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是霧霾的“克星”,但它何時到來,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霧霾天氣卻不受人工控制。是否有一些人工除霾方式呢?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人工除霾技術目前仍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其效果和影響都還有待驗證。
據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廖曉農介紹,從氣象角度來說,有兩個方法可以清除空氣污染物,一個是刮風,另一個是下雨或下雪。
此前,中國氣象局也印發了《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形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如人工催雨等方式以消減霧霾。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負責人郭學良此前曾表示,人工增雨對清除霧霾有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須有降水形成的條件。而人工增雨此前主要是為了對抗干旱,對于清除霧霾,目前只能在局部地區開展一些能見度試驗,以人工催雨的方式緩解大范圍霧霾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于人工刮風,從氣象角度而言,目前尚無良策。有人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提出如果在每個城市的盛行風向上沒有高樓等建筑物阻擋,就有了“通風道”,風可以把城市中的霧霾帶出去。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認為,這種方式并不適合北方城市,北方城市主要要考慮冬季的防寒保暖。對于現有的城市而言,再把“風道”讓出來也并非易事。
除了人工催雨和人工刮風,郭學良提到還有科學家在研究物理消霧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將液氮等制冷劑撒播到空氣中,溫度極低的液氮會在塵埃和其他細小污染物顆粒上形成晶體,然后掉落到地面上。盡管這種方法在理論上可行,但液氮的溫度非常低,通常在零下196℃以下,即便在實驗室里操作也要非常小心。因此這種消除霧霾的方式,還處在研究試驗的初期,并未進入實踐階段。
高等教育、城市建設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盧曉梅新著《大學大城》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探討城市與大學如何協同發展、互相賦能。作者發揮長期聚焦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積累,同時憑借自身理工科功底,捧出扎實......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近日,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公布了2021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獲獎項目。記者獲悉,由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申報的兩個項目《廣東省“雙評價”技術體系研究及應用》《面向精準落地的廣東省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優......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當地時間3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批準通過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計劃,以填補關鍵信息空白,并支持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機構指出,當下許多涉及溫室氣體的國際和國家活動主要是由研究界支......
2月28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在廣州召開“廣州城市智庫叢書(第四批)”新聞發布會。第四批出版的智庫叢書共9本,包括《廣州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1)》《廣州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廣州市......
記者27日從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獲悉,我國首個城市地下空間信息平臺規范性標準——《城市地下空間全要素地質信息平臺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將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標準對全要素地質信息平臺設計......
中新網2月23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3-25日,受弱冷空氣影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黃淮中東部、江淮、江南中東部、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4~6℃降溫,局地降溫8℃以上。此外,23日,西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