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的發生與正常細胞行為出錯有關。細胞增殖和運動陷入混亂,會導致腫瘤生長并擴散至全身。
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觸動這一細胞調控瓦解的關鍵步驟,他們發現,一種叫做Exo70的蛋白具有“分裂人格”,一種形式讓細胞處于嚴格控制下,而另一種形式促進了腫瘤侵襲到身體遠端部位的能力,從而為診斷癌癥擴散提供了新的可能。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9日的《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志上。
論文的資深作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文理學院生物系副教授郭巍(Wei Guo)博士。目前主要從事細胞遷移、胞吐和癌細胞侵襲等方面的生物學研究。在細胞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
郭巍說:“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形式的Exo70在維持細胞的‘法律和秩序’中起重要作用,使得組織中的細胞結構化和組織化。”
這并非是郭巍課題組首次研究聚焦Exo70蛋白。Exo70在稱作為胞吐作用(exocytosis)的過程中發揮功能,細胞就是借助于胞吐作用將蛋白和諸如激素及神經遞質等其他分子轉運到細胞膜,并釋放它們。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結合生物化學、超微結構細胞成像和數學建模,證實Exo70 和其他一些蛋白質構成胞外分泌復合體(exocyst)參與了細胞遷移,且Exo70自身通過彎曲細胞質膜對細胞膜啟動細胞運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新研究結果表明,他們過去研究的Exo70只是存在于細胞中的5種形式其中的一種。在當前的研究工作中,他們發現其中一種形式與上皮細胞相關。他們將這種形式稱為Exo70E。而在過去的研究中證實與間質細胞或高度活動的細胞相關的形式,他們將之命名為Exo70M。
基于這些形式分別與上皮細胞和間質細胞相關,促使研究人員想到了上皮間質轉化(EMT)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常緊密地擠在一起、結構化的上皮細胞獲得了遷移的能力。EMT是細胞生物學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它發生在諸如神經管形成和傷口愈合等過程中,也發生于癌癥轉移開始。
為了了解Exo70在EMT中可能起的作用,研究人員對一種可以誘導EMT的實驗室細胞系進行了研究。當轉化發生時,他們觀察到Exo70E水平下降而Exo70M水平增高。他們發現一種叫做ESRP1的蛋白似乎在兩種形式的切換中起作用,其促進了Exo70E形式,阻止了EMT發生。 Perelman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ERSP1自身是EMT的一個重要調控因子。
通過實驗進一步調查兩種形式的Exo70影響細胞行為的機制,研究小組發現將Exo70E添加到間質細胞中,可使得它們看起來更像上皮細胞,維持了結構,抑制了運動。當他們在一種乳腺癌細胞系中抑制所有的Exo70形式時,腫瘤細胞喪失了它們的遷移能力。添加Exo70M可讓這些細胞恢復遷移與侵襲能力,而Exo70E則不能。
小鼠實驗支持了這些結果。研究人員將遺傳工作操作表達Exo70E或Exo70M的乳腺癌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通常,癌細胞會擴散至全身,而事實上,研究人員只在具有Exo70M形式的細胞移植小鼠中看到了這種情況。沒有跡象表明,給予只表達Exo70E的細胞的小鼠體內有這樣的轉移。
郭巍說:“在這種情況下,Exo70E表現得幾乎像是一個腫瘤抑制子。”
最后,為了確定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否在人類具有臨床關聯性,研究人員在來自人類乳腺癌患者的組織中觀測了不同的Exo70形式。
郭巍說:我們發現E與M形式比值高的患者,其罹患的癌癥不太可能發生擴散。而癌癥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具有更多的M形式。“
這一研究發現為臨床醫生診斷癌癥進展,或是判斷一種特殊癌癥病例擴散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種潛在的生物標記物。
2022年4月22日獲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免疫學者MingLi博士及其同事們使用了多種技術,包括單細胞分析和CRISPR基因組編輯,以進一步確定ILTCK細胞的......
“談癌”能否不再“色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定下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大部分常見癌癥可早期發現,應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韓家淮和廈門大學副教授陳鑫團隊借助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隨機光學重建顯微鏡(STORM)”,首次揭示了“壞死小體”在細胞中的組織結構特征及其對細胞死亡的決定作用,......
中國是腎癌大國,其中40%的腎癌患者在初診或隨訪過程中出現轉移,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其中,遺傳異質性高、缺乏精準有效治療靶點是腎癌治療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葉定偉團隊攜手復旦表型......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在我國,最常見的癌癥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日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中國......
對人類活動的記錄促使了抖音等視頻的流行,對科學的觀察和記錄也有同樣的追求,正在從靜態的“快照”觀察轉向對活體動態過程的描述。目前研究活性物質生物活性的最有效手段正是活細胞成像,它徹底革新了生物學家研究......
漢代拓邊平民主要食物有哪些?他們是如何制作食物的?當時的胡漢民族飲食文化有怎樣的交流融合?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與故宮博物院、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寧夏中衛市常樂墓地出土的......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830.shtm近日,我所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DNL12)劉中民院士團隊在選擇性調控分子篩酸性位分......
科技日報北京4月5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在人體肺部深處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類型,擁有再生特性,能使對肺泡正常功能至關重要的其他細胞再生,有望在治療人類肺部疾......
30日發表在《自然》和《自然·通訊》上的兩項新研究,為細胞如何持續修復其DNA中的受損部分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圖景,引發對DNA修復領域的一些基本理論的重新思考。由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