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告了利用工程酵母來加強生物燃料生產的一個方法。通過代謝工程,酶能夠將比以前更多的纖維素生物質(從木材、草本和不可食用的植物材料生成)轉化成乙醇。
不可食用的纖維素生物質向生物燃料的微生物轉化目前有若干局限性。生物質大部分是木糖,微生物要代謝的是它們;而其他成分在代謝過程中會導致乙酸的形成。這對微生物是有毒的,因此會進一步降低轉化率。Yong-Su Jin及同事證明,他們的工程酵母對木糖和乙酸都能代謝,從而能夠利用更多的生物質以及提高轉化率和產量。
酵母,這一古老的微生物,不僅是人類飲食文化的重要伙伴,更在現代科技賦能下,衍生出食品加工用酵母、酵母加工制品、富營養素酵母等多樣化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農業、水產養殖、營養保健等領域。食品加工用酵母:......
生物電池也被稱為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利用電活性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發電的新型生物能源裝置。這種“活體電池”具備超強的環境適應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理監測、植入式醫療設備供電、解決可持續能源供應等方......
爪哇犀牛、毛伊島鸚嘴雀與B.coahuilensis——一種從墨西哥庫托西涅加斯山谷富鹽的潟湖中分離出來的細菌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都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但像B.coahuilensis這樣的微生物的消失......
“自殺式攻擊”是蜜蜂的生存智慧之一。當工蜂將尾針刺入人體并強行掙脫時,會因內臟撕裂而死亡,但這一過程中釋放的報警信息素能迅速召集同伴。同時,留在被蜇者皮膚上的毒液會加劇其它蜜蜂的攻擊性。雖然個體生命消......
MolecularDevices隆重推出微生物克隆篩選系統全新成員——QPixFLEX微生物克隆篩選系統。這是一款可以替代手工標準化挑菌、工作流程兼容度高、使用成本低,又可以輕松放置在厭氧培養箱中的創......
近日,科研人員首次公布在我國空間站發現的一個微生物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天宮尼爾菌(Nialliatiangongensis)”,相關科研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Jour......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戴俊彪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唐鴻志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可同時降解5種有機污染物的新型工程菌株,并通過實際工業廢水樣本驗證,展示了該菌株對高鹽廢水中復合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高鹽廢水作為工業廢水中的一種特定類型,主要來自化工廠及石油和天然氣的采集加工等,包含懸浮物、有機物、重金屬、有害化學物質和營養鹽等污染物,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去除高鹽廢水中的有機污......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發布《感染性物質運輸標準》(WS/T852-2025)和《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機構設置技術標準》(WS315—2025)兩項衛生行業標準,進一步加強感染性物質運輸......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楊廉平與合作者研究指出,當前的氣候變化路徑,可能會導致到2050年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MR)的全球負擔加重。他們預計到2050年,全球AMR可能會增加最多2.4%,并呼吁在......
扫码下载分析测试百科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