量預報的難點主要集中在PM2.5和臭氧兩項污染物上。以臭氧為例,一般每天上午 10時至下午14時,如果有持續的高溫和高強度日照,臭氧濃度會持續上升。然而一旦出現雷陣雨天氣,臭氧濃度就可能急轉直下,從而影響空氣質量預報的準確性。

      為彌補預報數據與實測數據的出入,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表示將建立健全“訂正預報”機制。

      據悉,每天晚間,環境監測部門將會對空氣質量預報情況進行再一次判定。如認為預報的空氣質量等級、首要污染物等與實測將有重大差異,將爭取在次日8時之前,推出“訂正預報”,覆蓋此前有誤差的預報數據,為市民出行提供更準確的空氣質量預報。

      空氣質量預報的發布,既反映了市民對空氣環境持續改善的期盼,也體現出上海市環保部門為大氣環境質量監測所做的努力。

      歷程:從PM100到PM2.5

      設立10個國控點,點位設置和監測方法符合相關要求

      “現在都發布PM2.5預報數據了。想當初,我們監測的只是相當于PM100的TSP(總懸浮顆粒物),變化真是翻天覆地。”卞清根告訴記者。

      1983年上海成立環境監測處后,作為第一批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卞清根就開始從事大氣監測工作。其間,大氣監測的國控點幾次更替,監測對象根據時代需要不斷變化,監測儀器也不斷更新。

      據卞清根回憶,1982年末,上海、北京、廣州成為全國第一批開展大氣自動監測的城市。1983年,上海市成立了環境監測處,主要承擔水、大氣環境質量、土壤、固體廢棄物、環境噪聲等的環境監測工作。卞清根被分派監測大氣環境質量,負責監測的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TSP。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上海市開始監測可吸入顆粒物(PM10)。之后,又在個別站點開始了對臭氧的監測。

      從2000年開始,上海市在部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點增設PM2.5監測項目,開展了PM2.5的研究和監測試點工作。

      2005年,上海市啟動了多點、連續性的試點監測。如今,在上海市最先進的國控點可以監測100多種空氣污染因子,位于靈山路的浦東監測站就是這樣一個大氣復合污染超級監測站。

      “6月27日12時,最近24小時全市PM2.5濃度均值為11.7微克/立方米……”2012年6月27日,上海市環保部門的官方微博“上海環境”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標志著上海市10個國控點(環境空氣質量國控自動監測站)的 PM2.5監測數據正式發布,上海環境空氣質量指標正式進入了PM2.5時代。

      經環境保護部認定的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 (國控點)共10個,分別為:普陀監測站、盧灣師專附小站、虹口涼城站、楊浦四漂站、靜安監測站、徐匯上師大站、浦東川沙站、浦東張江站、浦東監測站、青浦淀山湖站。其中,青浦淀山湖站為清潔對照點,不參與全市整體空氣質量水平的評價,其余9個點為評價點。

      那么,上海監測PM2.5的這10個國控點會不會像部分市民擔心的那樣,是刻意挑選的周邊環境特別好的“綠”址?

      記者先后走訪了這10個國控點,發現學校、社區文化中心、公司乃至小旅社的樓頂,都有PM2.5的監測點位,點位設置和監測方法符合相關要求,能夠代表上海市建成區空氣質量的整體水平。

      普陀監測站是最先試點發布PM2.5小時濃度值的兩個監測站點之一。工作人員一打開監測室的門,“轟隆隆”巨大的響聲撲面而來。由于先行試點發布PM2.5小時濃度值,這里已專門設置了備機,以備突發故障無法修復時可以替換。

      記著看到,監測室大約只有10平方米, “保險箱”就有十幾個。普陀監測站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幾個“保險箱”分別是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氮氧化物的監測分析儀,還有3臺數據采集儀。

      數據從何而來?順著“保險箱”往上看,只見3臺儀器都連接一根黑色的管道,這根管道一直通往屋頂。工作人員打開另一扇通往天臺的門鎖,記者小心翼翼爬上簡易而陡峭的扶梯后,3個三腳架映入眼簾。

      三腳架上的“雙層帽”就是最關鍵的數據采樣頭。“雙層帽”捕集空氣后,由內部的兩把“篩子”過濾出細小的PM2.5顆粒,通過管道傳送給分析儀器。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3臺采樣儀分別是針對PM2.5、PM10和一氧化碳等其他污染因子的,其實PM2.5采樣頭就比PM10的多出中間一把“篩子”。

      據介紹,作為灰霾監測試點城市,上海市PM2.5監測除了24個自動監測站外,還有兩個手工監測點。其中,一個位于中心城區,在浦東的“超級站”內;另一個位于郊區,在原南匯濱海。

      據悉,上海還將在郊區再建立一座環境空氣質量超級監測站。手工采集的樣品被用來進行PM2.5化學成分分析,為研究灰霾成因做準備。

    ,

      質疑:清潔對照點PM2.5偏高

      受周邊城市群跨界污染影響,著手布局優化研究

      2012年7月9日8時,根據上海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的數據,作為清潔對照點的青浦區淀山湖站PM2.5最近24小時濃度值為87.7微克,超過了國家空氣質量標準75微克/立方米的日均限值,成為上海10個監測點中唯一的輕度污染監測點,讓人大跌眼鏡。

      記者了解到,青浦淀山湖監測站是離上海中心城區最遠的國控點,也是所有站點中條件最好的一個。青浦淀山湖監測站為一幢占地近10畝的獨立院落,位于上海市青浦區淀峰漁民村1號。由于青浦淀山湖位于黃浦江上游水源地,并遠離市區,周邊無明顯工業源排放,才在十多年前就被選作清潔對照點,只作對比參考,不參與空氣質量評價。

      華東師范大學有關專家指出,空氣質量清潔對照點的意義在于:通過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相對自然的背景點,可以了解空氣質量的情況,即“本底污染濃度”是多少,這樣與其他的空氣質量監測點形成對比,有助于了解空氣質量的污染狀況。因此,背景點的“對比意義”相當重要。

      然而,據統計,自6月27日上海市發布PM2.5濃度數據以來,淀山湖監測點的濃度在全市10個監測點中總體偏高。

      有網友在微博上提出疑問,“原本作為對照點的淀山湖,緣何PM2.5很高?”

      面對網友的質疑,上海環保部門答復:“近年來隨著周邊發展,污染物濃度有所升高,逐漸失去清潔對照功能。環保部門正研究重設清潔對照點。”

      根據《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試行)》的規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背景點和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對照點應根據我國的大氣環流特征,在遠離污染源,不受局部地區環境影響的地方設置,也可在符合上述要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中選取。

      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的專家分析指出,自PM2.5試點監測數據發布以來,青浦淀山湖點位濃度偏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青浦的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原來的郊區也變得不那么“偏”。二是與氣象條件也有關系,在夏季,偏東風較多,一般情況下,處于上風向的點位,污染物濃度相對較低,而下風向的點位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三是淀山湖監測點位于三省交界處,受周邊城市群跨界污染的影響也日益增加。

      據上海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上海市環保部門正在著手進行國控點包括空氣質量背景點監測點位布局優化等方面的研究。

      陣痛:空氣質量優良率下跌

      加快高污染汽車淘汰,實施“滬五”汽油標準

      隨著2012年PM2.5的正式發布,上海的大氣環境治理邁入了新階段的起點。然而,隨著PM2.5監測值的正式發布,上海的空氣質量優良率也出現了下跌。

      空氣質量優良率下跌是否會讓上海環保部門飽受壓力?在采訪中,記者聽到更多的是,這種下跌更是一種“進步”,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陣痛”。

      城市大氣問題的產生與城市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前四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上海市先抓“黑煙囪”和“粗顆粒”,也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在2011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3%,為近12年最高。

      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大氣要從“脫貧”奔“小康”,“粗放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需求,“精細化”、“復雜化”的空氣質量指標被提上日程。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曾表示,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壓力。因為,要把下跌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再“抬”上來,可能要花比前面10年更多的投入、更大的精力、更長的時間。

      上海市推進高污染汽車淘汰工作方案于2012年9月1日起實施。加快高污染汽車淘汰,對整體改善上海市的空氣質量,尤其是對降低中心城區近地面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9月1日起,上海市開始實施“滬五”汽油標準,12月1日起,將全面實行。據悉,上海的“滬五”汽油標準參照了“國五”汽油標準和“歐五”汽油標準。

      上海市環保局相關人士介紹,硫含量是車用燃料標準的一項標志性環保指標,“滬四”標準汽柴油的硫含量為50ppm以下,而現在推行的“滬五”標準汽柴油的硫含量在10ppm以下(注:硫含量10ppm,即1百萬千克的汽柴油中含有10千克硫)。

      據有關權威機構測試表明,車輛使用“滬五”標準油品可減排15%,尤其是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減排效果明顯,PM2.5也會同步削減。

      從PM100到PM2.5,從空氣質量的監測到空氣質量預報,再到空氣質量預報“訂正機制”,每一次的進步,都是上海市大氣污染整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代表了環保工作人員為監測所付出的心血,代表了環保人對環境空氣質量孜孜不倦地追求。

      城市空氣質量的提升既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也和每一個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上海市環保部門呼吁市民從自身做起,加強環境意識、踐行環保理念,少開一天車、少抽一包煙,呵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擁抱更多的藍天白云。

    相關文章

    微塑料對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作為陸地環境的基礎,并與其他生態系統廣泛聯通。土壤作為污染物的“源”和“匯”而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屬通過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等環節進入土壤,其復合污......

    服貿會同期會議指出,推廣監測溫室氣體的新方法

    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塔拉斯2日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上表示,未來五年內全球溫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協定》規定的溫升閾值,氣候變化影響日益顯著。作為本屆服貿會十大高峰論壇之一,......

    液質聯用技術在水質檢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摘要:現如今,人們對飲水水質安全越來越關心,而飲用水水質受到原水水質、處理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工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威脅著人們的飲水安全,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對水質進行檢測。......

    日本核污水襲來!中國各部門聯合,健全海洋輻射監測體系

    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強行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研究表明,福島核污染水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有分析顯示,自排海之日起,相關放射性物質在57天內即可擴散至太平洋大......

    生態環境部發布8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

    2023年7月3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8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黑龍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

    百年老道外,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較早開發的老城區,滄桑與機遇并存,問題與挑戰并存,曾有著諸多難以破解的環境問題,也曾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諸多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方法,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哈市道外生態環境局有效......

    2023年第二季度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風險會商會召開

    7月25日,國家藥監局器械監管司組織召開2023年第二季度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風險會商會。核查中心、評價中心、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投訴舉報中心和中國健康傳媒集團等單位圍繞第二季度醫療器械飛行檢查、不良事......

    環境新聞速覽|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1.4%

    生態環境部12日發布,今年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1.4%,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2.6%,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數據顯示,1至6......

    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審議通過

    7月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評估報告》)、《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范》(以下簡......

    淮北市杜集區開展“三項治理”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今年以來,淮北市杜集區生態環境分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有序推進,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并積極開展三項專項治理(道路揚塵專項治理、渣土運輸專項治理、餐飲油煙專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