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的森林覆蓋率、二級空氣質量和主要江河Ⅱ類水體……
凡是來過吉林省白山市的人都會被這里的綠色和美麗所吸引。這里的人們經過艱苦努力,把這片好河山打造成為美麗中國的縮影和窗口,同時也是東北亞的綠色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5年中白山市保持年均20%的經濟高增長,成為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標桿,而這一切都源于市委提出并積極推進的生態立市戰略,其核心是發展生態產業和提高生態意識。
推進生態立市
實施最嚴格準入制度
全面推進生態立市戰略,首先是轉變發展觀念。白山市委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在生態保護面前,再大的誘惑也不動心,再小的錯誤也不姑息。大力倡導關愛自然、尊重生態、保護環境,遵循自然規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對自然無節制地攫取、對資源無序地開發。
“白山地處長白山腹地,保持青山綠水、保護長白山生態屏障、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是政治責任,也是白山自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白山市委書記李偉說。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是生態立市之本。白山市嚴格實行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制度。
白山市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推進礦產資源“整裝勘查”。大力實施長白山天然林保護、生態恢復、水土流失治理、“天保二期”等生態工程,統籌人力、物力等資源,形成合力保護長白山區生態環境的體制和機制。
同時,白山市打出環保組合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生態白山、宜居白山。切實抓好森林培育和保護,積極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先后實施了長白山天然林保護、生態恢復、造林綠化、“天保工程”、“三北防護工程”等生態工程。
據悉,5年來,白山市累計人工造林88.27萬畝,退耕還林9.82萬畝,生態造林4.9萬畝,全市林地面積增長0.46%,退耕還林約2.7萬公頃,市區環城山綠化350公頃,江河綠化277公里,公路綠化849公里,森林面積增長0.46%,森林覆蓋率增長2.1%。
發展生態產業
開辟清潔生產新途徑
發展生態產業,是為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輸血。而新的生態產業群形成,則要從根本上轉變生產發展方式。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是小打小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次產業革命,必須以群體形式推進,用生態產業群去替代污染企業。
白山的林業、特產、礦產、水能以及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生態優勢得天獨厚。白山市充分挖掘和發揮資源、生態的比較優勢和發展空間,集聚生產要素,壯大經濟規模,大力推進旅游、礦泉水、人參產業等,形成生態產業群。
據悉,白山市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1處、 3A級旅游景區10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地質公園兩處。近兩年來,全市旅游產業實現增加值約21億元。
此外,白山市礦泉水產業云集了全國數家大型企業。圍繞發揮世界三大礦泉水富集地之一的“金牌”資源優勢,堅持“打水牌、興水業、吃水飯、建水都”,建成國際礦泉城。白山還是全國人參主產區,人參年產量占全國50%,出口量占全國65%。圍繞這一優勢,白山市加快推進人參產業“二次創業”,打響“吉林長白山人參”品牌。
同時,白山市緊緊把握產業動向和政策導向,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率先突破,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先機,構建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些生態產業,將污染拒之門外,開啟了清潔生產新途徑。
融入生態理念
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
松山中心林場的老職工姜青龍搬進小區后,在鎮里找了一份木材加工的工作。原來每月只有400元的下崗工資,現在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并且,自家只出了3萬多元就住上了兩室一廳的小區樓房,老兩口甭提有多高興了。
據初步測算,全市通過生態移民,可新增9.1萬公頃還林土地,新增森林面積相當于全市森林總面積的5.6%,如果按照每公頃植樹3000株計算,新增還林地可植樹2.73億株,按照15年采伐期、每公頃出材90立方米計算,還林后可新增木材產量820萬立方米,相當于每年新增木材產量55萬立方米。
白山生態城鎮化建設是生態立市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初具規模。把生態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態城鎮化”新模式,是白山市的創舉。
由此,白山市構筑了新的城鎮布局,整體規劃了山水園林城和一批特色小鎮,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約節約利用。
以實現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白山市城鎮化建設讓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并大大提高了就業率。比如,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不僅安排了大量當地青年,還解決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同時,白山市堅持把生態移民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力抓手,加快推動林區居民向城鎮和人口密集區聚集,初步實現了發展林區經濟、土地資源增效、改善林區居民生活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多贏目標。5年來,累計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200萬平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8萬戶、50萬人。
此外,全市新增林地每年可以消耗二氧化碳3327萬噸、釋放氧氣2429萬噸。而通過生態移民遷出的林區居民達8.2萬戶、近20萬人,每年可節約燒柴181.6萬立方米,超出2012年全省木材采伐量49.9萬立方米。
湖南衡陽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7月4日透露,該局近日救助一只從樹上跌落的貓頭鷹幼崽,該貓頭鷹學名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工作人員檢查,這只斑頭鵂鹠因從高處跌落,救助時生命體征十......
甲烷作為一種具有快速升溫效應的溫室氣體,對其排放進行控制是低成本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控制甲烷排放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全球升溫速度,還會帶來減少對流層臭氧濃度、改善空氣質量、預防煤礦事故......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安徽省和縣生態環境分局著力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全力提升監測數據質量,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哨兵”作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支撐和可靠的技術保障。以學賦能,加強隊伍建設。在建設高素質監......
黑龍江省近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副省長余建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責任感緊迫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重要......
黑龍江省近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副省長余建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責任感緊迫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重要......
7月1日,一批生態環境類標準開始實施,分析測試百科網列出以下9項標準(附標準文件)。環境空氣顆粒物(PM2.5)中有機碳和元素碳連續自動監測技術規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
2024年7月1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7月1日—15日)全國......
6月24日,為期4天的第四屆亞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湖南長沙落幕。這場5年一辦的國際會議,匯聚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位參會代表,交流、分享生態系統服務與農業......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