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癌”能否不再“色變”?《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定下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
大部分常見癌癥可早期發現,應推動預防關口前移
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全國一年新增癌癥病例約406萬,病亡人數約241萬。近年來癌癥5年生存率明顯提升,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一些被晚期癌癥折磨的病人,原本可以通過篩查、早診等手段來預防。”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多年堅持推進農村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對此深有感觸。
“我們做癌癥治療的醫生最不想看到的是‘晚’字,最想跟大家說的是‘早’字。”王貴齊說,我國高發的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經歷癌前病變、早期癌再到中晚期腫瘤,往往需要10年至15年。通過篩查和早診早治,可以發現、診斷、治療甚至治愈這些癌前病變和早期癌,長期堅持就可以顯著降低這些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目前的技術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大部分常見癌癥,如使用胃腸鏡可以發現消化道癌,胸部低劑量螺旋CT可以發現肺癌,超聲結合鉬靶可以發現乳腺癌。
經過我國幾代醫務工作者的長期臨床研究與實踐,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和技術方案比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等重點癌癥,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篩查和早診早治指南或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在農村高發地區、部分城市開展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后,一些項目地區癌癥早診率超過80%,治療率達到90%,篩查人群癌癥死亡率降低46%。
“無論是急性傳染病,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應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控制重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王貴齊說,“這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癌癥篩查早診覆蓋面仍有限,需建立長效機制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達到55%及以上并持續提高。
目前,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兩癌”篩查,已成為我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近年來惠及面不斷擴大。在國家公共衛生重大專項支持下,農村癌癥篩查早診項目現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782個縣(區)。
業內專家指出,當前的癌癥篩查早診工作,更多是通過一個個項目在推進,覆蓋面仍然有限,全人群健康效應無法顯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表示,全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仍然低于20%,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7.4%,很大一個原因在于我國尚未開展全國性的適齡人群胃癌篩查工作。
我國消化內鏡技術普查結果顯示,2019年全國共開展消化內鏡診療3800余萬例,較2012年增長約1000萬例。但與我國消化道腫瘤的風險人口數量相比,仍有相當大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表示,部分發達國家的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相對較高,除了腫瘤瘤譜不同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做到了較為普遍的積極預防和篩查早診。
“需要建立起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的長效工作機制。”王貴齊說。
降低篩查成本,提高篩查技術的可及性
2020年,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回復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表示,腫瘤篩查應通過公共衛生服務等渠道予以解決,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的條件尚不成熟。
不過,根據公開信息,部分省份開始研究選擇低成本、高效益的癌癥篩查技術納入醫保。
2021年,在回復當地政協委員的相關提案時,廣東省衛健委表示,重點考慮將該省部分常見惡性腫瘤納入體檢醫保支付范圍,可優先覆蓋高發年齡段。同時,癌癥篩查的技術成熟度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降低腫瘤篩查成本,逐步提高腫瘤篩查技術的可及性和接受度,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王貴齊建議,將推進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長效機制建設納入相關政策文件,建立可持續的費用分擔機制。同時,通過專業準入、質量控制、專業培訓等,提升各級醫療衛生人員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規范化篩查和診治水平。
于金明表示,將所有腫瘤篩查都納入醫保的條件尚不具備,但可以考慮針對肺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甲狀腺癌等高發及容易實現篩查的腫瘤,及時建立多種形式的保險與保障機制。
上海沫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互聯網醫療全產業鏈的科技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市浦東開發區,是一家業為全域提供儀器設備、耗材和技術服務的科技型企業。公司堅持“以誠取信,以信立業”的價值觀,于全鏈路提供解決方案,致力打造器械互聯網供應鏈服務平臺。 在提供優質產品的同時,注重產學研攜手并進,助力創新成果轉化后一公里,幫助企業主、科研工作者、創業者等實現效率化及效能產業化,真正實現創新價值推動產業發展。 在人才隊伍方面,公司以“德行并重”為人才理念,擁有強大的家和技術團隊,豐富的供應商資源背景,為全鏈路解決方案提供技術支持服務、新項目合作開發和研究成果轉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產品詳情
一.電子內鏡部分
1.采用SONY44萬高像素分辨率CCD,圖像清晰色彩逼真。2.頭端部外徑: ≤Φ9.6mm。3.主軟管外徑: ≤Φ9.6mm。4.鉗道管內徑: ≥Φ2.8mm。5.工作長度: ≥1050mm。6.總長: ≥1320mm。7.視場角: 140 o(直視)。8.觀察深度: 3-100mm。9.彎曲角度: 向上≥210o 向下≥90o 左右各≥100o彎曲操作采用鏈式牽引結構.整機全密封防水.10頭端部硬段長度≦15mm。
二.圖像控制中心部分
1.主機與光源為一體化設計。2.導光與電信號為一體化插頭。3.冷光源:12V150W,具有AB兩組光源,可相互切換4.具有圖像凍結功能,能凍結16幅圖像。5.具有色彩調節功能,包括紅色調節(R±50),藍色調節(B±50),亮度調節(Y±50)。6.輪廓增強功能,可顯示更清晰的圖像,具有高中低柔四檔可調。7.具有峰值測光(當聚焦或觀察小的光亮部位時)與平均測光(當正常觀察時)功能,自動調節圖像亮度。8.氣泵為靜音氣泵。
上海聚慕(jmmedical)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家業經營醫療設備的現代化企業。公司目經營急救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康復理療科、消毒供應室等設備。公司主要業務包括生命科學研究用儀器(Scientific Instruments)和試劑(Life Science Reagents)、醫療設備(Medical Equipments)和診斷試劑(Diagnostic Reagents)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及營銷推廣。現與內主要科研院所及內外幾十家醫院保持著業務合作關系,“善思敏行、攜責共進”是聚慕共同的企業精神,“成就客戶、追求共贏,培育人才、快樂工作”是聚慕為人共同的價值觀,歡迎您能加入我們的團隊,實現我們共同的理想。
產品詳情
飛利浦MX 4000雙層螺旋CT,在傳承了飛利浦MX CT系列卓越質的同時,也充分融入了飛利浦Brilliance CT所具備的各種靈動科技。包括飛利浦優秀的球管技術,出色的影像鏈配置、高速圖像重建技術,以及高效率的圖像后處理、排版打印、診斷報告系統等,凝聚了飛利浦近20年多層CT的研發經驗及臨床應用成果。獨有的中文操作界面及診斷報告系統設計,充分體現了飛利浦對中用戶的關懷和體貼。
產品優勢
MX 4000 雙排螺旋CT是您獲得多層成像的便捷途徑,友好且緊湊的設計,配置了簡單的用戶界面以推動智能化檢查流程和決策過程。
MX 4000為您提供可靠的平臺,可供您長期使用,臨床應用廣泛,使您能夠進行為清晰的診斷、快的檢查,獲得高的可靠性。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哪些人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行性疾病?哪些人更容易罹患癌癥?“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長端粒更容易導致癌癥,短端粒則更容易患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疾病。”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4年世......
關于發布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科技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
關于發布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競爭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科技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探索了衰老免疫系統是如何促進腫瘤生長的,為癌癥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科學》雜志上。黃色和藍色分別表示表達IL......
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癌癥協會的研究,科學家們對2300余萬名美國癌癥患者和730余萬例癌癥死亡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34種癌癥中有17種的發病率在年輕人中猛增,腸癌、腎癌、胰腺癌......
生活工作中,人們已能感受到生成式AI的強大。但除了覆蓋到日常生活,還有一類領域也正在被AI模型悄悄改變——醫學中的癌癥診斷。革命性的轉變就在眼前。現在,美國哈佛醫學院、斯坦福大學和布萊根婦女醫院聯合團......
當希波克拉底最初使用καρκ?νο?(古希臘語,原意為“螃蟹”)來描述腫瘤時不知能否想象到,兩千年后的今天癌癥依然每年奪去全球上千萬人的生命作為一位腫瘤相關領域的學者他和北大諸多科研工作者共同奮戰在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