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院士頭銜是學術界“最高榮譽”,但院士享受的很多待遇卻與學術地位無關。據了解,作為院士,享受的待遇大到副部級,小到乘飛機的客艙等級、配車、住高干病房,此外還可收獲身兼多職帶來的出場費、會務費等隱性收入。如何剝離過高的物質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本位,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不久前公布的三中全會《決定》,將改革的利刃指向了院士體制,要求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昨天(12月19日),記者采訪了曾對院士制度研究立課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就院士退休/退出制度、院士待遇、院士兼職等方面制度的建設和改革進行分析。
當前,社會對院士群體期望很高,有些院士已過古稀,有的甚至沒有了工作能力和精力,但是他們似乎永遠不退休,即便有意愿想要退休,但很多單位還是把院士當成一種政績工程的廣告使用,當做旗幟來飄揚。
一方面,一些省市或高校、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年薪等來爭奪院士,裝點門面。另一方面,各種考察、頒獎、鑒定、座談、評審的邀約,擠滿了院士的各種時間,這樣的邀約,也成了院士永遠不退休的“土壤”。
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領導的課題組曾經對中國院士制度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昨晚他接受采訪時表示,院士不應該存在退休或退出。
顧海兵說,院士應該是一種終身的榮譽,它不是一個實際的職位或者職務,如同我們評選的勞動模范一樣,只是一個稱號,應該是伴隨終身的。而無論退休還是退出,都只存在于實際職務和職位上。
與此同時,顧海兵認為,雖然院士不存在退休與否,但“有院士稱號的教授”可以退休,而這些“有院士稱號的教授”退休的問題應由其所在單位來商定。
中科院和工程院曾被戲稱為“中國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據了解,院士在部分省份享副省級、副部級待遇。在諸多媒體的報道稱,很多省市、單位、企業,把院士當做金字招牌來裝潢門面,院士榮譽被當成一種“政績資本”,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名人效應”。
顧海兵說,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沒有大而全的實體性科學院,只有松散性的科學學會,且一般科學學會不直接承擔項目研究工作。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學會的大部分研究項目由國家研究理事會承擔管理。而且會員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且會員沒有工資只有補貼,而且要交納會費。
據了解,根據國務院規定,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我國的院士均享受國家規定的院士津貼。除此之外,顧海兵介紹,享有“副部級”待遇并非只是體現在收入上,很多省市或單位給院士配車、醫療時享受高干病房待遇、配備秘書司機等等。
如何對院士現有待遇制度進行規范和改革?顧海兵認為,院士是一種榮譽,但應該取消其享有的副部級待遇。以在大學工作的院士為例,他們在大學作為教授,會有作為教授的收入,研究課題,會有課題收入。作為院士,應取消副部級、副省級這樣的待遇來規范院士待遇制度。
最近,有媒體報道了一組數據,稱在78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個兼職,人均兼職7.2個。很多身兼名譽教授、常務理事的院士放在科研上的精力漸少,日子在跑會和掛名科研中虛度,而各地出重金攬院士任職,貪圖的也通常不是院士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由他牽連而來的資源。
顧海兵說,院士有兼職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概念,一個是身兼實職,另一個是身兼虛職。比如說,一位院士,他是中科院的研究員,同時還是某某大學的校長,有的院士,一方面在大學工作,一方面還身兼某某企業的董事。
顧海兵說,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位院士怎么能夠同時身兼兩個需要全日制工作的崗位呢?而且,很多院士都在做某些企業的董事和經理,院士本身是個非盈利組織賦予的榮譽,跟董事有角色上的沖突,一人身兼兩個角色沖突的崗位,本身就是不對的。
對于虛職,顧海兵則認為,院士在其精力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有多個虛職,而虛職的數量該由所在單位規定。
顧海兵還透露,目前很多大學都對教授有不允許兼任實職的規定,但執行起來卻形同虛設,院士也該規定不允許兼任實職,且應有配套的監督懲罰辦法出臺。
9月18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公布2024年院士增選結果,華人學者李燁、梁秋華、溫曉玲、趙旭東、景旭東、范良士入選。他們分別在石油工程、無線通信、水工程、火災及爆炸、可持續能源技術及化學工程領域有杰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為防止院士隊伍中的不正之風,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重拳出擊,效果顯現。據不完全統計,已有6名院士被撤銷院士稱號。在2......
中國工程院(英文名稱:ChineseAcademyofEngineering,簡稱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也在今年迎來建院30周年。《中國工程院章程》出臺3......
近日,歐洲科學院2024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華東理工大學張立新教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施福東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教授張駿、深圳大學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袁小聰教授等中國高校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
1月9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一文。中央紀委委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科學技術部紀檢監察組組長高波表示,“要堅持嚴的基調,堅持辦案是最有力的監督,堅持政治監督和日......
近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院士作為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各個高校擁有的院士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高校的科研和師資實力。近五年來,我國共增選了三次兩......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45歲的顏寧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新晉兩院院士工作高校、本科畢業院校統計:15所985掛零。顏寧回應當選院士:“帽子”不重要。11月23日上午,在女科......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23年院士最終增選結果。2023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3年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清華大學、深圳醫學......
2023年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增選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傾斜;向為國防和國家安全作......
經中國工程院第八屆主席團第六次會議審議,中國工程院黨組審定,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確認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655人。四川大學褚良銀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