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26日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干旱區地下咸水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活動無機碳庫,是陸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個活動碳庫。該發現對國際學術權威關于“干旱區無機碳在全球現代碳循環中可以忽略不計”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研究人員在對比鹽生荒漠土壤與綠洲農田土壤間的土壤呼吸差異時,證實了鹽堿土對CO2的真實吸收,而CO2最終的歸宿是地下咸水層。他們還揭示了荒漠植物高效光合過程、快速水分響應機制和地—氣界面碳交換開關效應,證實了1~6米的土層是荒漠區地下有機碳庫的主體。同時,通過自主研發的干旱區生態系統模型,闡明了亞歐內陸干旱區碳動態與全球變化存在互饋效應,揭示了隱匿碳庫的規模及其動態變化。
據了解,碳循環已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焦點。但科學家在進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時發現,有近20%的CO2排放去向不明,這就是“CO2失匯”,即“碳黑洞”問題。此次地下無機碳庫的發現,拓展了尋找“碳失匯”的空間,為我國碳排放國際談判提供了新依據。
日前,第三屆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論壇上表示,某種意義上來說北京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進入一個平穩期。在這背后離不開北京市在政策端的重視。......
今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滿三周年。三年來,我國碳市場建設進展如何?下一步還將有哪些安排和部署?在生態環境部7月29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該部宣傳教育司司長、新聞......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簡稱“港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助理教授盧中銘、公共政策學部助理教授MagdalenaKlemun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團隊提出制定策略性綠氫碳排放標準,能推動制......
研究示意圖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近日報道,該校天文學家基于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高級深星系外巡天獲得的數據,在宇宙大爆炸后僅3.5億年誕生的一個古老星系中,首次探測到了豐富的碳。這項發現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
2024年1月1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達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通知,具體內容如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發展改革委:&nbs......
俄羅斯薩馬拉國立技術大學提出了一種計算任何化合物新結構變體的方法,并以碳為例進行了測試。此項研發成果對于基礎研究以及新材料制造都非常重要,與其他類似研究不同的是,其可以在普通個人電腦上操作。相關研究結......
近日,JournalofAdvanced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完成的關于鹽田藻類碳沉積的成果。該研究聚焦嗜鹽藻類與嗜鹽菌協同促進高鹽生態環境中碳酸鹽的......
通過對兩種分子實施“麻醉”和“手術”,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許維教授團隊首次成功合成了分別由10個或14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型純碳分子材料,碳材料家族再添兩位新成員。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當地時間20日中午宣布,福島核電站第三批約7800噸核污水排放完畢,此次排放從2日開始,排放量同前兩次相同,約為7800噸。這也意味著,已有超過2.3萬噸核污水排入大海。與此同時,福島......
10月4日,MoungiG.Bawendi、LouisE.Brus和AlexeiI.Ekimov因發現和合成量子點而榮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一時間,量子點材料再次得到了眾多科學愛好者的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