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資源有限,有一定的種業基礎,2009年開始,我們更加意識到做農業肯定不能做傳統農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亮點。”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現代農業處處長鄭璇告訴記者,2009年深圳率先出臺了《深圳生物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09-2015年)》及配套政策,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種種因素讓深圳在農業方面確定了以種業為突破點,并開始了尋找團隊的過程。
“我們去年做的一項調研顯示,中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第二種子大國,但我國種子企業規模小、國際競爭力薄弱,世界排名前20家跨國種業公司擁有世界90%的育種技術和75%的種子貿易。如果我們再不重視種業的話,我們的農業就會越來越被動。”鄭璇說,深圳種業發展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定位,希望掌握重要作物的生物育種技術。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世界種業不僅呈現行業高度集中、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的趨勢,高新科技和人才也成為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誰掌握了技術和人才,誰就在競爭中占據了主動。跨國種業公司均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
短時間內,深圳通過各種方式引進了十個國內外一流的團隊。據鄭璇介紹,對于引進的團隊,深圳為他們在土地、資金等方面創造條件,至今已落實了1.2 萬畝農業用地給農業高科技團隊、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農業高科技實驗。未來,這些單位將把研發和科研總部設立在深圳,把科研成果推廣到廣闊的內地去。在資金方面,深圳每年支持生物產業發展的5億元資金中,有5000萬元專門用于現代農業生物產業推廣扶持計劃,此外,引進的團隊包括研發實驗室得到了很多資金支持,如鄧興旺團隊被評為“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從廣東省和深圳市各獲得了20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力度之大是其它城市沒有的。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發展生物育種不僅是從經濟角度考慮,也是從糧食安全、農業安全甚至國家安全角度考慮。”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現代農業處調研員張萬巧告訴記者,深圳原本就有種業基礎,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農業轉型發展,因土地資源限制無法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深圳,農產品物流業加上異地生產基地建設滿足了九成以上市民消費需求,這也讓深圳有條件騰出手來發展生物育種產業。
2009年起,深圳開始著力推動現代農業生物育種產業發展。當時,深圳僅有農科集團等少數幾個單位在開展傳統育種研究,剛引進的幾個單位也還在摸索中,原有的種子公司主營銷售并不具備育種能力,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由于深圳生物育種產業起步較遲,唯一的市級農業科研單位——深圳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也于 2002年改制為企業集團,原有的國有種子公司也已改制,因此從一開始就走上了商業化育種的模式,反而擁有了后發優勢。
2010年底,科技部批復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深圳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署合作共建深圳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范區框架協議。依托陸續引進的優秀團隊,深圳生物育種產業有了一個高起點。去年5月,廣東省農業廳與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簽署協議,以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基礎共同打造“廣東現代種業硅谷”。
鄭璇告訴記者,深圳引進的一流團隊各有優勢,落實了資金和土地后,下一步要研究如何聯合,形成產業集聚,每年確定一些攻關重點,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使在深圳落戶的創新團隊形成生物育種的合力。
據了解,深圳還將針對“個別種業企業領先,多數企業小而散”的局面,重點扶持一批有優勢和成長勢頭好的企業,打造種業集團。
1故事
破格引進杰出人才
攻克雜交小麥難題
在深圳“育種圈”內,流傳著不少關于破格引進人才、政府官員大力招才引智引項目的故事,深圳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馮樹英雜交小麥育種團隊就是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
馮樹英團隊是深圳市近年培育引進的十個團隊之一。2012年初,山西運城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創始人馮樹英被破格評為第五名深圳市杰出人才,之前的四位全部是院士,只有他是一名普通研究員。
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裁楊雅生告訴記者,1954年出生的馮樹英從上世紀70年代自費開始雜交小麥育種實驗,經過16年努力發現了近緣雜交方法,這種方法突破了傳統的只有遠緣雜交才能產生不育株的觀點束縛。
創世紀公司從2004年就開始與研究遇到困難的馮樹英接觸,從2009年起先后投入1300多萬元支持馮樹英的研究。楊雅生坦言,當時投入一兩千萬元支持這項研究其實有一定風險,但如果能破解雜交小麥技術這一世界難題,就是為人類作貢獻,即使失敗了也是貢獻。
雙方的合作陸續結出碩果。2010年7月,《小麥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選育方法》獲國家發明ZL證書。2011年1月1日,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今年5月,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專程來到田間考察馮樹英團隊培育的雜交小麥生長情況,認為F型小麥不育系的恢復度穩定,麥穗大,麥粒明顯比父本多,雜交優勢明顯。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專家莊巧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學家范云六等表示,F型雜交小麥技術有希望實現產業化。
據創世紀公司負責人介紹,這種雜交小麥技術未來兩三年內有望實現產業化,保守估計每畝可增產10%以上,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8 年成立的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最初以轉基因抗蟲棉為主業,其轉基因技術占領了我國90%以上的棉花種子經營市場,后在小麥、水稻、玉米、油菜等重要糧食和經濟作物上布局,已在抗蟲棉花、超級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領域擁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并在國內外成功產業化。
十多年前就曾與美國種業巨頭有過談判經歷的楊雅生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在國際競爭中就沒有話語權,擁有過硬的技術就有底氣與國際種業巨頭競爭、談判。創世紀公司致力于發展成為國內生物育種的航母,打造國內民族種業的領軍企業,希望能在小麥、水稻、棉花、玉米、油菜五大糧食和經濟作物都做到全國前三名,并與國際種業巨頭一爭高下。
,
2故事
白手起家來深創業
建起分子設計育種平臺
除了馮樹英團隊,深圳還培育引進了深圳市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鄧興旺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中國農科院黎志康綠色超級稻創新團隊、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楊雅生團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袁隆平超級雜交稻創新團隊、深圳市農科集團范云六院士航天工程育種團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張建華教授蔬菜育種創新團隊等。
“我剛開始覺得深圳沒有農業,在深圳做分子育種不可能。”鄧興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國際知名生物育種專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他帶領的團隊2011年入選“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
他告訴記者,2009年來深圳考察,剛好是深圳市規劃要保證4萬畝基本農田、每一塊地支持一個農業科技企業的起步階段。“有關領導跟我表達了深圳要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想法和相關扶植政策,讓我覺得在深圳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會有所作為。我們最終選擇在光明干起來,是想把在北京完成的技術攻關在深圳應用上。”
雜交育種、分子育種、轉基因被認為是現代農業的三大育種技術。鄧興旺告訴記者,分子育種和傳統育種的不同在于,傳統育種是根據經驗判斷,育種高手就像藝術家作畫一樣完成作品,其具體操作過程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采用分子手段育種,可以根據想達成的諸如更好吃、更抗旱等特點設計出后在田間培育出來。他指出,分子育種模式將變成一種不依賴于特定個人的,以科學和知識為依據而設計,具有按部就班的可持續性,“如果完全憑經驗,就像畢加索一旦去世了就再也沒有畢加索一樣。”
近幾年來,鄧興旺團隊在資金、土地上獲得了各級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深圳給鄧興旺創新團隊在光明劃撥的實驗田有2000畝左右。在資金支持上,從中央到廣東省、深圳市獲得的支持資金累計接近1億元。其中,廣東省和深圳市給予的創業資金支持加起來有4000萬,深圳市每年還通過其他渠道以百萬元為單位提供支持。
“我們來深創業沒有從外面帶一分錢過來,在省政府、市政府支持下,現在我們在深圳的團隊已經發展到了40多人,其中有不少博士碩士。”鄧興旺告訴記者,做技術第一是要有能人,然后是有錢做事,開始主要是要積累維護很強的技術團隊。
該團隊已完成的核心技術及成果包括新一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優良性狀作物新品系,全基因組分子輔助育種平臺,重要農業性狀基因的挖掘和使用,典型藥用價值植物的重要性狀及品質改良等。近三年來,該團隊已申請核心發明ZL22項,已有4項獲得授權,相關配套技術申請發明ZL46項,已有20項獲得授權。該團隊研發的新一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屬世界領先,目前已成功開發出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被袁隆平稱為“3G”雜交水稻技術。
據鄧興旺介紹,現在分子育種主要是以玉米、水稻和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和油菜為研究目標,其團隊的分子育種平臺在水稻、玉米上都已完成研發,由于今年上半年中國科學家完成并發表了小麥A、D基因組圖譜繪制,小麥分子育種平臺的研發完成也指日可待。此外,其團隊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在重要農業性狀基因的挖掘和使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3故事
全球第一基因組測序平臺
助力育種產業
鄧興旺提到的“由于中國科學家完成并發表了小麥A、D基因組圖譜繪制,所以小麥分子育種指日可待”,這個圖譜繪制中就有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基因組測序及分析工作。
2007年從北京遷至深圳的華大基因已經建立起了全球第一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平臺。2009年,農業成為華大基因在健康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產業化方向。華大農業平臺定位為一個全球性的技術支撐平臺,推動農業相關物種的改良和新的生物經濟的發展。華大農業已參與多項國際合作,如與蓋茨基金會目前主要在糧食作物上展開合作。
華大基因副院長、農業與循環經濟事業部負責人張耕耘博士告訴記者,自2009年華大農業平臺成立以來,華大在國際一流期刊《自然》、《科學》雜志上累計發表農業相關論文28篇,門類涉及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禽畜類動物、水產等。華大基因牽頭完成的跟農業相關的物種測序占全球完成量的75%以上,華大基因的農業相關物種基因組測序數據量占全球相關數據量的70%以上。
這些數字對育種產業意味著什么?據張耕耘介紹,有了這些基因組數據,了解了控制物種重要性狀的相關基因,傳統育種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效率可以上百倍地提高,時間可以縮短一半甚至更多,分子設計育種在實際操作上也更加可行。
“在即將來臨的新一輪農業生物經濟大發展中,中國將做出巨大貢獻。”張耕耘說,上述數據和研究成果將推動農業基礎科研和新品種研發、物種改良的快速發展,盡管一些新品種目前還沒到百姓的餐桌上,但其重要性毫無疑問,它是新一輪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技術平臺。
據悉,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2011年共同創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生物育種創新研究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現已完成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正進行更深入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將搭建包含水稻全部優良基因的數據庫,預計這些數據會很快公開給其它育種家或水稻研究者使用。
據張耕耘介紹,蓋茨基金會于2009年啟動的“綠色超級稻”合作計劃,由中國農科院黎志康教授牽頭,華大基因為該計劃提供基因型鑒定技術支撐平臺。與其它品種相比,綠色超級稻產量將大幅提高,同時具有綠色的特性如抗病、抗蟲、抗逆,需要的農藥、殺蟲劑、水都更少。該計劃已于2012年完成一期計劃,現已進入到二期研發中。一期計劃已成功研發出20多個水稻新品種,在非洲和南亞等國家的試驗中產量上有10%至30%的提升,目前正進入相關國家品種審定程序。
張耕耘告訴記者,華大農業下一步將快速向產業化推進,將把示范性項目盡快做得更好,讓大家不僅意識到新一輪農業革命帶來的前景和變化,同時看到用華大技術育成的新品種。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聯合發布了題為ScienceBreakthroughstoAdvanceFoodandAgriculturalResearchby2030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科學家眼中......
4月28日,從農業部官網獲悉,中國第一個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落地,有效期為5年。同日,農業部發布《農業用基因編輯植物評審細則》,該細則的發布將極大的加速基因組編輯育種的落地,具體如下:此外,農業農村部......
為推動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引領帶動全國農業科技力量,在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防控外來生物入侵、提升設施農業裝備水平、強化綠色發展技術供給等四方面加快科技創新。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
片的稻田中,農人手拿成捆的秧苗,躬著身子將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春耕正當時,這樣的場景在稻田里隨處可見。但在湖南益陽的稻田里,《中國科學報》記者看到一番新景象。啟動、前進、升降、插秧、轉彎……4月......
兩年前在黑龍江調研的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朱安豐發現,部分農戶有種植小麥的愿望。然而東北三省如今的小麥種植面積不足10萬公頃。農業農村部原部長韓長賦卸任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通識核心課程《大國三農》,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近日,浙江省“送農業科技下鄉助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啟動儀式暨寧波市春耕備耕現場會在余姚市黃家埠鎮上塘村舉行,吹響了今年備春耕生產的“集結號”。活動現場設置了農業科技咨詢等......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記者17日從2023農業中關村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經3年多的建設,北京市的農業中關村核心引擎初步建成,北京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運營,建成了中心總部和三個分中心功能實驗室和果業、溫室園藝示范園。......
“當前,科技和人才的創新、突破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揚州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丁建寧說,學科交叉融合是大勢所趨,也面臨著重要挑戰,主要表現為“四難”,即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難、獲得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