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11-20 09:20 原文鏈接: 博安農學術釣魚:漏洞百出論文通過百家期刊審核

    博安農和現代舞團BLM在一起

      經過17封電子郵件的往來和不厭其煩地修改,一篇來自非洲的學術論文,終于被《神戶醫學科學期刊》接受了。

      但出人意料,論文作者并沒有接過這一屬于日本著名大學神戶大學的學術期刊遞來的橄欖枝。他牛氣哄哄地回信說:“很抱歉,我們在修改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因此,這篇論文決定不發表了。”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還以此理由拒絕了157家學術期刊的公開發表。按說,論文作者“柯班齊博士”可不是什么學術大牛,甚至其國籍“厄立特里亞”都沒有幾個人聽說過。他進行的實驗聽上去也不是什么諾貝爾級別的研究——地衣提取物有抗癌價值。

      直到《科學》雜志的一篇報道,故事才真相大白。原來,這一切都是美國生物學家約翰·博安農所做的“釣魚實驗”。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那篇學術論文的真實水平了——“只要有高中化學基礎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錯誤”。論文署名和供職機構都是博安農自己杜撰的。

      博安農的實驗對象,是一種新型的學術期刊形式,開放存取期刊,在過去的十年中以迅猛的勢頭發展。但實驗結果似乎給這一新鮮事物潑了一盆冷水——從2013年1月到8月,世界各地的304家開放存取期刊收到了柯班齊的投稿,包括9家中國期刊在內的157家通過了論文。

      “魚餌”是一篇既看起來煞有介事而實際上又漏洞百出的學術論文

      身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博安農一向喜歡不按常理出牌:他擁有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但最初動機僅僅是為了追求一位在牛津讀書的姑娘;他發起過一場名為“舞動博士”的跳舞比賽,讓博士生們以舞蹈的形式闡釋學術論文,獲勝者可以得到一千美金的獎勵;他曾撰寫論文,研究人們是否能在兩罐肉醬中分辨出哪一罐是狗罐頭。

      這一次,他把目光轉向了開放存取期刊。為了探一探這些學術期刊的水準,他精心炮制了這場“釣魚”實驗。

      2002年左右,開放存取期刊的概念被提出,倡導者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得主,比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前院長哈羅德·瓦穆斯、認知科學家斯蒂萬·哈納德等。人們希望構建一個真正服務于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的學術期刊出版體系,打破大型商業出版集團對學術版權的壟斷。由于支付不起日漸高漲的期刊費用,許多學術機構被迫縮減購買期刊的數量和種類。

      作為先驅者,早在1999年英國的《生物醫藥中心》(BioMed Central)就形成了開放存取期刊的雛形——提供網上開放存取、經過同行評議的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論文。

      不同于傳統期刊,開放存取期刊不受版權的限制獲取和使用所發布的文獻,文章的版權歸作者保留。一般都是由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取。論文質量的把關則與傳統期刊相同,采用是同行評審制度。

      著名傳統科學期刊《科學》雜志指出,過去十多年,這種模式顯現出很好的發展勢頭。一度抵制開放存取的商業出版集團,比如旗下包括《柳葉刀》、《細胞》的愛思唯爾,也逐步轉向開放存取期刊和傳統期刊兼顧的模式。

      但部分開放存取期刊以學術之名斂財也引起關注。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杰弗里·比奧整理過一份“斂財性期刊目錄”,薄薄一頁紙上觸目驚心地列出幾百家期刊。

      博安農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對開放式期刊水準的懷疑是逐漸產生的。

      最初的懷疑來自一位非洲同行的遭遇,一位名叫諾扎的生物學家投稿給“科學與學術”出版公司旗下的一家開放存取期刊時,這份期刊的網站上并未提及任何費用。當她的論文被接收后,對方卻要求索取150美金的版面費,并且說“鑒于諾扎是尼日利亞本土科學家,版面費給予50%的優惠。”經過討價還價,她最終以 90美金的價格支付了論文的版面費。

      諾扎的遭遇,讓博安農和他的同事們感覺到開放存取期刊以斂財為目的的趨勢“正在科研學術界蔓延”。他用了將近10個月的時間,去構思和完善“釣魚實驗”。

      首先是“魚餌”——一篇既看起來煞有介事而實際上又漏洞百出的學術論文。他編寫了一個程序,輸入幾個關鍵詞便自動生成了一篇“學術論文”。為了不引人懷疑,他決定把作者選定在信息相對封閉的非洲,為此,他虛構了一個非洲人名,并給他安排了一家同樣虛構的研究所。

      在文章中,博安農有意設計了許多明顯的錯誤。比如,在圖片標題里說“該物質有劑量依賴作用”,在數據里卻顯示出劑量多少結果都一致;實驗組用乙醇做溶劑,而對照組卻漏掉了用乙醇做溶劑的條件。

      考慮到“作者”是一位非洲人,英語不能太過流暢。博安農把文章用“Google翻譯”先翻譯成法語,再翻成英文,然后修改一下文中顯著的語法錯誤。

      最后,他請來哈佛大學的學者,把論文的結果改得有一點出人意料,再加點趣味的結論進去。末了,博安農還不忘給審稿人一點兒漏洞的線索:“我們計劃在動物和人身上也進行一些試驗”,然后就直接宣布“這項發現將變成抗癌的新藥”。

      因為不能一稿多投,博安農將文章中的一系列化學物質、地衣種屬及癌細胞做了排列組合,最終生成了數百篇文章。這些“魚餌”,被博安農以每周10篇的速度陸續投遞給全世界304家開放式期刊。

      “上鉤者”有60%完全沒有對文章進行同行評審,其中不乏大牌出版社和學術機構

      “學術釣魚”的做法并非博安農首創。1996年,紐約大學量子物理學家索卡爾在投給著名文化研究雜志《社會文本》的文章里,故意制造了許多常識性錯誤,而《社會文本》的5位編輯卻均未發現,一致同意文章發表。

      類似的結果在這場釣魚實驗中再次出現。很快就有期刊例行公事地稱“根據同行評審的意見”,要求他對文章進行修改。博安農就按照對方的要求,敷衍地修改下格式和語句。有些期刊在改了兩三次就通過了評審。

      截至今年8月, 157家開放式期刊通過了專家評審,只有98家拒絕,還有20家期刊表示“還在審核中”。中槍期刊有60%完全沒有對文章進行同行評審,且大多數來自印度和美國,其中不乏一些大牌出版社和學術機構。

      這一結果經過《科學》雜志披露后,開放存取期刊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在開放存取期刊還不太為人所熟知的中國,甚至有人認為開放存取期刊就等同于垃圾期刊。

      這樣的誤解令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工程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應寬很是著急。作為我國較早關注和研究開放存取的學者,他本人也是三份開放存取期刊的主編。

      王應寬曾在2005年,以覆蓋了全中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的科研學術界為樣本,做過一個“中國科技界對開放存取期刊認知度與認可度”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雖然很多人對開放存取理念的認可度(85.5%)和支持率(76%)比較高,但絕大多數的答卷者(94.5%)對這一期刊還不了解。

      此次的釣魚實驗,中國只有少數幾個開放存取期刊中槍,有評論說:這也和開放期刊在中國尚未發展起來有關。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學術界對開放存取期刊是個逐漸了解的過程。如今,在一些知名的開放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在評職稱的時候也受到認可。

      據他所知,相當一部分開放存取期刊的質量都很高,比如這次拒掉了“柯班齊博士”論文的《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就是國內學術界認可的老牌期刊。

      《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回應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本刊審稿專家原則上應該對該專業有較高的造詣,一般職稱是副高以上,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至于為何拒絕釣魚文,《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表示無更多細節披露。

      按照國際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來看,不少開放期刊的影響因子正在迅速上升,最為明顯的就是美國公共圖書館(PLoS)這一學術機構旗下的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開放期刊,近幾年的被認可度上升顯著。

      自稱“開放存取倡導者”的王應寬,為此撰寫了一篇題為《誰說開放存取期刊不注重質量》的文章。他指出,因為沒有履行必要的同行評審,導致垃圾文章發表流入學術圈,危害學術研究,這筆賬不應該記在開放存取的頭上。

      武夷山曾向一家影響因子較高的開放存取期刊投稿一篇與人合著的論文。當時審稿的三位專家給出的意見是“大修”,并且提出了很多細致的意見。最后,盡管文章經過了兩次“大修”,最嚴的那位審稿專家還是認為沒有達到發表的水平,論文還是被“斃掉了”。

      在他的經驗里,這樣的經歷并不罕見。在他看來,審稿嚴不嚴,與刊物是否是開放存取期刊并無關系。同樣,期刊的質量如何,與期刊是否是開放存取也無必然關聯。

      “魚兒上鉤”:開放獲取期刊的失敗還是同行評議體系崩潰?

      對于為開放期刊辯白的聲音,博安農也表示認同。他承認確實類似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傳統期刊里,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了 大多數開放存取期刊在同行評審上的失敗。“就好像有人告訴你,你家客廳地板的木頭朽掉了,你卻說:‘別擔心,我家的地基也在腐爛’一樣,”博安農說。

      如博安農所愿,這場全球“釣魚”引起了學界的重視。由瑞典隆德大學的學者建立和維護的專門的開放存取文獻檢索系統——開放存取目錄(DOAJ),創辦十年來,其目標一直是致力于高質量的開放存取期刊。

      然而,根據博安農發表在《科學》雜志上關于這場釣魚實驗的文章中顯示,有45%來自開放存取目錄的期刊在完成了同行評審后接受了那篇釣魚文。尷尬之余,開放存取目錄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難以置信,我們將重新起草一份新的審核標準,讓入選目錄的標準更加嚴格。”

      “開放獲取學術出版社協會”則表示,這次“釣魚”事件揭示了一些問題,但也很有可能被人誤讀,因為這篇“釣魚”文章存在局限性,包括所投稿的期刊不是作者隨機選擇的,而是從開放存取目錄以及“斂財性開放獲取期刊”中挑選的,此外也沒有基于訂閱的學術期刊作為對照組等等,因此不可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11月11日,這家機構宣布停止兩家中招的出版公司——保加利亞HIKARI出版公司旗下的《分子與實驗醫學科學》和新西蘭達夫醫學出版公司的《藥物設計、開放與治療》的協會會員資格至少一年,因為其“在編輯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嚴謹。”

      挪威特羅姆斯大學的庫爾特·賴斯在媒體上撰文說,《科學》雜志認為這次“釣魚”事件揭示開放獲取期刊的弱點,但原因并不是《科學》雜志所認為的論文免費,而是同行評審體系崩潰。

      武夷山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同行評審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病,比如差的專家有可能“打壓”同行,但卻是監督和保障論文質量的必要步驟。“關鍵還是要看評審專家的水平和良心。”他說。

      “一般來說,同行評審至少要是單盲(作者不知道評審專家是誰),有的時候也要求‘雙盲’,這樣更利于客觀。”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王應寬也表示,同行評審雖然會因為人的主觀性和專業水準而產生偏頗,甚至連著名英國《自然》雜志也不能避免這個問題,但學術界存在著自然選擇,比如被一家期刊拒了的文章可能因為被另一家期刊接受而公布于眾,接受學界的審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同行評審主觀性的缺陷。他也同時指出,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評審專家的態度。

      無論如何,博安農似乎沒有收手的打算:“要如何規范開放存取期刊?我覺得不如時不時地多來幾次這樣的釣魚實驗吧。”

    相關文章

    大學生借AI寫論文泛濫高校紛紛立規“扶正”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熱度再上新高。在高校,學生們利用AI工具輔助論文寫作已越發普遍,相比翻閱厚重的書籍資料或者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查找資料,借助AI工具讓論文撰寫方便了很多。但在調查......

    質疑“放水”,不如追問考核“尺子”為何太少

    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不久前,一則新聞再掀波瀾。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允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這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質疑這一行為是“放......

    質疑“放水”,不如追問考核“尺子”為何太少

    本科生究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不久前,一則新聞再掀波瀾。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人文學院允許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以網文作品代替學位論文,從而獲得畢業資格。這讓不少網友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質疑這一行為是“放......

    財政部江蘇監管局:“三個深化”全面提升部門預算編制審核工作質效

    近年來,江蘇監管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站位,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全面提升部門預算編制審核工作質效,不斷......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自然》(20240926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為了招生他拼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上新百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基金最新活動來了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研究被導師抄襲:我不像學生那樣害怕學術強權

    編譯|劉如楠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導師抄襲發表,你會怎么做?作為學生,很多人可能會有所顧慮不敢發聲。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卻絕不忍氣吞聲,她在與導師溝通無果后,決定公開此事。在她的要求下,這篇論文被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回應論文圖片重復質疑

    針對有關論文圖片重復的質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日前作出回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說明稱,8月29日,肝臟外科自pubpeer網站上得知,學術打假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