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蚊子,能傳播致命的疾病,例如瘧疾、革登熱、西尼羅河病毒和絲蟲病,它們通過聞我們呼出的CO2,被我們所吸引,能夠從哪怕很遠的地方追蹤找到我們。但是,當蚊子接近我們時,它們常常轉向暴露部位如腳踝和腳,被該部位的皮膚氣味吸引到這里。
為什么蚊子會改變它的軌道,飛向我們的皮膚?它是如何探測到我們的皮膚?它從我們皮膚上探測到了什么氣味?我們能阻止蚊子皮膚氣味感受器,減少吸引力嗎?
最近,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研究,能夠幫助我們解答這些問題。他們在12月5日的Cell雜志上報道,位于蚊子下顎須的感受器能探測二氧化碳,也能探測皮膚的氣味,因此解釋了為什么蚊子被皮膚氣味吸引——難聞的襪子、穿過的衣服、床上用品——即便沒有CO2的存在。
該項目的負責人、昆蟲系的副教授Anandasankar Ray說:“我們驚喜地發現,蚊子的CO2感受器神經元——稱為cpA,也是幾種皮膚氣味極其敏感的探測器,而且,相比較CO2,實際上它對這些氣味分子更加敏感。多年以來,為了探尋人體皮膚氣味感受器,我們主要專注于蚊子的復雜的觸角,而忽略了更加簡單的下顎須器官。”
直到現在,在蚊子的這些嗅覺神經元中,到底哪些是被皮膚氣味吸引所必需的,仍然是一個謎。這項新發現——CO2敏感性嗅覺神經元也是人體皮膚的一個敏感探測器,對理解蚊子的宿主吸引力和宿主偏好的基礎非常關鍵。而且,這項研究,將這個CO2和皮膚氣味的雙重感受器,視為可能對破壞宿主搜尋行為很有用的關鍵靶點,從而有助于控制疾病的傳播。
為了檢測人體氣味激活的cpA是否對吸引力也很重要,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新的化學策略,關閉埃及伊蚊——革登熱傳播蚊——的cpA活性。然后,他們測試了蚊子對人腳部氣味的行為,發現氣味對蚊子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接下來,利用他們開發的一種化學計算方法,研究人員篩選了將近50萬種化合物,鑒定了數以千計的預測配體。然后,基于理想的特性例如氣味、安全性、成本和是否自然生成, 有138種化合物入圍。一些化合物能夠抑制或者激活cpA神經元,其中85%已經被批準用作香精、香料或化妝品添加劑。更好的是,有幾種化合物具有令人愉悅的氣味,例如薄荷味、草莓味、巧克力味等,使其在控制蚊子中的實用價值增加。
然后,研究人員把注意力集中在兩個化合物:丙酮酸乙酯,一種水果香味的cpA抑制劑,被批準作為食品調味劑;環戊酮,一種薄荷氣味的cpA激活劑,被批準用于香料和芳香劑。在他們的實驗中,通過抑制cpA神經元,發現丙酮酸乙酯能大大降低人的胳膊對蚊子的吸引力。通過激活cpA神經元,環戊酮充當了一個強大的誘惑,就像CO2,將蚊子吸引到一個“陷阱”中。
Ray 說:“這樣的化合物,在蚊子傳播的疾病控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使我們非常有可能開發出一種方法,利用簡單、天然、實惠和好聞的氣味來防止蚊子找到我們。對這個CO2和皮膚氣味雙重感受器起到阻止作用的氣味,可被用作我們的‘防蚊面罩’。另一方面,充當引誘劑的氣味,能引誘蚊子遠離我們到‘陷阱’中。這些價格實惠的‘面具’和‘引誘’策略可以用于一種互補的方式,為非洲、亞洲和南美洲——蚊傳播疾病流行地區——的人們提供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此外,這些化合物還可以開發成產品,不僅僅一次保護一個人,還能保護更大區域中的人們,而不需要直接涂抹在皮膚上。”
目前,CO2是捕蚊器的主要誘餌。產生CO2需要燃燒燃料、蒸發干冰、釋放壓縮氣體或糖發酵——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所有這些都是昂貴、繁瑣和不切實際的。這項研究鑒定的化合物,像環戊酮,則提供了一種安全、實惠和方便的替代物。
一只戴著3D打印背帶的蜜蜂。圖片來源:薩哈實驗室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科學家發現,蜜蜂可以檢測到人類呼吸物中與肺癌相關的生物標志物。而且,蜜蜂只需聞細胞培養物的“氣味”就......
蚜蟲 視覺中國資料圖昆蟲是如何感知氣味的?又是如何做出行為反應的?是研究昆蟲化學生態學的重要課題。北京時間2024年6月14日凌晨2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
科學家已經有力證明了阿爾茨海默癥和癡呆癥與皮膚損傷有關。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最早出現衰老跡象的器官之一。皮膚是人體的屏障,也與機體進行著深層互動與交流。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可......
墨爾本大學的LauraMackay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控制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不同機制,并發現通過精確地針對這些機制,他們可以選擇性地消除“有問題的細胞”,重塑皮膚的免疫格局。我們的皮膚上布滿了專門......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聯合日本本田公司,開發出一種智能、可拉伸且高度靈敏的新型柔性傳感器,該傳感器觸感柔軟,就像人類的皮膚一樣,這有助于使人機互動更安全、更逼真,為機器人和假肢的廣泛應用打開了大門。......
《自然·氣候變化》最新發表建模研究顯示,能阻斷登革熱病毒等蚊媒病毒傳播的沃爾巴克氏體細菌的wMel菌株,在到2030年代的預測熱浪情景下可能依然有效。不過,其在更長期變暖情景下的效果還不確定。包括瘧疾......
俄羅斯科學家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無需侵入人體即可檢測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研究人員稱,通過激光照射皮膚進行診斷將成為現有侵入性方法的理想替代。相關研究發表在《生物光子學雜志》上。薩馬拉國立科羅廖夫大學科研......
“嗡嗡嗡,嗡嗡嗡……”夏季的噩夢之一:睡覺前警惕地拉上了蚊帳,結果剛一躺下耳旁就傳來了蚊子嗡嗡聲,然后你就會忍不住發出天問——蚊子,你怎么還不死絕?其實吧,科學家們為了滅蚊,確實已經很努力了……最近美......
皮膚作為我們身體最外層的保護屏障,承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生活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不可避免地經歷一系列變化,如失去彈性、干燥和色斑等。皮膚衰老是一個復雜而多樣化的過程,受到遺傳、環境和內外因素的共同......
西班牙科學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雜志上刊發論文稱,IL-17蛋白是導致皮膚老化的關鍵因素,其參與和衰老相關的各種活動,阻斷這種蛋白的功能可減緩與皮膚老化相關的各種癥狀的出現。這一發現為治療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