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日前宣布,韓國全南大學細菌機器人研究所已研發出世界上首個可治療癌癥的“體內醫生”——納米機器人(nanorobot),可對大腸癌、乳腺癌、胃癌和肝癌等高發性癌癥進行診斷和治療。
據悉,該機器人由生物體細菌和藥物的微型結構兩部分構成,目前已經在動物身上取得成功實驗。該機器人在找到癌癥發病處后,其微型結構就會破裂,在病原體表面撒出抗癌劑。
另據報道,德國科學家3日也宣稱,其最新發明的納米機器人可以幫助受孕困難的夫妻解決生育難題,業內科研人員表示,這項技術是當前新型醫院最為安全的治療方式。
納米機器人屬于分子仿生學范疇,它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制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醫生利用納米機器人可以讓其直接圍剿人體癌細胞,讓化療指向特定的治療目標,從而避免在醫學治療過程中對人體其他內臟和細胞受到傷害。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研發的這款納米細菌機器人直徑為3微米,由大幅生物體細菌和藥物的微型結構兩部分組成,可利用遺傳基因殺死癌細胞。機器人可避開抗癌劑等微型結構,準確找到引發癌癥的病源。
該研究小組表示,實驗已在老鼠身上取得成功,且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癌癥診斷的準確性還是治療的針對性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表示,若該機器人未來投入使用,將有可能發現早期癌癥病原體然后注射抗癌劑。細菌機器人的成功開發在癌癥診斷和治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納米機器人是納米生物學中最具誘惑力的內容,相關資料顯示:第一代納米機器人是生物系統和機械系統的有機結合體,這種納米機器人可注入人體血管內,進行健康檢查和疾病治療。還可以用來進行人體器官的修復工作、作整容手術、從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裝在基因中,使機體正常運行;第二代納米機器人是直接從原子或分子裝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納米尺度的分子裝置;第三代納米機器人將包含有納米計算機,是一種可以進行人機對話的裝置。
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全球納米技術產業市場規模將達2.6萬億美元,相當于IT和通信兩大行業的總和。未來20-30年,納米技術有望廣泛應用于信息、能源、環保、生物醫學、制造、國防等領域,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升級,并形成基于納米技術的一系列新興產業。
此前,專注于包括納米技術在內新興科技的投研一體組織LuxResearch特地設立了“LuxNanoTech指數”,美國 PowerSharesLux納米技術組合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則專門跟蹤此指數。設立初期,該ETF初始成分股中包括通用汽車、通用電氣、IBM以及惠普等大型藍籌股,但經歷了自2007年次貸危機洗禮后,該指數將上述大盤成分股逐步剔除出了核心成分股的行列,替換進入的都是市值在2-10億美元之間的中小市值納米技術相關公司。LuxNanoTech指數2013年以來累計上漲21%至653.61點。目前,PowerSharesLux納米技術組合ETF的持股包括Nanosphere(NSPH)和NanometricsIncorporated(NANO)等。
我們的身體會代謝產生醛類物質,例如,喝酒后,酒精就會在體內代謝產生乙醛。這些醛類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我們的身體就需要對這些醛類物質進行清除和解毒。 然而,對于許多中國人、日本人等東亞人......
近年來,癌癥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許多新型免疫療法被不斷開發完善,例如CAR-T療法、癌癥疫苗,為廣大癌癥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在眾多癌癥類型中,結直腸癌和胰腺癌分別是癌癥死......
剛剛,頂級科學期刊英國《Nature》(自然)雜志發表了一份重磅、突破性研究論文。北京時間5月8日23點,谷歌DeepMind和其英國子公司IsomorphicLabs聯合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一份......
關于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3年度公開項目正式申報書填報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癌癥、心腦血管、呼吸和代謝性疾病防治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
許多胰腺腫瘤就像堡壘,周圍環繞著密集的膠原蛋白和其他組織基質。這些組織可保護腫瘤并幫助它們免受免疫療法的打擊,從而導致免疫療法對“癌王”胰腺癌束手無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利用細菌滲透到......
研究人員對類器官表示歡迎,認為這是一種潛在的藥物測試方法,甚至可以消除某些形式的動物實驗。在4月24日發表于《自然》的兩項研究中,生物學家已經開發出腸道和大腦類器官,可以提高人們對結腸癌的認識,并提出......
盡管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通常與體細胞突變的積累有關,但大量的表觀基因組改變是腫瘤發生和癌癥易感性的許多方面的基礎,這表明遺傳機制可能不是惡性轉化的唯一驅動因素。然而,是否純粹的非遺傳機制足以啟動腫瘤發生,......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醫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一個能真實再現結直腸癌發生的類器官模型。這一被形象稱為“迷你結腸”的細胞培養物,或能用于研究......
4月23日,《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發表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團隊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病24小時內靜脈應用替羅非班抗血小板治療可以顯著降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且不增加......
在抗擊癌癥的長期戰斗中,科研人員一直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既能夠精準消滅腫瘤細胞,又不損害健康組織。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教授葉海峰團隊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讓人們離實現......