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吳孔明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彭于發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研究員 徐海濱
近期,一些媒體報道對轉基因技術提出多種質疑,如“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食品”等觀點,轉基因技術再次引發熱議。
那么,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轉基因技術在世界上的發展態勢如何?我國如何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對其安全管理有無保障?權威專家對這些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質疑之聲: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很大危害。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分析稱,“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2012年9月,法國教授塞拉利尼發表文章稱,用轉基因玉米NK603對大鼠進行兩年飼喂試驗,引起大鼠產生腫瘤。
吳孔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我們知道,現代育種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最早是選擇育種,第二階段是雜交育種,第三階段是誘變育種,第四是現階段的分子育種,主要是轉基因育種。
可以說,轉基因技術讓人們對生命奧秘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隨著包括對人類在內的一批生物基因圖譜的完成,人們不僅掌握了基因的功能,還實現了對需要的目的基因分離、導入到另一物種中,使后代性狀可準確預期,而不再是被動地對其后代進行觀測篩選有用的品種,大大縮短了新品種的培育時間。
彭于發:現今生產的作物,都是長期遺傳選育的品種。即便是傳統的品種也是基因交換和重組的產物,雜交育種等傳統技術也存在基因轉移。目前,未經過遺傳改良的農產品已不存在。
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稱腫瘤分布與大豆油消費量高度相關,這一說法無流行病學證據,癌癥高發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癌癥發生的因素多種多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生活因素,水體、空氣、土壤的環境因素,以及醫療水平和老齡化等社會因素,都是影響癌癥發病率的重要方面。按照科學說法,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法國教授塞拉利尼發表文章稱,轉基因玉米引起大鼠產生腫瘤。而歐洲食品安全局對此研究作出的最終評估認為,該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而且該研究實驗沒有遵守公認的科研標準。
徐海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已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評價準則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這是國際共識。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2年指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并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召開專家研討會,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結論。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重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評價指南》的規定,國際上對轉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主要是從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毒性、過敏性、抗生素抗性等方面進行評估,以確保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國該不該發展轉基因技術?
質疑之聲:轉基因產品可能危害生物多樣性,雖然目前無法證明轉基因有害,但不意味著將來一定安全。目前,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食品,美國甚至不給飼養牲畜喂養轉基因作物飼料,轉基因技術是跨國生物技術公司與科學家聯手的騙局。轉基因作為一種新技術存在風險,建議在爭議消除前先使用傳統技術,借時間之手,規避風險。
徐海濱:目前,世界各國都把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和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技術的發展和延續,實質上是雜交育種技術的延伸。不同的是,雜交育種一次轉移的是成千上萬個基因,并且這種基因轉移的方式只能發生在同種或近緣種之間;轉基因育種則實現了跨物種的基因轉移,并且只轉移一個或數個特定基因,更為準確高效。
目前,在世界上,轉基因產業已成蓬勃發展態勢。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公布的最新年度報告表明,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增長到2012年的1.7億公頃,17年增長了100倍。按照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統計,全球約81%的大豆、81%的棉花、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轉基因品種。
彭于發: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種類最多、食用時間最長的國家。美國農業部2011年6月3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按種植面積計算,美國種植的90%的玉米、90%的棉花、94%的大豆,都是轉基因品種。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甜菜,用于制糖,幾乎100%供美國國內食用。另據美國雜貨制造商協會統計:美國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1998年,歐盟批準了轉基因玉米在歐洲種植和上市,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就有23種、油菜3種、土豆1種、大豆3種、甜菜1種。除了極少數是作飼料或工業用途,絕大部分都是用于食品。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吳孔明: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資源短缺,南咸、北堿、東西部寒冷,半壁江山干旱。
我國有18億畝耕地,即便在去年九連增的基礎上,中國的大豆進口仍達5800多萬噸,再算上大米、小麥、大麥、油菜,共計8000萬噸。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土地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一樣,用傳統的一些方法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的出路必須通過現代的高新技術來支撐我們農業的發展。
如今,轉基因技術將給現代農業帶來一場革命,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無法拒絕轉基因。一旦歐美大公司形成了對主要農作物的轉基因技術壟斷,中國農業將全面受制于外人,到那時,我們的玉米、棉花和小麥等產業都將重蹈大豆產業淪陷之覆轍。
轉基因產品安全管理有保障嗎?
質疑之聲:轉基因食品對健康可能產生潛在的長期影響,如導致過敏反應、具有毒性、抗生素標記基因可能使人和動物產生抗藥性等。國家對其有無安全管理條例,這些條例能否起到應有的監管作用?
彭于發:轉基因是一種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要看這種技術的應用是好是壞,要看轉的是什么基因,轉的是什么特性。轉基因可能會產生不良的作用,所以各個國家,包括國際組織都非常重視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
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負責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都有一整套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程序和方法。各國的程序和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總的評價原則是全世界共同認可的,包括比較性原則、個案分析原則等。因此,轉基因食品在走進市場前就經過嚴格的安全評價,比以往任何一種食品的安全評價都要全面和嚴格。
徐海濱:我國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指導原則制定了詳細的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評價體系。遵循個案分析原則、逐步評估原則和預先防范原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是主要評審組織,作出科學層面的判斷。
我國對轉基因的安全評價的主要內容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的評價,包括供體與受體生物的食用安全情況、基因操作、轉基因方法等;二是營養學評價,包括主要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的分析;三是毒理學評價,包括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等;四是過敏性評價。
吳孔明:任何一項新技術、一種新產品都可能對生態環境或人類健康存在潛在的風險,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也不例外。因此,對轉基因產品監管不能有絲毫大意。只有加強安全監管,才能趨利避害,促進轉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為人類造福。
目前,我國對轉基因技術實行嚴格管理。2001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建立了由農業、科技、衛生、食品、環保、檢驗檢疫等12個部門組成的部際聯席會議,并推薦組建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在境內從事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等活動進行全程安全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食品函〔2019〕556號)和《黑龍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為做好我省食品......
食品種類多、供應鏈條長、安全監管難度大。檢測技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現有檢測技術存在檢測關鍵材料特異性差導致樣品前處理時間長、富集效率低,質譜離子源等檢測核心元件選擇性低導致食品樣品無法實時分......
食品種類多、供應鏈條長、安全監管難度大。檢測技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現有檢測技術存在檢測關鍵材料特異性差導致樣品前處理時間長、富集效率低,質譜離子源等檢測核心元件選擇性低導致食品樣品無法實時分......
抗生素在環境中殘留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而在許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頭孢氨芐等在內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用量占比約為70%。圍繞水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降解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
政策一:嬰配粉“史上最嚴”新國標實施2月22日,堪稱“史上最嚴”的奶粉新國標正式實施。新國標經歷了兩年的過渡期。2021年3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發布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的《食品安全國家......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糧食安全保障法。該法明確國家建立糧食安全責任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地方政府承擔具體責任,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協同配合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當前,中國糧食安全......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A股125家食品飲料上市公司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存貨總額已接近去年年末水平,產品動銷緩慢成為白酒、乳業乃至食品飲料全行業誰都躲不開的難題。而“忙動銷、提質量”,不僅是食品飲料行業......
12月23日,中原食品實驗室科學家大會在漯河召開,6名國內外院士、22名首席科學家以及多名專家齊聚一堂,凝聚共識、謀劃發展,推動實驗室規范化運行、創新型運行,打造食品產業創新的最強“發動機”。揭牌成立......
2024年第二十三屆中國(合肥)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高峰論壇 暨第六屆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及優秀工程師推薦評選活動主辦單位:國聯股份(603613.SH) 食品安全與檢測傳媒事業部指......
2023年,中國餐飲業迎來了一股新潮流——預制菜。這種方便快捷的食品解決方案,雖然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和討論。最近,兩則有關預制菜的新聞成為了熱門話題。一則是關于一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